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和天妒英才的最好註解之一就是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名震千古,因為他們的詩文亮麗了唐朝以來1000多年的中華文壇。他們生活在唐高宗到武則天執政期間,也就是初唐四傑活躍於公元649-705年期間,前後50幾年。而事實上這幾位能活到50歲的都不到,這就是命運多舛,天妒英才的古老的註解之一。參考如下初唐皇帝在位時間:

唐高祖李淵:生卒於566-635年,執政時間618-626年(9年)

唐太宗李世民:生卒於598-649年,執政時間626-649年 (24年)

唐高宗李治:生卒於628~683年,執政時間649-683年(34年)

武則天:生卒於624~705年,執政時間683-705年,其中683-690年以皇太后名義垂簾,690-705年正式稱帝直至駕崩

南北朝遺留的豔麗的宮廷文體影響後世文壇深重,文風萎靡浮華,取材侷限於、風花雪月。初唐四傑之所以影響如此之大,就在於他們初步扭轉了這種文風,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荒漠,鄉愁離別,賦予了詩文以新的生命。盧照鄰、駱賓王的七言偏向辭賦,氣勢壯麗;王勃、楊炯的五言律絕規範,音律鏗鏘。

同是才華橫溢的四個人,命運也幾乎雷同。彷彿是遺落在凡間的四個異族,落在了相同的渦流之中,才華未盡,就匆匆耗盡生命!

王勃

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生卒650-676年。曾任虢州參軍,他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據傳是一氣呵成,隻字未改,成為我國文學名篇,至今傳誦。

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時候寫了篇《〈漢書注〉指瑕》,指瑕就是挑出瑕疵,他指出了著名學者顏師古《〈漢書〉注》中的錯誤,可見其學識廣博,膽識過人。他的文學才華給他帶來了仕途鴻運。十四歲時,他給當時的右相劉祥道寫了篇議論時政的文章,叫《上劉右相書》。劉祥道看後深為賞識,稱譽王勃是"神童",並上表朝廷加以推薦。王勃因此被任命為朝散郎。朝散郎的品級為從七品上,雖然屬於低級文官,但是十四歲的孩子就能就任,可見唐朝的開放和不拘一格。

王勃在任上銳意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他的文學特長,寫了很多歌頌朝廷和皇帝唐高宗的文章。當時沛王李賢非常欣賞王勃,他招王勃為沛王府侍讀兼修撰。有一次,沛王和英王在一起玩鬥雞遊戲,王勃為了給沛王助威,當場寫了篇《檄英王鬥雞文》,文章迅速在王公貴族之間流傳。唐高宗讀後大怒,斥責王勃不勸諫王子反而有意挑撥離間。因此下令撤銷王勃官職,禁止出入王府。剛剛起步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這對王勃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二十歲這年,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一職。在任參軍期間,他恃才傲物,和同僚關係不融洽。因此被人陷害,犯了殺害官奴的罪,按律判處死刑。幸運的是遇上改元大赦,王勃得免一死。但是他父親卻因此事被牽連。當時他父親本來擔任雍州司戶參軍,受牽連後被貶到偏遠的交趾當縣令,就是今天越南北部一帶,可謂山高路遠。經歷此次打擊,王勃對於仕途心灰意冷,希望頓失。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從洛陽啟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途中路過滕王閣,寫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676年王勃在渡南海時,不幸溺水,心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

《山中》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詠風》王勃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楊炯生卒於650-693年。很早就顯現出文學才能。年僅九歲便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楊炯通過考試,被授予校書郎一職,掌管校勘書籍之事,這一年他二十六歲。公元681年楊炯被推薦為崇文館學士,後又改任詹事司直,掌太子東宮庶務。武則天當政後,楊炯的堂弟參與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因此受到牽連,公元686年被貶為梓州(今四川三臺)司法參軍,後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職,故後人又稱楊盈川。

楊炯官職不高,懷才不遇,長期心中憂鬱。武則天當政,他曾寫過一些文章歌頌武則天的功績,希望能引起女皇的注意,從而得到提拔。但卻從未受到女皇的垂青。楊炯為人性情暴躁,恃才傲物,性格怪異,和同事關係不好。公元693年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時年四十四歲。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戰城南》楊炯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幡旗如鳥翼,甲冑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盧照鄰

生卒於637~680年,幽州范陽,今天河北涿縣人。年少師從曹憲、王義方精通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籤。極受鄧王賞識,稱其為"寡人相如也",後來盧照鄰被任命為益州新都尉。在任上不幸染上了風疾。這是一種因風寒溼侵襲而引起的肢節疼痛或麻木的病症。後來病情不斷加重,他只得辭官養病。當時名醫孫思邈也在長安,並且和他是鄰居。被後人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對他的病束手無策,足以說明該病無從醫治。家裡財產幾乎都用於醫病買藥,家庭經濟每況愈下。去世前過著"布衣藜羹"的艱苦生活。和很多唐朝人一樣,盧照鄰也在山中煉丹以求自治,後來手足俱廢,十多年的病痛折磨讓他深深陷入絕望之中,最終選擇沉潁水而死。

《隴頭水》盧照鄰

隴阪高無極,徵人一望鄉。關河別去水,沙塞斷歸腸。

馬系千年樹,旌懸九月霜。從來共嗚咽,皆是為勤王。

駱賓王

生卒於619—687年,婺州義烏,今天浙江義烏人。7歲能詩,也是神通級別的,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的父親當過縣令級別的小官,但在駱賓王幼年就去世了,一家陷入貧困,過著入不敷出的艱苦生活。成年後,駱賓王被道王李元慶闢為府屬,後又任奉禮郎,出使西域。

公元678年,駱賓王補為長安主簿,後為朝官侍御史。當時正值武則天垂簾,制定告密法。由於駱賓王多次上書諷諫,言語過激,得罪了同僚。被誣告任長安主簿時貪贓。因此獲罪入獄。好在公元679年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駱賓王獲釋出獄。出獄後他被裴行儉招為幕府,出征突厥。

684年,駱賓王在揚州遇到被貶為柳州司馬的徐敬業,兩人相談甚歡,頗為投機,駱賓王便投到徐敬業的幕府,任藝文令。684年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寫了《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又名《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文章曠古,可惜高郵一仗,徐敬業全軍覆沒。按照《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說法,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伏誅"。

《送別》駱賓王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從軍行》駱賓王

平生一顧念,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時代,才華,命運,都不如王勃的慨嘆:檻外長江空自留!

命運多舛和天妒英才的最好註解之一就是初唐四傑

圖片來自網絡

命運多舛和天妒英才的最好註解之一就是初唐四傑

圖片來自網絡

命運多舛和天妒英才的最好註解之一就是初唐四傑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