「網約護士」背後的醫療風險誰來擔?

“網約護士”背後的醫療風險誰來擔?

隨著護士多點執業的放開,“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迅速發展。近日,“共享護士”“網約護士”成為了時下流行的新名詞。公眾只需下載“醫護到家”等軟件,就能通過手機下單,享受護士上門輸液、換藥等醫療服務。相比公立醫院,這些送上門的醫療服務價格不菲,但又真的靠譜嗎?

行情: 上門輸一次液收費139元

去年8月1日,北京市衛計委一紙《關於實施護士區域註冊的通知》實施,北京市內護士辦理執業註冊,其《護士執業證書》執業地點欄登記為“北京市”。這一規定也就意味著,護士執業機構不再單一侷限,“兼職”成為合法合規之舉。

新政催生了新業態,自從去年年底開始,大量“共享護士”“網約護士”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冒頭。這些平臺主要提供打針、輸液、採血、換藥、導尿、吸痰、拆線、霧化治療等服務,還有保胎針、產後護理等母嬰護理服務。以“醫護到家”平臺為例,執業護士上門提供打針、輸液服務139元/次;預約護士陪診198元起步;護士上門進行外傷或術後換藥139元/次……在價格方面,明顯要比醫院門診高出不少。

揭秘:“資質可查”背後有“貓兒膩”

“上午上門通乳,下午入戶換藥……這是我們平時最經常的工作狀態。”曾在某醫護網絡平臺工作過的小佳透露,網約平臺的護士通常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本身供職於本市公立或民營醫療機構,利用業餘時間兼職;另一種是“專職”人員,即護士本人已從醫療機構出來了,基本全天候在網絡平臺工作。

不在醫療機構執業,護士資質還在嗎?面對記者的疑問,小佳稱,“可以將護士資質掛靠在一些相熟的民營醫療機構,維持資質的有效性。有的護士職稱高,能充門面,人家也歡迎。”此外,個別網絡平臺上也存在護士接單後由他人頂替提供服務的現象。

“我們兼職的護士跟這些網約平臺並沒有簽訂勞務合同,但是會簽署一份協議。”小佳回憶,協議的內容主要是“我叫某某,持有護士執照,在註冊的有效期之內,在某某機構參加護士上門服務,我會遵守機構的相關規定,嚴格無菌操作……”

一位業內人士稱,目前,“網約護士”執業資質的可靠性也很難保障,網絡平臺通常僅審核上傳的電子材料,並未做到身份認證和實體審查,這中間存在著部分護士借用其他護士註冊,或者接單之後由他人頂替提供服務的可能性。

追問:出了事故誰負責?

“據我所知,之前就有一家還比較知名的網約護士平臺,護士上門給客戶輸美白針,結果沒按照正規比例配比,導致當事人出現輸液反應。當時圈子裡都知道,聽說後來平臺出面私了了。”小佳說。

“護士上門服務安全風險真的很大。”小佳坦言,她之所以選擇離開這個行業,就是感覺心裡不踏實。過去在醫院,每一項護理服務都有嚴格的無菌操作流程,同時還有醫療搶救設備和醫生做後盾。“無菌環境、搶救條件……這些在患者家中顯然都達不到。患者一旦在輸液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或突發狀況,後果不堪設想。”

與小佳有相同顧慮的護士並不在少數。“護士多點執業肯定要所在單位知情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換作我,肯定不掙這份錢,風險太高。”本市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小劉告訴記者,過去她們中心的護士偶爾會上門給社區裡的老年患者輸一些疏通血管的藥,但現在已經全部取消上門輸液這項服務了。護士上門大多也是為患者換尿管或換藥。對於這一變化,她解釋,護士輸液通常紮上針就走了,拔針都是患者或者家屬來操作。這期間,如果患者出現過敏反應,非常危險,“真出了問題誰負責?”

針對“網約護士”這一“互聯網+護理服務”新模式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和隱患等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顧問張廣。

張廣表示,“網約護士”的兼職如果經過原單位同意,且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是可以跟平臺簽訂勞動合同的。但目前大多護士跟網絡平臺不是勞動合同關係,而是依託平臺,跟患者形成提供醫療服務的勞務關係,這中間互聯網公司僅提供中介信息介紹服務,從中收取信息服務費用。

在這種法律關係之下,出現問題時護士個人要直接承擔法律責任,平臺如果有審核等過錯,只對審核過錯等承擔責任。這與傳統的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醫生或者護士造成患者損害時,醫療機構承擔替代責任是不同的,一旦出現醫療糾紛,護士個人成為責任的主要承擔方,護士和患者利益均很難得到充分保障。

市衛計委:“互聯網+護理服務”須守規則

“‘網約護士’是個噱頭,我們更傾向於將其稱為‘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北京市衛計委醫政處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表示。

為引導人才合理流動,提高基層護理服務能力,促進分級診療、社會辦醫、居家護理等工作,北京市自2017年8月1日起在全市實施護士區域註冊,即護士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任一家醫療衛生機構執業註冊後,執業註冊全市有效,且可同時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多個醫療衛生機構執業。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相關規定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批覆,醫療機構以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開展居家醫療護理服務的,屬於合法執業行為。 護士開展居家護理服務,應依託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實體醫療機構,並在該機構進行多機構執業備案。

“在保障患者、護士安全前提下,我們鼓勵實體醫療機構藉助互聯網優勢創新服務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該負責人直言,“互聯網+護理服務”在政策上是沒有障礙的,關鍵是開展服務要遵守規則。政府監管是必須的,但由於醫療服務本身的複雜性,在政府加強事中、事後有效監管的同時,也要強調舉辦主體的責任以及提高患者的健康素養和甄別能力,“特別要提醒廣大患者,尋求醫療服務不能一味圖方便。”

“‘網約護士’確實能夠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但是涉及生命健康的診療護理行為尤其要慎重。”張廣建議廣大公眾,在選擇網絡平臺上門服務時,一是要選擇正規可靠的互聯網平臺或者醫療機構自己的互聯網服務網站,嚴格審查護理人員的執業資質、核對網上人員或信息是否與上門服務人員相一致;二是合理區分上門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對於輸液、霧化、包紮等風險性低的護理行為可以選擇上門服務,對於拆線、留置胃管等具有侵入性、風險性的醫療行為,則建議選擇前往醫院就醫。

記者 | 劉歡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