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以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輝煌、神秘的裝飾藝術,成為如今藏族最為鮮明的名族符號,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川藏線上分佈的民居可以堪稱是一個“符號走廊”。
在甘孜州境內的川藏公路南北兩條線上,縱橫著千里雪域山峰。千百年來,這裡的藏族等少數民族散居在這些崇山峻嶺之中,由於自然條件的特殊,使得這裡的民居與這裡的地理環境相融一體:他們用大地的夯土、峻山的石頭和森林的樹木,築起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居所,並漸漸地將他們對生命的信仰、審美和色彩也加入到這些民居建築之中,使得這片大地上的風景如歌如畫……
木雅名居
從折多山下來不遠的新都橋,不僅是一個風景如畫的攝影天堂,同時也是木雅民居的代表地,一個個典型的木雅村落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兩旁。
木雅民居大都採用石料建造,朝陽而居,採光極好,大多有很寬敞的白牆院子和朱漆大門,每座樓房的每面牆上開著三四扇窗戶,窗簷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著象徵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木雅藏族擅長壘石建築,房高數丈,一般三層,底層養畜,樓上堆物和住人。
碉房—東方的金字塔
碉房是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碉式建築中,大量的是居住建築,少量是“高碉”。建築碉房多為石木或石頭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部仍為垂直。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
在甘孜州丹巴境內,青山和藍天之間,這些建在山腰臺地的雄偉石碉樓更顯得滄桑和突兀,一位法國建築學家讚譽這些藏族碉樓為“東方金字塔”。
“崩空”式木製民居
藏民居里的“崩空”是藏族建築中一種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木結構建築,它是川藏線上眾多藏民居建築中的一道靚麗而質樸的風景。
傳統“崩空”民居建築的營造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將半圓木兩頭直接搭交,使四方牆體連成整體,在木牆體上挖洞作門窗;另一種是將房屋四角的圓木鬥成燈籠架,然後在角柱上挖槽,再將半圓木兩端插入柱槽內,層層橫疊成牆。色達五明佛學院就是典型的“崩空”木製建築群。
帳篷-牧民流動的家
在川藏線上,還有一種獨特的民居—隨處遷居的帳篷。歷史上西藏牧民過著遊牧生活。由於不斷地遷徙,居無定所,為了禦寒避風,他們製作出帳篷以作棲息之所。在夏季的色達、理塘等草地牧區,廣袤的綠色草原與五彩繽紛的帳篷互相襯托,呈現出一幅綺麗斑斕的高原景色。
藏居色彩
藏民族是一個崇尚白色的民族,他們對白色的偏愛幾乎達到了崇拜的地步。在雪域高原廣大的藍天下,白色被認為是最吉祥、最純潔的顏色:白色的哈達獻給神靈,白色的右旋海螺被視為聖物,白色的石頭被置放在村野田間,藏族人甚至用“我的心是白色的”來表現自己誠實無欺……因此白色自然也會廣泛應用到與他們生活休慼相關的建築裝飾上,併成為建築裝飾的主色調。
建築的外牆除白色外,還有薑黃色、暗紅色、黑紅花色等。氣勢恢宏的布達拉宮,其建築分紅宮與白宮,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就安放在紅宮內。在藏族傳統審美中,紅色被視為權勢的象徵。布達拉宮牆體粉刷成暗紅色與達賴喇嘛的地位身份多有聯繫。
至於黑紅條狀交替的花色粉刷牆體多見於西藏日喀則地區,這是受薩迦教派影響的地區出現的一種現象,所以沿川藏線凡信奉薩迦教派的村莊,其建築牆體都是黑紅花色。
圖案
佛像、聖物和象徵吉祥如意的圖形是最常見的裝飾元素,還會對門窗、外牆著以紅、藍、綠三色的彩繪,門楣上印燙金色符咒等,這些獨特的民族審美情趣,形成了川藏線上一道饒有興味的人文景觀。
鮮布
鮮布是藏式建築門窗的重要裝飾。最早的鮮布是同苯教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的,傳至中世紀轉變為同喇嘛教的活動相結合,並一直延續至今。如外牆門窗上的小簷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鮮布,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並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鮮布同喇嘛教的教義結合之後,每年藏曆五月十五更換一次,之後便一直懸於門、窗上方,不管雨打日曬,甚至被風撕破,也不摘下。懸掛鮮布是藏式建築的特殊裝飾之一,富有濃郁的藏民族特色。
室內裝飾
藏族居室一般分臥室、客廳、經堂和廚房等部分。其室內陳設與裝飾,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主室較為複雜而樸素,經堂偏於華麗而清幽,其餘各室均較簡單。室內都不施粉刷,但有個別的經堂作雕刻裝飾;而土司和喇嘛上層的經堂則會作油漆的彩畫。
在風景綺麗的川藏線上,那千姿百態的藏族民居建築,與大自然完美的結合,讓人流連在現實與夢境之間......
長期招聘編輯,有意者請聯繫:021-32500360
投稿及合作:[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 愛駕者此生必駕36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