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

「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

「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

种桑养蚕是我市石牯塘镇传统的农业产业。近年来,石牯塘镇以发展多元化种养、规模养蚕大户为抓手,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等栽桑养蚕新技术,促进蚕桑产业富民增收、高质量发展,并计划借高速发展的契机,打造属于当地的蚕桑文化品牌。

「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

石牯塘素来有种桑养蚕的传统,计划打造规模2万亩以上的蚕桑种养基地。

在石牯塘镇三联村委上马陂组,有

30余间大大小小的平房,房里铺着厚厚一层桑叶,不时可见白色虫子在蠕动。这些房子住的不是人,而且三龄至三龄前的蚕宝宝。该处平房是英德市光明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幼蚕养殖基地,由于养的是幼蚕,合作社的人也笑称基地为“托蚕所”。

「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

三龄前的蚕虫需要分开养殖,以减少染病的风险。

创新思路开办“托蚕所”降低蚕农养殖风险

合作社负责人李世明介绍,一头蚕从孵化至吐丝结茧,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第二次蜕皮为第二龄,以此类推,到第四次蜕皮后便可结茧。“三龄以前的蚕虫非常脆弱,抗病菌的能力很低,养殖的场所必须做好消毒和通风,不然很容易死亡。这也是我们要专门来做‘托蚕所’的原因。”李世明说,合作社将幼蚕养至三龄后,统一发放给养殖户,这样既减少了染病的风险,又节省了养殖时间。

李世明是三联村委上马陂组的村民,该村有着30多年种桑养蚕的历史,是石牯塘镇桑蚕大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全村种有桑树600多亩。走在村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桑叶,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石牯塘的蚕桑产业曾经遭遇低潮,近两年才重新有了起色。”李世明说,2010年以来,每斤蚕茧只能卖10多块钱,而且价格波动很大,劳动力成本又不断上升,养蚕的利润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养蚕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蚕农规模效益上不去,“我们村有不少养蚕人都改种其他作物,年轻的就外出打工,只有老一辈的人还在坚持”。

「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关注」创新开办“托蚕所”,石牯塘镇将打造蚕桑品牌!

与省农科院加强合作计划打造2万亩蚕桑种养基地

近三年,随着蚕茧的价格上涨,加之桑叶菜的流行,提高了种桑养蚕的附加值,不少村民纷纷回村重操旧业。李世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自己种了约10亩桑树,每年亩产茧400斤左右,按照目前行情22元一斤计算,亩产值达8000多元,此外还有桑芽菜、桑叶茶所带来的收入,亩产值近10000元。“种桑养蚕是辛苦一些,但效益非常可观。”李世明说。

据石牯塘镇党委副书记邓志文介绍,目前石牯塘蚕桑产业有蚕茧生产、托蚕所、缫丝厂,桑叶菜、桑叶茶、蚕蛹等,蚕茧生产在蚕桑产业占比最大,2017年全镇蚕桑种植面积约11500亩。单养蚕一项,一亩桑田的年产值在7000-8000元之间。“虽然目前石牯塘镇蚕桑产品的数量还是比较丰富,不过在规模种养和品牌打造方面还比较薄弱,也缺乏创业和管理的人才、资本进行深加工和品牌打造。”针对种养的技术不足问题,该镇也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规模养殖、市场信息等服务性指导活动。

邓志文表示,下一步石牯塘将利用好土地整合,发展桑叶规模化种植,同时与广东省农科院加强合作联系,提高蚕桑种养的技术,并计划打造一个规模达2万亩以上的种养基地,以打造石牯塘蚕桑品牌。“目前我们也在探索打造英德的蚕桑品牌,如去年我们就举办了冬菇美食文化节,收到了不错效果。未来我们也会参考这个模式,进一步深入挖掘属于本地的蚕桑文化,提高品牌知名度。”邓志文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