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江南古鎮馬鞍山——時春橋

往期回顧

姿勢已擺好

就等你點啦

時春橋

時春橋為蔡家兄弟所修,也用弟兄之名而名,這是一座血脈凝結的橋樑,它見證著蔡家人千秋不變的情感。

安山的蔡吃不得,這是江夏區民間傳言的地方老話。安山地區蔡家共有幾十個莊門,為安山最大的姓,總根在高橋蔡。塗氏太婆的墳,就修築在高橋蔡東邊的山上(緊接陳壋網西邊地界)。安山蔡氏最早從嘉魚搬遷過來,至今已有670多年曆史。

塗氏太婆共有三個兒子,老大時公、老二春公、老三晨公,均以時光命名。因丈夫早逝,家裡一直靠塗氏太婆當家。為了遠離湖區水患,塗氏太婆決心帶著兒孫們搬離原地,來到了水旱保收的馬鞍山古鎮之地,幾經輾轉,後來安家現在的高橋蔡灣。蔡家人發跡很快,後來便一分二,二分三,三分無限,像易數演變一樣,擁有了安山幾十個莊門,更成了安山地區第一大姓氏。蔡家兒女,每年清明節都結隊來到塗氏太婆的墳前焚香稟告,以感謝老祖宗的高恩厚德,併發誓永遠團結奮鬥,以此安慰九泉之下的先祖。

時公為塗氏太婆的大兒子,卻中年因病早逝,老二春公和老三晨公,帶著大嫂和侄兒侄女,一起坐船途經斧頭湖至新窯渡口,再經陸路抵達馬鞍山。首先落腳馬鞍山與地堂交界的大田鋪蔡家,一落腳,便忙於刀耕火種,墾荒造田。因土地不寬,生活較難,於是,時公的侄兒(晨公的兒子蔡存禮)便先行搬到現在安山八一村的吳家邊,屬安山地區現存的四大灣村之一(餘家咀,李侍郎,吳家邊、陳壋網)。那時,塗太婆還健在,兒孫們除了常日過來看望之外,每年三十必須派人過來辭年,大年初一天剛蒙亮,兒孫們便一排排地跪在太婆門前,行三叩九拜大禮。樂得合不攏嘴的太婆,搬著一篩子紅包發壓歲錢。

每年初一,春公與晨公喝酒,從早晨直喝到晚上,還依依不捨。於是,春公送晨公和他的兒子迴轉,不忍半途分手,竟一直送到晨公的家門口,這才肯自己回頭。晨公和兒子又擔心春公一個人路上有憂,便再回送他回大田鋪。這時,春公又不依,再次回送晨公父子,如此往返,一直送到天亮,相互一笑十分感慨地說昨晚真短,這才各自回頭,去忙著初二拜家公的事。年年如此,雖說麻煩,但兄弟情深也不嫌累,卻被媳婦們嘮嘮叨叨,一誤時,二耗力,真不怕吃虧,“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何況是自家人,送幾腳不就行了嗎?你們這樣不忍分手地送來送去,終究不還是要分手嗎,吃虧的還是自己,回家來就忙不贏了。尤其初二到家家那裡拜年,那個不圖個早呢?你一直搞到天亮,有時連過早都來不及,真不知道是為麼事。人說你們男子漢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一旦到了自己身上就不靈驗了,還不如我們婆婆媽媽,真是。經過幾年如此往來,大家也都覺得確實有點浪費時間,又互不相讓,必須想個辦法。那時,王株山和吳家邊中間的港上只有一座獨木橋,為單人行走,不能通車(木架獨輪車或馬車)橋體承受不了太大的壓力,寬度更不夠。春公和晨公都覺得老婆們的話也說得有理,於是與晨公和侄兒們商量,每年送別便以橋為界,走到中間時便各自回頭,再不爭議,此橋便成了蔡家人心中的情感分界線。

為了紀念蔡家兄弟的情誼,也為周邊百姓服務,更為蔡家積德,他們商議共同籌資,將該獨木橋修成一座拱門石橋,利人又利己。於是,半年時間便差不多籌足了資金,即請人設計圖紙,聘請內行的修橋工督陣,在安山找石匠,按規格訂購成型的石料,用石灰和糯米漿為凝結劑,開始為期一年的修橋工程。該橋修起後,蔡家人將高齡的塗氏太婆抬到橋上去剪綵,太婆極為高興,我們蔡家人終於做了一件造福積德的好事。那天,周圍不少百姓都來觀看,並爭先恐後地上橋走走,過一回新癮。很多灣村都派代表送來賀禮,鞭炮聲直響了大半個上午。蔡家人特地置辦了酒席,熱情勸留前來送恭賀的人喝幾杯水酒,為表蔡家之意,自是一番斛酬交錯,直喝到月上稍上。

橋修起了,得到了時人稱讚,卻還沒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是請先生起名,還是自家議論。晨公突然心中靈感一動說,二哥,我看不如就以我們兄弟之名而名吧,這樣既符合實際,又有紀念意義。春公說好,那麼就叫春晨橋吧。晨公卻含著淚說,雖說大哥已離開多年,但他永遠都活在我們心中,他是老大,不能沒有他,就以大哥和二哥的名字命名,叫“時春橋”。春公說,這不委屈你了嗎,我看取一頭一尾叫“時晨橋”。晨公說,二哥,你就別爭了,大的當先名正言順,三舍一,我畢竟小些嘛,也好讓我為蔡家後輩樹立一個禮讓的榜樣嘛。春公還在猶豫,心中確為三弟的大度而讚賞,又不忍舍掉他的名字。晨公見二哥決心難斷,便繼續勸告說,皇帝接班也以大為先,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二哥你不要再想了。至此,春公知道三弟心意已決,再說無益,便緊緊地將三弟擁抱在懷中。如是,該橋便以三弟的意見,取名為“時春橋”。後來。經過幾次遷徙,吳家邊那邊為時公的後代,高橋蔡和安山這邊的塗家邊、蔡家墩、山巷蔡等均為春公的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