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现在一提到中国风,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周杰伦,他从2003年的《东风破》开始,到《发如雪》《千里之外》,再到后面的《青花瓷》,让“中国风”这一音乐类型受到了极大关注。其实,早在1986年,黄家驹就写出了一首划时代的中国风歌曲。只是那时候,乐坛并没有“中国风”这一概念,但在当时一众靡靡之音中,他破天荒地推出这一首有具有浓厚中国味的作品,让人顿时耳目一新。这首歌也开创一个非情歌时代,一个属于BEYOND的时代。1988年,BEYOND凭借这首歌震撼了整个乐坛,收获无数荣誉,从一支默默无闻的摇滚乐队,一举打入了香港主流乐坛。

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是的,你没猜错,这首作品就是《大地》。《大地》的中国风,不同于周杰伦作品中的清新唯美小情调,而是另一种磅礴大气、广阔苍凉的意境。

《大地》由家驹作曲,刘卓辉填词,黄贯中演唱。这是刘卓辉与BEYOND的第一次合作,也是黄贯中第一次被家驹推上主唱位置。现在看来,这是一首对于BEYOND来说如此重要的作品,但它最初的诞生却是一波三折。

关于《大地》的创作,家驹与刘卓辉各有各的创作背景。先来看家驹。提供给他创作灵感的是他的好友刘宏博。刘宏博本是内地人,很早便定居香港,1986年他返过一次北京。回到香港后,跟家驹谈起返乡的感受。当时内地比较落后,他说坐飞机在空中看黄河、长江,内心并没有涌起多少兴奋感,反倒觉得像大地上的一道伤痕,很沧桑的感觉。这些话当时就触动了家驹,几天后,他就写出了《大地》这首曲子。当然,当时还没有“大地”这个名字。

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家驹与刘宏博

也就在这一年,经理人陈健添发现并签下了BEYOND。做《永远等待》这张EP的时候,陈健添听完所有小样,家驹突然想起《大地》那首歌,便找出样带,给了陈健添:“Lesie,还有这个歌。”

陈健添听完后,觉得旋律很好听,浓浓的中国味很特别,但他却没有采用,觉得当时做这样的歌被关注的可能性不大。“成功需要一个过程,乐队需要从一个摇滚的形式变化到呈现出摇滚的状态,而市场也需要时间的打磨逐步形成接纳的心态。”陈健添这样解释,家驹也只好接受,这首歌暂时就只能束之高阁了。

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转眼到1988年,BEYOND在新艺宝做第三张大碟《秘密警察》。陈健添说现在可以把之前那首《大地》放进去了。但这时小样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家驹也记不起谱了。没办法,只能放弃。当他们定下所有曲目,准备录制时,《大地》小样又奇迹般地出现了。于是,当务之急是赶紧填词。陈健添考虑到时间紧,怕家驹有难度,便邀刘卓辉出手。因为他之前签的小岛乐队,跟刘卓辉有过两次合作,了解他的填词风格是相符的。

他们把样带交给刘卓辉,家驹并没有跟他提关于刘宏博返乡的那些事,只有样带上有家驹暂定的“长江”两个字。刘卓辉听着家驹的小样,很快便有了创作灵感,写下了《大地》的歌词。家驹与刘卓辉,这对词曲搭档习惯的沟通方式是没有沟通,却总能心领神会,一拍即合,几乎没有退稿的情况发生。

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据刘卓辉透露,他的创作素材源于他的叔公。叔公是一个国民党老兵,当年国军兵败后音讯全无。直到70年代中,叔公从台湾传来信息,开始书信往来。恰好就在1988年,他们首次去台湾见到了叔公。恰逢台湾当局也开始批准台湾老兵返回大陆探亲。正是在这样的感慨之下,刘卓辉写出了《大地》这样饱含家国情怀的一首作品。

刘卓辉与家驹,俩人关于《大地》的创作背景,在没有沟通的前提下,竟然惊人的吻合,堪称词曲同工、珠联璧合。

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一首经典作品就这样完整地诞生了,最终不负所望,几乎一下把BEYOND推上了神坛。BEYOND也因为这首歌,终于找到了一个音乐的突破口,既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软绵绵的情歌,也对自身之前过“硬”的摇滚风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摇滚与商业之间寻求这样一个平衡点。事实证明,他们这样的选择是成功的。在band潮落幕、大多数乐队走向解散的时候,他们却凭借一首首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香港乐坛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也是原创音乐的先锋力量。

黄家驹这一曲中国风,开启一个时代,直接将BEYOND推上神坛

家驹和刘卓辉都是创作者中的异类,他们总有异于常人的胸怀格局,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家与亲情,关注祖国统一……除了《大地》,他们后来又陆续有过多次经典的合作:《长城》《农民》《情人》《灰色轨迹》《岁月无声》《逝去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