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痺阻證痛風的中醫療法:三個中醫經方結合後,能有什麼效果?

痛風急性發作時,西醫多使用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緩解症狀,這幾類藥物見效雖快,卻易出現明顯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和肝腎損傷。中醫認為,痛風具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於下肢”、“起於脾胃,終於肝腎”的明顯病理特點,故應以健脾祛溼為主,同時配合疏風洩濁、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等不同治法。

溼熱痺阻證痛風的中醫療法:三個中醫經方結合後,能有什麼效果?

痛風病機在其不同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在痛風的急性期,由於尿酸鹽沉積引起的局部非特異性炎症反應,臨床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中醫辨證為溼熱痺證。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痛風的溼熱痺阻證及相應的中醫醫案一則。

痛風的溼熱痺證

主症: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痛減,頭重如裹,常伴有發熱、惡風、口渴、心悸、煩躁、便秘溲黃等全身症狀,舌質紅或絳,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溼止痛

方藥:四妙散加減

溼熱痺阻證痛風的中醫療法:三個中醫經方結合後,能有什麼效果?

患某,男,59 歲,2016 年3 月初診。訴雙膝、雙踝關節腫痛20 余天,伴活動不利半個月。症見:雙膝關節腫痛,壓痛,局部發熱,色紅,與天氣無關,口服戴芬後有所緩解但並無顯著療效,且患者存在藥物的禁忌症。發作嚴重時,痛劇如針刺刀割,局部可見發紅,灼熱明顯,夜晚痛醒,口乾欲飲,口苦,偶有晨僵,納差,小便黃,大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查血尿酸529μmol/L,血沉40mm/h。

中醫診斷為熱痺,證屬溼熱型。西醫診斷為痛風、風溼熱。擬祛風除溼通絡,方用雙合四妙宣痺湯加減:蒼朮10g,黃柏10g,牛膝10g,薏苡仁20g,忍冬藤10g,玄參10g,當歸10g,梔子10g,土茯苓10g,萆薢10g,蠶砂10g,地龍10g,威靈仙10g,甘草5g,等等。7劑每日1劑。一 周後複診,患者關節腫痛減輕,關節灼熱感好轉,食納可,二便正常,餘無特殊,原方續服7劑後諸症消失,血尿酸恢復正常。

溼熱痺阻證痛風的中醫療法:三個中醫經方結合後,能有什麼效果?

按: 上例中患者為典型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屬於中醫“風溼熱痺”,為風溼熱邪裹夾痰濁瘀血,滯留經絡關節,痺阻氣血而成。中醫認為治療應重在清熱利溼,兼活血通絡,化痰祛瘀,以祛其實邪為治療大法,故選用雙合四妙宣痺湯治療。雙合四妙宣痺湯由四妙散、四妙勇安湯和宣痺湯三個中醫經方加減而成,故名。其中,四妙散清熱、利溼、活血,治溼熱下注之證;四妙勇安湯用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宣痺湯可清化溼熱,宣痺通絡,用於溼聚熱蒸、阻於經絡的溼熱痺證。

方中以黃柏、梔子、玄參為君,黃柏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梔子清熱,瀉火,涼血;玄參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三藥組合用以清邪熱,瀉火毒,熱毒去則熱痛可解。臣以蒼朮、土茯苓、萆薢、薏苡仁4 藥,或燥溼,或利溼,或滲溼,以除蘊結筋骨關節之溼,使熱無所附翼,熱化溼除而痺痛止;再佐以當歸、地龍、忍冬藤等藥,通經絡,調氣血,除痰瘀,宣通閉阻,有清熱利溼止痺痛之功效; 牛膝引藥下行,使全方功力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藥性和藥味。全方諸藥合用於本病,共奏清熱利溼、活血通絡止痛之良效。

更多痛風中醫療法瞭解,可關注我的頭條號後發私信“痛風”二字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