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日本農村振興運動

20世紀40年代中期,日本過高過快的城市化發展剝奪了日本的鄉村,鄉村的人都在往“超級都市”鑽,導致鄉村大量人口流失。

在此背景下,日本發起了農村振興運動,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日本農村建設取得突出性的成功,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其成功經驗對我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日本“農村振興”提出與發展

日本農村振興運動可以追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當時日本集中城市建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解決這類難題,日本的農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振興運動。

日本的農村振興運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戰後的糧食增產期、經濟高速增長期和經濟穩定增長以及新發展期。

1.糧食增產期

這一時期主要經歷了1946-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自耕農的措施:農業災害補償制度,農業協同組合制度,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制度,制定《土地改良法》,制定生產、技術指導措施;制定產品價格等措施。這一時期的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村的基礎設施,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確保糧食穩定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條件。

借鑑:日本農村振興運動

2.高速經濟增長期

這一時期經歷了1961—1975年,主要表現為日本從戰後的陰影中走出來,農村經濟呈現高速發展的狀態。其間,日本政府制定和修改一系列的有關農業農村發展的法律法規。例如,制定《農業基本法》《農振法》,並相繼修改《農地法》《農協法》等,創設綜合資金制度和農業人養老金制度,確定農業政策的基本目標和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改善農業的基礎條件,實現高效率的農業經營,保障穩定地供給國民所需的農產品,並且使農業從業人員獲得其他產業的從業人員相等或相近的收入水平,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提升,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距。

借鑑:日本農村振興運動

3.經濟穩定增長及新發展期

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日本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雖然前兩次的農村振興運動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成效,但並未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發展狀況。因此,在保障農業穩定發展和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日本政府進一步通過振興產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其“造村運動”。主張以政府為指導,各地以自身優勢和特色為出發點,發展龍頭特色產品,從而形成以特色產品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發展地方特色產品的規模經濟,日本的城鄉差距基本得到消除,農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真正實現安居樂業。

二、日本農村振興的成果與經驗

1.日本“市町村”合併

日本的“市町村”大合併首先是在全國一體化的規劃和開發體系指導下進行的。為了縮小城鄉之間的差異,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對農業的保護,先後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法規,以扶持日本農業的發展。其次,大力發展農民組織,通過農協來維護農民的權利。

日本政府還頒佈《農協法》,將農協這一民間組織轉變成為正式的組織機構,使得廣大農民的權利得到法律保障。再次,為了推動城鄉交流,日本政府還鼓勵城市居民,利用農村資源建設的屬於城市居民的“市民農園”。為此,日本政府還制定了《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推動“市民農園”的順利實現。

借鑑:日本農村振興運動

2.日本鄉村工業化

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城鄉差距拉大,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農業生產日趨凋敝等現象,為了穩定農業生產,改善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展開了大規模的農村工業化運動。政府的引導日本在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中主要採取了推進農村地區工業開發計劃和鼓勵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兩種方式推進農村的工業化。

日本政府在推進農業工業化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是加大對農村工業開發地區的資金投入,制定政策法律,實行貸款、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低開發地區工業開發優惠法》,指定了105個地區,通過減免稅收來吸引城市的工業。196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提出了利用大規模建立新據點的方式,擴散城市工業來振興地方經濟。

為了保障該方式順利進行,並於1962年制訂了《建設新工業城市促進法》,先後指定15個地區為新興工業城市,進行重點建設。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相繼制定了

《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促進法》《工業重新佈局促進法》,優先扶持修建機場、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公共福利設施及通訊系統,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活條件。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支持下,城市工業紛紛進入農村,農村也迅速興起一大批中小型衛星企業,農村地區形成了嶄新的完整的工業體系。

借鑑:日本農村振興運動

3.日本“一鄉一品”運動

在日本造町運動的過程中,由於人口銳減、農業不振,農村的各項文化傳統也隨之衰退,於是村民們自行對社會生活進行檢討,重新省思其價值,並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日本農村的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非常漂亮的美術館或劇場,這是1988年政府給每個村一億日元進行統一建設。

“一村一品”運動不僅帶來了農業產業的提升,也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一村一品”運動的先進地區——全日本知名的湯布院町,人口不足1萬人,但每年卻有380萬的遊客前來旅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日本在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進行傳承與創新,有力的推動了農村社區的持續、穩定發展。

隨著日本的城市化進程日益飽和,鄉村的文化也在日益消亡,採用“一村一品”的方式,極大的推動了鄉村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借鑑:日本農村振興運動

4.日本鄉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日本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在運行機制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強化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功能。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村的空巢家庭越老越多,家庭養老方式已經不能解決日本農民養老的問題。隨後開始調整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並促使日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從單純的經濟供養型向照料服務型轉變,社區養老使老人在家裡就能享受到專業的護理和生活照料,避免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產生的弊端。

第二,農業協作組織負責管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日本農業協作組織是一個非營利性、非政府的民間組織,在日本農村非常普及,它在農村養老保險費方面實行管理職能,併為受保險人提供指導和諮詢。

第三,法律保障。日本各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出臺都是有法律依據的,保障了該制度的順利運行。

1946年日本提出農村振興運動,1969年制定農業振興法,日本農村振興的成功依賴於一系列龐大健全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的保障。日本農村振興運動的實踐、法律和條例的制定,政策的實施可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鑑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