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幼兒園咋這麼難?家長爲報名翻牆,比大學還燒錢

又到一年報名時。

這個報名是幼兒園報名,在嚴選教育的家長群裡,大家紛紛討論哪家幼兒園已經內定名額,哪家幼兒園出了這麼多奇葩面試題。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費盡周折入讀幼兒園的案例說起,跟你說說為什麼上個學會這麼難?

也幻影家長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這個話題,說說你的難,或者聊聊你的解決方案。

上個幼兒園咋這麼難?家長為報名翻牆,比大學還燒錢

一個費勁周折入讀幼兒園的案例

一個兄弟的孩子今年九月份要上幼兒園了。在南京這個地方,幼兒園不存在學區劃分的問題,理論上是就近入園的。兄弟就跑到離家最近的公辦幼兒園諮詢,反覆跑了多次,竟然連幼兒園的門都進不去,點頭哈腰諮詢門衛,門衛大叔告訴他,想入園就打門口留的電話,可電話永遠無人接聽,門衛大叔也直白的說了:“你想上這個幼兒園?呵呵!”

眼看上公立幼兒園無門,兄弟趕緊退而求其次,那就去找附近私立的幼兒園吧,我交錢擇園,總該可以了吧?誰知道事情遠非他想象的那麼簡單,私立幼兒園也是處於賣方市場地位的,是幼兒園挑孩子,不是孩子家長擇園。你想要報名,得看我幼兒園的招生能力,對不起,我們也快報滿員了,你到後面排隊去吧。

眼看各家幼兒園報名截止日期臨近,兄弟發現情況緊急,搞不好幼兒要面臨無園可上的窘境啊。後來他是動用了自己在南京生活了十幾年來所積累的所有人脈資源,花費不少的財力和物力,吃飯喝酒的場合沒少安排,才勉強解決了孩子的入園問題。事後想想,這個兄弟也是後背冒汗啊,多虧自己也算是事業小成啊,否則真的就解決不了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

孩子入讀幼兒園背後,其實質是對父母人脈資源和社會實力的一次大檢閱。

那些每天早上懶床不起、在幼兒園門口打滾放賴不肯入園的孩子們,你們可知道,你們的年輕的父母為了你們能入園,擔了多少驚受了多少怕?欠了多少的人情帳?當然,你們還沒到揹負這些包袱的年紀。

上個幼兒園咋這麼難?家長為報名翻牆,比大學還燒錢

為什麼不能辦一家幼兒園?

上述的孩子入讀幼兒園難的案例,反映的是目前城市居民普遍面對的孩子入學難的現實。就在我草擬本文的當日,筆者所在城市的新聞平臺又推送兩則類似的新聞:一家外國語中學的附屬小學計劃招收160名一年級新生,實際報名人數為3000人,火爆程度可見一斑;某重點小學所屬學區的部分小區業主集中到區教育局門前討要說法,因為今年適齡的孩子遠遠超出該小學的招生能力,有大約600名小孩的入學資格需要經過搖號的方式產生。

目前城市教育資源的配備是根據城市規劃的設置來規定的,有多少小區,配套建設多少幼兒園、中小學,這個是按計劃經濟的思維來設計的。在這個規劃之下,城市化加速帶來的人口增長因素就不在考慮範疇之內。眼下的中國正處於轉型期,特點之一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聚,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農村教育設施大量閒置,而城市的教育資源嚴重不足,按照教育主管部門規劃設置的資源遠遠滿足不了適齡孩子入學的需求,矛盾重重勢在必然。

有人會問了,上學這麼難,說明社會對幼兒園、中小學等教育資源的需求是很大的,這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項目嗎?社會資金為什麼不能大量投入教育領域,在賺錢的同時又解決了社會問題,一舉兩得多好啊?

有心人經過調研後得知,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公立的教育設施暫且不論,民間資本無論是投資開辦幼兒園還是中小學,都需要經過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審批,這是痛點之一。最大的問題還在於,中小學階段教育屬於義務教育,投資於中小學的義務教育是屬於社會公益類事業,注意:不是投資,是事業,所以與投資其他項目是有區別的,投資人不能按照常規的方式進行利潤分成。《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髮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費用後,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餘中取得合理回報。取得合理回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筆者沒有查詢到投資人取得合理回報的有關規定,民辦教育是否可以盈利也界定不清。但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不能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目前只能依靠教育主管部門來協調,重重矛盾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上個幼兒園咋這麼難?家長為報名翻牆,比大學還燒錢

入學難的本質是對未來社會地位的競爭

上幼兒園只是教育的起步,後面還有升小學、讀初中、上高中等一系列的入學問題,步步驚心。其選擇之困難、其競爭之激烈,早已見諸報端並年年不絕上演。孩子教育問題絕對是城市家庭最重大的問題之一,是年輕家長們最焦心、帶來挫敗感最強烈的話題。孩子教育問題決不僅僅是輔導孩子功課、接送孩子上下學、因為孩子功課不好家長被老師喊去訓話這些實務性的問題,還包括給孩子擇校、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家長背景與實力相攀比等社會性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正在由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形態向現代社會形態轉變,人口由主要聚居在農村向聚居於城市轉移,城市化率逐年提高。人口流動性大,社會階層結構處於發育階段,沒有完全成型,誰要想在社會階層的競爭中爬到金字塔的上層,就必須要面對社會資源的激烈競爭。

優質教育資源是短缺的社會資源,在城市的社區之間分佈嚴重不均勻、在社會階層間分配不充分。入學難的問題:就其本質來說就是社會轉型時期各階層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惡性競爭的問題。

很多年輕的家長都曾經感受過或者正在感受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感,孩子沒有上好的學校,家長肯定有不同程度的愧疚感與挫敗感。某種程度上,父母處在的社會層級決定了孩子入讀的學校,孩子入讀的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他們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社會角色定位。所以,擇校在近期內反映的是家長的社會資源秉賦的競爭,在遠期則決定著一個家族的社會地位,網絡上的段子是這樣總結的:你的努力程度決定著你孩子上什麼學校、父母享受什麼養老條件;你孩子上什麼學校反過來又決定了你自己將來在哪裡養老。媒體上出現的對“寒門難出貴子”說法的爭議,就是對這個問題最直觀的探討。

拉長時間、距離看問題

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一再強調:要理解今日之中國,我們必須將基線向後延伸,只有採取長時間、遠距離的觀察,才會感知歷史長期的合理性。

孔子以前,教育是貴族階層的專利。孔子之後私學的興起才有了思想界的百家爭鳴,教育向民間普及。起源於隋、完善於唐、改革於宋、鼎盛於明而最終亡於清的科舉考試,將讀書、應考、做官之間的關係牢牢地建立起來,歷經1000多年而不衰,對中國社會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讀書、應考成了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晉升之階、出頭之路,意義非凡。科舉考試雖然在1905年被廢止了,但其1300年的生命週期所產生的威力,不可能經百年而湮滅,今天的考試製度和公務員考試無疑是在向科舉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