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楚漢時最被低估的儒者,論見識不輸范增,論軍事可進前五!

秦楚漢之際,有個人叫陳餘。

不熟悉楚漢歷史的人,對這個名字一定不熟悉,熟悉楚漢歷史的人一定知道,這個人很不簡單。

論見識,陳餘絲毫不輸於范增,早在陳勝稱王前,陳餘就預料到陳勝稱王必敗,因而輔佐武臣北上,這比范增見項梁時的馬後炮高明多了;

論能力,陳餘一封信就能讓大秦帝國最後一個名將章邯起了反秦之心,進而促成章邯的投降,成功地鞏固了諸侯軍在鉅鹿之戰上的勝利果實;

論個人魅力,陳餘絲毫不低於劉邦和陳平。秦末並起的諸侯和豪傑中,一共有四個人,憑藉自身的魅力而非家世,娶到富家女,他們分別是張耳、陳餘、劉邦和陳平。

論軍事才能,陳餘雖抵不上韓信、項羽、劉邦、章邯,但也不比這三個人差太多,項羽在咸陽主持分封,只把南皮三縣分封給陳餘,陳餘向田榮借了些兵,迅速趕跑了在被封在趙地的常山王張耳,張耳隻身歸漢,而後,陳餘復立被遷徙到代地的趙歇為趙王,趙王歇封陳餘為代王,至此,陳餘成為一個真正的王。

然而,這樣一個有才能的人,卻馬失前蹄,於井陘大戰中失利,敗於韓信,被漢軍斬殺於沚水,一代諸侯,身敗名裂。

他是楚漢時最被低估的儒者,論見識不輸范增,論軍事可進前五!

提到井陘之戰,人們一貫認為,成安君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將軍的建議,未能以靜制動、以逸待勞,致使趙軍中了韓信的圈套。

但其實,李左車的建議,並非久安之策。

我們常說,屁股決定腦袋,李左車之所以提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奇兵偷襲韓信,純粹是站在一個將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是戰術上的操作。而從陳餘拒絕李左車的建議上來看,陳餘是站在全局上考慮的,是從王的角度來考慮自己和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雖然陳餘最後失敗了,但不得不說,陳餘的見識,還是在李左車之上的。

陳餘拒絕李左車的時候,引用了《孫子兵法》的語句,咱不說陳餘是否死讀書,但至少陳餘在講話時有理論依據,而李左車卻在同樣不瞭解韓信打仗思路的前提下,採取保守的避而不戰的策略。

李左車的建議固然是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但卻沒有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而且,李左車的建議中有著巨大的隱患,那便是陳餘指出的:「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

。」

如果陳餘避而不戰,陳餘輔佐趙王歇治下的趙地,還有安寧嗎?縱使機緣巧合,打敗了韓信,之後呢?劉邦再派更多的人馬過來呢?怎麼辦?項羽那邊也來打呢?統統避而不戰嗎?到那時,趙地不又變成秦末鉅鹿之戰時的鉅鹿了嗎?到那時,不還是身死人手嗎?

他是楚漢時最被低估的儒者,論見識不輸范增,論軍事可進前五!

而且,從當時的情形看,進攻趙國的,遠不止韓信這一股軍隊,劉邦還派遣靳歙等人攻打趙地的其他城池,趙地其實是腹背受敵。

作為趙地的最高決策者,陳餘有必要主動求戰,把來犯的漢軍中實力最強的韓信先行撂翻,狠狠打擊漢軍的囂張氣焰,提高趙軍的士氣。而這一層,是李左車所不曾想到的。

陳餘之所以敗,並非陳餘的決定是錯誤的,而是因為陳餘的軍事實力不及韓信,陳餘怎麼都想不到,韓信竟然能憑藉幾萬人馬,長途跋涉地千里奔襲,還贏了自己。

陳餘的軍事能力,在那時的諸侯中,是遜於韓信、項羽、劉邦和章邯的。但比起其他的諸侯,陳餘一點都不差,甚至可能還強過彭越、英布和田榮,即便陳餘的軍事能力沒法在楚漢時代排進前五,排進前十絕不會有問題。

他是楚漢時最被低估的儒者,論見識不輸范增,論軍事可進前五!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傅靳蒯成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