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故事匯」他把隧道當「親兒子」,爲渝修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寫在開篇

近日,2017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揭曉,兩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0項成果榮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兩家單位榮獲企業技術創新獎。

事實上,重慶科技獎的獲獎人物、團隊和企業,是我市近年來創新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開設“創新故事匯”專欄,講述重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團隊經歷,讓讀者瞭解他們在創新道路上勇敢前行、敢於開拓的故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第二期

蔣樹屏

蔣樹屏,國內公路隧道領軍人物,重慶渝中區人,博士研究生,重慶市“兩江學者”,全國工程勘探設計大師。

近日

蔣樹屏榮獲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

在此之前

他已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全國優秀勘察設計銀獎

以及1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持承擔了國家863計劃

支撐計劃等項目並取得60項科研成果

“七大奇蹟之一”港珠澳大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歷經6年籌備、8年建設

“港珠澳大橋”被譽為

“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

比一段馬拉松賽事還要長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這項“超級工程”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部分

就是

我國修建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

而承擔

“離岸特長沉管隧道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究”

的項目組組長

就是蔣樹屏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我們不僅要穿越崇山峻嶺,

也要深入離岸深水。”

和隧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蔣樹屏說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為一手資料親設1:1隧道

“傳統公路隧道逃生通道的設置間隔是200-250米,海底隧道因其特殊性不能原樣照搬。”為獲取一手數據資料,蔣樹屏親任總指揮,蔣樹屏帶領的團隊專門在福建漳州建設了150米的港珠澳大橋1∶1足尺沉管試驗隧道,最終通過嚴密的實驗數據,找出了最適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逃生通道的間隔——67.5米。

“每一條隧道都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每介紹一條隧道時

他都如數家珍

眼裡充滿著回憶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幾乎不可能完成”的白雲隧道

“重慶94%的區域為山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高速公路穿行於崇山峻嶺之中,隧道佔公路的比例為全國之最。”蔣樹屏說。重慶這樣的自然地勢條件,也

為隧道的建設帶來了許多難題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武隆至水江高速公路的白雲隧道是重慶三大特長隧道之一,在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岩溶湧水等多種不良地質的難題。

經過實地考察蔣樹屏發現到處都是泉眼,這樣的富水性巖洞使得隧道建設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蔣樹屏團隊並沒有放棄,通過調查研究決定採取迂迴戰術,“將7200米隧道向北平行移動500多米,實際開挖湧水量降至20000方”,為隧道後續施工作創造條件,確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同時,針對上述富水岩溶隧道,蔣樹屏提出

水壓折減方法,開發了地下水控排技術和溶洞回填處治技術,進而保護了地下水體環境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開創性技術破解隧道難題

這項開創性的技術不僅破解了隧道施工中的難題,得到有效的實施,更是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重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重慶山區隧道特別多,

圍巖坍塌問題一直是我們心頭的病。”

蔣樹屏帶領團隊圍繞開展理論研究,建立了隧道非確定性反分析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圍巖變形、坍塌的隨機性預報問題,提高了工程預警準確度,為重慶公路交通的平安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耕耘了四十餘載 仍奮戰在一線

在隧道領域耕耘了四十餘載

如今蔣樹屏帶領他的團隊仍奮戰在一線

據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工作的員工介紹

有時還能在晚上十點多鐘

看到設計院的實驗室裡燈火通明

他們還在為我國的公路隧道建設加班加點……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

部分素材來源新華網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大家都愛讀│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