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对同一个字或词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这是否矛盾?

用户68044589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和"孝″,但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否矛盾呢?

且以"孝″字为例:

①他对孟懿子说孝即是"无违″,也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孟懿子是贵族,在这样的家庭里所谓的孝即是顺从父母。

②他对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是青年公子,没有供养父母的后顾之忧,所以让他体会一下"孩子生病时父母的心情,即能知道该如何孝敬父母。

③对于他的学生子游,则解释"养″与"敬″——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告诫经济条不富裕的人对于父母既要赡养又要尊敬才是"孝″)。

④对于学生子夏,则说"色难″——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不要因为事业生活的压力就甩脸子给父母看。

类似的对话还有很多,包括对"仁″的解释——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所以我以为对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解释并不矛盾,恰恰说明孔子能够贯彻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宁阳慧哥说事


时代原因,儒学曾经断层。两次大焚书事件,又可能断考。后人讲《论语》,或寻章摘句,唯物雕虫;或盲人摸象,片面之见。又逢盛世,国学大热,大家之间,各皓首穷经。讲坛之上,有村妇当道。导致千人千面,一字之间,多重释义,取舍理解,一自悟,二多横向参考。





喵奴格子铺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论语》作为一部伟大的儒家思想巨作,期经典程度不可想象,后无来者不知道,但肯定是我们距今千年最伟大的一部巨作,期中的蕴含的儒家思想是及其妙不可言的,期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用我们简单的字面寓意解释的。

《论语》是结束的语,不是开场白,《论语》是所有经典里面最难的一部,他是儒家思想的总结,所以只有简单的几句话,那几句话有前言有本文,有一大堆的推论,然后汇集起来就一句话。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如果我们简单的理解为,早上闻道,晚上就可以死了,试问谁还要问道,所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朝闻道 夕死可矣,这句话中的“朝 夕”和早晚没有关系,这里的“朝 夕”是相对的,指的是“阴 阳”,意思就是你这个时候懂的道理,你就发现你以前有很多错误,那这里的错误,你就可以把以前的错误“譬如昨日始”然后重新做人,这才叫“朝闻道夕死可矣”,就这么简单!






菜瓜文学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文字学的知识。

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汉字应该是甲骨文,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文字逐渐成熟完善。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文字的数量有限,甚至不同的国家文字书写也不尽相同。语言也差别很大,时至今日方言依然存在。所以,一词、一字多义。同时,阅读古文时,还有“通假”和“假借”的说法。

先談假借,假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早期文字字數較少,以補造字之不足。人們的認識和宇宙的事物是無窮無盡的,隨着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加深,表達人們認識和宇宙事物的語言辭彙相應的也應十分豐富,但是古時的漢字字數卻是有限的,要表達如此豐富的認識和事物,難免出現字未及創制與創不勝創的困難,古人就不得不借用音同音近的字來記錄,於是產生了假借字,以達到孳乳漢字的作用。

其二,非有形可象之字創制困難,或借既有之字代之。漢字符號形成最初是象形字,然而象形字對於全面記錄語言來說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記錄有形可象的詞,記錄不能“畫成其物”的抽象的實詞和只有語法意義或表示某種語氣的虛詞便無能為力了。(導師按,此是傳統看法,為此處論證計,不妨用之。其實,深究許慎之意,“指事”中有一類抽象字之出現,並不比象形字晚,或起碼可以為同時,看其對“文”之說解便可體會)因此這些詞就沒有可以憑靠的字來表達,就只好借用音同音近的字。這也正說明了漢字發展過程中存在以音表義的階段。

至於通假,它的產生則可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其一,形聲字的大量產生。

甲骨文的形聲字大約占20%,金文中則占40%。由於假借廣泛使用,造成了使用相同的字形表示大量不同的辭彙,給人們書寫和閱讀造成一定困難。漢字便走向意音文字,形聲字大量產生。形聲字在春秋時代大量產生,到戰國時代,形聲字就占了漢字的絕對多數。人們通過在漢字原有字形上加上聲符或形符,造出了大量形聲字,以解決一形多義的矛盾。

通假字和本字之間的音形關係大體可分為三類:(1)、音同、形近多採用所通假字的聲旁,如“禺”通“愚”,“直”通“值”等;(2)、音近(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韻母或聲母)、形近多採用共同聲符,如 “爭”通“靜”,“內”通“納”等;(3)、音同、形不同,如“舟”通“周”,“蚤”通“早”等。(1)、(2)這兩種情況中,通假字和被通假字都有共同的部分——聲符。

筆者根據錢玄《秦漢帛書簡牘中的通借字》一文中所列的四種情況粗略統計了一下,有共同部分——聲符的關係約占75%。另外通過對羅福頤先生的《臨沂漢簡通假字表》的粗略統計,這種有共同部分的通假字約占78%。由此我們可看出通假字產生的原因與形聲字的大量產生有密切關係。正是由於多數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有共同的部分——聲符,它成為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間的紐帶,我們在理解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時,便可以沿着這一線索,根據句子的意義以及前人的注釋,比較容易地確定通假字的具體所指。而且每個時代都有一定的用字規範,通假字的運用也有一定的規範,當時的人應該是比較容易的識別通假字的。只有這樣,通假字才有可能大規模地使用。

其次,沿襲舊的假借用法。

語言、文字都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產生和存在都與社會有着不容分割的關係。它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但是它要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因此又具有相對的固定性。所以我們現在仍能看懂幾千年前的文章。在造字之初,由於字少假借的用法是很普遍的,甚至約定俗成。儘管後來另造了字,還是有一些“本無其字”的假借法沿襲下來,造成了義同、形異的現象,形成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共存的局面。

形聲字的大幅度增加為通假的運用提供了可能性,沿襲舊的假借法則為通假字的產生提供了動力,在兩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通假字由此得以長期存在。

以上部分文字用了繁体,是我大学论文中的内容。

说了这么多,回归问题,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外国人觉得汉语难学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汉字魅力所在。所以,读读古文,与古代先贤圣人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可以追本溯源,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


胶东小吏


友友,明白一点就不难理解了。《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时间、地点、人物皆不同,观念不同或有发展变化,自然再正常不过。


大湾区创师记


不仅仅是《论语》这样,汉语都是这样的,比如,“酤”字,有两义,一个是买酒,另一个是卖酒,两义截然相反,这样就得看用在什么地方了。


无欲则刚77482541


每个字(词)都在语境中,言语又都在文本中,读者可能有不同体会,但语言义不会有太大差异。至干从哲学史学伦理学等等作概念丶判断去分析,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情。


用户3253102189658


谈话记录之书,后捧之经典,后来者将错就错吧!现在黄辅军校的辅字读音蒋公读错后,也教科书也称认了,就是例字。


汝州王国成


如今的《论语》,本无正本,所以常常让人困惑。原本早在秦始皇时代就已失传于“秦火”。所以说,现代人读《论语》,值得一看,但别太认真。


寻找青岛记忆


不矛盾,一个字多音,多意,是汉子的一大长处,在不同的意境,不同的环境下,他表达的意思不同,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一个人思想,情绪,以及,喜,怒,哀,乐的细微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