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你,了解「酒令」嗎?

在古代,酒令的本意原本是用來節制人們飲酒的律令。在西周時代,它體現為森嚴的飲酒禮儀制度。除設有專門的“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們外,在酒宴上還設有監視人們的“監”、“史”。不管是敬酒、罰酒,都要受到節制。不準飲酒過度,不準有失禮儀,違者予以懲處。


喝酒的你,瞭解“酒令”嗎?​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監”、“史”被“觴政”所取代。觴政是在宴會上執行罰酒的使命。例如劉向《說苑》中記載:“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引而不盡嚼,公乘不仁舉曰浮君。君視而不應,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不仁曰“······為人臣者不易,為君亦不易。今君已設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舉白而飲。故事反映出酒宴的主人所關心的已不再是禮儀問題,而是客人必須開懷暢飲。這樣,酒令的內涵就由原來的節制飲酒而轉變為勸酒的性質了。

到了漢代,漢武帝與群臣在柏梁臺上飲酒作詩,每人依次作一句景,都用相同的平聲韻腳,聯成了一組詩。酒喝得很盡興,詩也聯出來了,被稱為“柏梁體”詩。從此之後,宴會上就產生了即席聯句這種助興取樂的方式。不久,又由眾人聯句發展為各人單獨作詩,即即席賦詩的方式。
喝酒的你,瞭解“酒令”嗎?​晉代石崇在金谷園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賦詩,而且規定:“或不能者,罰酒三鬥。”由此產生了正式的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

南北朝時代,“酒令”單獨成詞,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飲酒行令。

到了唐代,酒令已在社會上普遍盛行。當時所行之令已經不再侷限於即席聯句、即席賦詩。詞章、經史、藏鉤、猜枚、棚皆成酒令,花樣之新,門類之多,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此後經由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髮展而盛行不衰。特別是元朝以後,由於通俗文學的發展,普遍的市井庶民、農工商業者也往往能用活潑通俗的語言作些順口溜,唱些小曲,所以酒令已不限於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人家的酒宴之間,正如劉姥姥所說:“莊家人閒了,也常會幾個人弄這個。”
喝酒的你,瞭解“酒令”嗎?​現今,酒令主要用來罰酒。到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活躍飲酒時的氣氛。多數情況下,酒席坐的客人大都不認識。而酒令此時就像催化劑,會使酒席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