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论语哪个境界更高一些?

第五爱


这个答案几乎没有悬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占有主流地位。所有有人指出:中国人一定要读两本书,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论语》。而老子的境界要比孔子高的多。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孔子是主要是讨论社会伦理,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问题。而《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极为庞大,是站在宇宙和自然界的角度讨论“道”与“德”的问题。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而社会伦理只是老子讨论的部分内容。

第二: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道德经》是根。很多学者认为孔子是从老子那里问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建议,应该先学《论语》,再学《道德经》,先了解社会伦理,再掌握宇宙天地,循序渐进。这也足够说明老子的境界远高于孔子。

第三:如果现在世界历史的最高视觉来纵观这两位圣人,那么除去《圣经》,《道德经》是全球范围内外文翻译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一本经典。





自哲学


所谓思想,还是少谈些孰是孰非,你上我下吧。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正是这个道理。我觉得重要的是,能把这些先哲的道理融会贯通起来,中国的名山多是儒释道和谐共处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所在。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这是不是事实现在愿你考证。《道德经》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这确实是一座宏大的理论大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老子哲学可以说是以“道”为本体的社会人生哲学,其中关于“和”的思想和关于自然无为的思想是其核心内容。

而《论语》则是孔子逝世后,其弟子门人将其言论加以整理、订正,编纂成书的,随后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

在思想上,孔子有三个重要的理念,即:1.“道”:人生目标、理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忧贫”等,相对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孔子的道更具现实意义;2.“仁”,即爱人,由亲亲扩展到爱大众,儒家倡导“幼吾幼,老吾老”,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说,仁是孔子的核心理念,也是现如今我们讨论孔子最多提及的核心词汇。3.礼与乐,孔子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儒学,看似非常高深,抽象,其实离我们生活非常之近。

谈到境界,我觉得道家在于仰望星空,儒家更重脚踏实地。


光明大先生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较为集中反映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由老子(即李耳)所著作品,为其时诸子所共仰。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论语》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等人生道理和规范。它的编纂摒弃了唐僧式的说教与宗教式的玄奥,以心灵鸡汤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读来令人如浴阳光,如沭春风。其缺陷在于有些道理和规范经不起推敲,可能只适合作为一部分人的选择和信仰,不能向全社会推广。《道德经》是老子对侯王君主的训诫,讲清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的道理。同时,它也强调老百姓要自立、自强、自学、自学、自为、自治、自理、自制。它与《论语》的最大不同是:《论语》只论人道不论天道,而道德经以天道论人道,所以道德经讲的不仅是人间的道理,还包括对整个宇宙和自然界的思考。

《论语》与《道德经》,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并分别成为儒家与道家的宝典。两者所著述的年代有别,表达的重点不一,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没有所谓境界高低之分,只有受众面多寡之别。作为现当代人,我认为对古代思想还是坚持这一原则为好: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扬弃。




玉堂行佛人


不知各位想过没有: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不推崇老子,也不提倡学习《道德经》,反而都要尊孔呢?是所以的中国人都不懂老子吗?

非也。一般说来,“道”又如下几种解释: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无为。三,道无形而实存。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说白了,道就是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过中国人似乎更加热衷于济世的良方。而这些良方只有《论语》。

《论语》是通《五经》“六艺”关键的,“《论语》者《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唐薛放说:“《论语》者《六经》之精华。”宋二程说:“于《语》《孟》二书,知其要旨所在,可以观《五经》矣。”清李元度说:“《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易》《诗》《书》《礼》《春秋》之文,各造其极。汉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唐薛放说:“《论语》者《六经》之精华。”宋二程说:“于《语》《孟》二书,知其要旨所在,可以观《五经》矣。”清李元度说:“《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易》《诗》《书》《礼》《春秋》之文,各造其极明张应文的《粥经》。以妇女著书而名为《论语》或《四书》的,有

唐代的《女论语》,明清间的《女四书》。要使人人以《论语》为必读书的有钱穆。要使全国学者都对《论语》熟读成诵的,有梁启超。


闲看秋风999



论语是孔子教化自已弟子的言论集,是仁义礼智信等人生道理和规范,但这些人生道理和人生规范,却是以心灵鸡汤的面目出现的,是人如浴阳光如沐春风,就如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

《论语》“学而为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也是人生学问三重境界,或说三部曲的最好写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浅层意思当然是学习书本知识,但是绝非埋头书本,它包括领会意境、觉悟道理,进而效仿先贤,学习先贤的意思;时,是指把握适当的时机 ; 学到很高的境界很难,付诸实践并坚持更难,但最难的恐怕还是“时”,就是把握适当的时机。有的人能到“家”的高度,能如入化境,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总能恰当地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基本上都能拿捏得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了一定的学问,修养,德行,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了足够的整合资源的能量。有了这种能量,才足以吸引各方力量的聚合,使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形成势不可挡之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到这时经过努力奋斗人生已经很成功了。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事业若做得好,没有尽头。人才越聚越多,此时,“人不知”即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的地方很多,如何能做到“不愠”呢?就是不动声色,坦然面对。在公众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足、困难等,那才是真君子



司马迁总结《道德经》的核心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是君子“为”。而民自化。“为”君子以德行,自身修养,学问的魅力。使万民自然而然尊崇效仿,随之自强,自学,自制,自理,自治。《道德经》中也把不同的人对道的认识分为三个层面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以天道论人道,所以不仅讲的是人间的道理,还包含对整个宇宙和自然界的思想。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是大智慧,

道德经》与《论语》最大的不同,就是论语只论人道不论天道,而道德经以天道论人道,据传言:老子和孔子在当时曾有过几次会晤,有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境界上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孔子当时负责:基础培育,成长引导,人文教化。老子担当:提高升华,自律自修,以此成就所处社会需要的人才。老子注重君子养“德行”而修为。孔子教化万民以“明理”而顺应。两者只是所引领的层面不同,并没有境界的高底。


梅语微风


我认为前者境界更高一些,道德经偏向于于治国,论语偏向于治学和为人处事!教化民众。比如西汉初期,到汉武大帝之前的几代皇帝都是用道家方略来治国,主张无为而治!与民无争,休养生息。武帝之后釆用襦家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的去改善国家达到法治的目标!虽然两种都出于一个目的,但是都会各🈶️千秋以及局限性!道德经过于被动,儒家偏向于主动!大方向上难以分出高低,我认为当政者不必太拘泥于一年中模式,2⃣️者兼而有之为什么最好,达到实事求是,用户实践去检验真理!




ary0018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论语》和《老子》不具备可比性。《论语》讲的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政治思想。虽然有天道,有哲学思想,但不是重点。《老子》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然后是道家的政治主张。其他(如军事思想等)的不是重点。

《论语》不能完全涵盖孔子思想,体现孔子思想的还有《春秋》,《周易》,《尚书》等。

《春秋》把君主和权利关进牢笼;《周易》惧以始终,其要无咎,与时俱进,适时变革而;《尚书》立法为民,司法独立,不罪无辜,疑罪从无。

《老子》基本涵盖了老子的思想。所以,此二书不太具备可比性。一个讲人道,一个讲天道。就好比孔子的身高与老子的视力不具备可比性类似。

如果非要比谁境界高。就道家思想的造诣,孔子高于老子和庄子。但境界最高的,不是孔子,更不是老子,庄子和列子。而是孔子的嫡孙子思。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子思曰: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境界孰高孰低,不言而喻。鄙人谓之,老子画龙,子思点睛。


杨朱学派


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论语》是孔子教化自己弟子的言论集,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等人生道德和规范,但令我意外的是儒家强调教化,到这些人生道理和人生观却是以心灵鸡汤的面目出现的,几乎不涉及玄奥的天道,令人如沐阳光如沐春风。



《道德经》是老子对侯王君主的训戒,其中包含愚民小邦寡民等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根本核心还是司马迁总结的“无为自化清净自在”,既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不过令人吊诡的是,老子明明反对教化,强调自化,但他的道德经却是板着面孔讲道理。

论语与道德经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论语只论人道,不论天道,而道德经以天道论人道,所以不仅仅是人间的道理,还包含对整个宇宙和自然界的思考。


悟坑长老


当然是道德经。论语的很多思想充满了君臣父子,充满了入仕的急切,虽然教育思想值得推崇,但几千年来误导了急功近利的国人,视金钱和权力为至尊,岂不荒唐?!

道德经就不同了,它亲近自然,道法自然宇宙,其中的道家思想气象万千,即便是治国理政也是很大气的。比如太上不知有之…无为而治等,闪烁着古代中国哲学最璀璨的光芒。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以道家思想为主,开创了中国最宝贵最宏大的盛世。浅薄、功利的儒家思想束缚我们两千多年,是该松绑的时候了。


中国发展好的时候,大都是推行道家思想。而严苛残败多与统治者推行儒家思想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天大的笑话和错误。中国的根就在道家为主的诸子百家百家思想,儒家应该排在后面,没有资格和道家相提并论。这也是毛主席为何狠批孔家店的原因所在,毛主席早就看出儒家思想的陈腐腐朽甚至堕落。那毛主席为何没有批道家和别的诸子百家,自然有毛主席的深刻道理。一门心思削尖脑袋升官发财的民族是没有太大希望和发展前途的,毛主席早就看穿了。还用我们这些后辈说嘛?呵呵。




大侠来也


【道家】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儒家】

夫儒者以六婺为法。六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摘自《史记》

一、博而寡要

儒家虽然博学,但是研究成果确实极少的。说白了,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百无一用是儒生”。现代的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儒家的“博而寡要”。

中华文明5000年,这句精彩绝伦的总结,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总结的。儒家坐在中华文化领袖的宝座之上2000多年,却连“中华文明5000”这个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都未曾发现。

二、劳而少功

儒家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家”。从公元前教育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99%的文盲。

儒家是“思想家”。儒家思想研究了2000多年,都没有创新出一个政治制度。

儒家以“道德”驯化天下。从春秋时期孔子的“道德崩溃”,驯化为今天儒生的“道德沦丧”。

儒家鼓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儒家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走上政治舞台,200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没有一次带领“水”去“覆舟”的。难道这2000多年,一个暴政、昏庸的皇帝都不曾有过嘛?


孔子能跟老子比较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