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碑文共三十二行,每行六十五字。清初拓本有殊拓、墨拓两种。明以前未见传世拓本。杨守敬《平碑记》云:

等慈寺碑之书法“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堪与欧虞(‘欧虞’指唐初四大书法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抗行”。

《等慈寺碑》是北碑向唐楷的过渡期的代表作品,既有北碑之质朴刚劲,又有唐楷之法度规范。此碑结体法度森严,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匀净精劲之风采,为唐楷中之另一风格。用笔上明净雄健,起收舒锋见神,行笔便捷,提按不显,而折角清朗。《等慈寺碑》曾一度被认为是“初学楷书的最佳入门范本”,由此碑学习书法“便于上下通达,学习诸家楷法”,即可追北碑、也可通唐楷,甚至能得到丰富的行书笔意。19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有专题讲授《等慈寺碑》,授课讲师是欧阳中石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结体特点

作为唐楷之一家的《等慈寺碑》,对于楷书结体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它全都符合,无须重复。这里所介绍的是几个具体而突出的个性特征。

第一,多以横扁取势。《等慈寺碑》中字的结构多取扁方之形(即左右占地宽,上下占地窄)。《等慈寺碑》多以横扁取势的结果,是字的重心降低,使字势显得稳当、平缓而舒展。再加上全碑采用了上下字距略大于左右行距的字群排布法,使整体章法纵横有势、开阔清朗,取得了字法与章法的高度和谐统一。

第二,点画分布均匀。特别注意点画分布的均匀以造成构形中黑白、虚实的协调一致,无论独体、合体,笔画不管是多是少,在同一个字中,相同点画之间或不同点画之间的距离、空白,往往差别很小,有的甚至没有差别。通过点画和部分对空间的分割所形成的黑白,虚实的协调,使左右两个部分融为一体,让整个字的结体具有一种均衡、恬静、不激不励的中和美。

第三,在整齐上求变化,于平正处追险绝。《等慈寺碑》之字虽然多呈横扁之形,点画分布又极均匀,但是体势并不板滞。这除了在总体上采用横画向上角倾斜、立势也多峻拔右上之角,使字具有超拔俊逸的气度外,与书家善于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平正处追险绝是分不开的。

《等慈寺碑》从总体上看,是以讲求平正为主,不以追求险绝见长,然而在部分字中,也充分表现出了书家善于“于平正之中见险绝”的本事。

等慈寺碑用笔特点

《等慈寺碑》最为突出的用笔特点是:出之自然,灵活生动。所谓出之自然,是指点画形态没有任何故意造作的痕迹而又准确无误。每一个点画的起笔、运行和收结,都显得非常轻松自然,既无心手相违的生涩,又无刻意求工的矜持,全是书家谙于技巧又能充分发挥毛笔性能的自然流露。不论是笔锋的藏露、转折的方圆,还是运笔的提按、点画的衔接,都是顺势而为、随字而安,浑然天成。唯其如此,点画的姿态十分活脱,富于生机,并且在结体中具有彼此呼应、相互映带的情态。

《等慈寺碑》的用笔还有一些具体的特点,比如多用露锋而少用藏锋,横折笔画多用方笔,少用圆笔,竖勾几乎全写成顿折勾(即以垂露收结之势趯笔出勾,与颜柳的方折勾判然有别),竖弯勾的勾锋多回指字心,捺脚长而放纵,等等。初学临习时注意到这些特征,便能“易得其形”,为进一步追求其神韵打下基础。


附录:《等慈寺碑》作者简介: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称颜师古,雍州万年人,生于京兆万年(今西安),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颜师古的弟弟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父。

隋文帝时,颜师古曾任安养县尉。唐朝建立后,颜师古担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子。累官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年六十五,谥号戴。 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及集。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冷门好碑帖01: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