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家褚遂良

褚遂良書法學歐陽詢,繼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融會漢隸;其特點是:正書豐豔,自成一家,行草婉暢多姿,變化多端。當時與歐、虞齊名,學者甚多,唐代中期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亦受其影響。《唐人書評》稱褚書“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傳世碑刻有《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伊闋佛龕記》《孟法師碑》等。

唐代名家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在唐初書家四巨頭中,褚遂良算是晚輩了,其書體學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體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曾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鑑別真偽,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研習之精熟。

唐代名家褚遂良

《伊闋佛龕記》

由於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意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

唐代名家褚遂良

《孟法師碑》

從漢代到唐代的六百餘年間,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偉大的書法家。在晉代,被後人尊為書聖的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留下了他們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作品。隨後,宋、齊、粱、陳的書家,依然繼續著他們的遺風。而此時的北部中國,卻在一種宗教意識的推動下,獨創了一種與文人書法相對的------即與玄妙的、簡約的、清淡的、平和的書風相對的那種雄渾、博大、壯碩、樸拙的書風。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結束,隋朝的建立特別是唐朝的建立,使書法藝術南北相峙的風格,亦合流褚遂良《倪寬贊》在一起。

唐代名家褚遂良

《倪寬贊》

公元618年,強大的唐王朝建立。隨著政治、文化與經濟的復興,書法藝術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如果我們從書法史的角度瞻前顧後,那麼,在漢魏,藝術風格過於質樸;在兩晉,又太變幻莫測;宋人書法藝術風格又以老成為傾向:而元、明、清的書法,似乎每況愈下。只有唐代,才在書法中表現出那典雅、華貴、豐滿和情韻的成熟的美。

唐代名家褚遂良

《大字陰符經局部》

每當我們面對唐人書法作品時,不禁驚詫於唐人書法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唐代書法家因此和晉朝書法家一起,被後人稱為“晉唐傳統”,他們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

在這個傳統之中,褚遂良佔著異常重要的位置。從某方面來說,他對後世的影響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貢獻都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