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不应死在“想太多”上

01

和表妹吃饭,聊起她的近况才知道,她目前的工作不仅要早晚班的倒班,而且工资收入很低,对于她个人来说,入不敷出。

所以,她最近压力很大,整夜失眠,且疯狂的掉头发。

我问她:没有看看新的工作机会吗?

她说:看了,也投了几家中意的,但是都没收到面试通知。所以,看了两天也就不看了,就是去了也不一定能面试上。

我说:那不打算换工作了?

她说:也不是。就是感觉找工作好麻烦呀,我这么多年都没有面试过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去面试了。我想不行我就自己办个钢琴培训班。

“嗯,这个可以。你钢琴这么好,办班肯定有不少报名的,光孩子的同学就能收一批学生。”

“办钢琴班,其实也挺麻烦的,要找地方、装修、买琴,事儿事儿也是一大堆……”

吧啦吧啦,吧啦吧啦……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好好的开始干呢,就已经被思想杀死了。

行动往往代表着要耗费更多精力,投入资源,做出牺牲,而且不一定能成功。

结果不应死在“想太多”上

02

之前看到过一个帖子,是关于职场焦虑的。

发帖人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小公司上班。

工作多年,没有什么升迁机会,也没有受过什么定向培训学习,看不到未来。

为了逃离这种暗淡的日子,他决定重新考研,然后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于是开了帖子,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日常,让大家监督。

开始帖子很活跃,每天更新,也不断收到来自网友的鼓励。

随着时间推移,发帖数量越来越少,甚至个把月都不更新一次。

最后,发帖人留言:

考研太难了,我理想的大学今年报考的人爆满,估计也考不上,还是安心的工作吧。

马云在演讲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太多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想法很多,但执行力太差,有改变的决心,却没有执行的勇气和魄力。

结果不应死在“想太多”上

03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思维反刍

它指某个人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自我聚焦的反刍会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的感觉。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

那些经常受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他有一个建议就是,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就是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与其在纠结中浪费时间,不如立刻行动起来,当机立断,下定决心后就心无旁骛的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虽然我们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长远战略。

但是对于决定了的事情,不是把焦点放在明天、后天,明年、后年,而是集中一切精力,专注“现在”。

即使你预测到未来可能会发生一些“消极的情况”,但是在事情真正发生前,请忘掉你的所有预想,或者是为这些可能会发生的“消极”找到解决方案。

结果不应死在“想太多”上

04

有很多人觉得做事情一定要等想好了,准备好了再做。

其实,对于那些对的事情,

考虑越久越焦虑,也就越会拖延。

当你觉得某事可以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那就大胆往前走,只有走出了第一步,才会更加清楚的知道第二步怎么走。

有位朋友,每周都会去健身房举铁,并请了私教每周上课。

后来,看到健身房里的白领越来越多,他觉得特色私教应该是个机会。

于是,他找到自己的私教,一番商量之后,他出资金,曾经的私教输出技术,开了一家专门针对企业白领的健身中心。

这个想法从有到执行,共计三个月,

如今他们的私教课程几乎周周爆满,还有教练专门考取“孕产训练师”证。服务人群进一步扩大,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多。

最近,他们在寻找更大的运动场地。

有时候,可以一边行动一边想,想法虽然很多,却变的开阔起来。

所以只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后面的事也会变的顺利起来,这就是正向反馈

在行动中做好准备,机会才会如约而至。

《孤独星球》的作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决定旅行的时候,最难的一步已经迈出来了;

如果你迈出这一步,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多么容易实现。

选择对的事情做,并坚持下去,人生不需要那么多犹豫和纠结做企业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