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年销售额一个亿,看看张瑞敏是怎么做到的

海尔电器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张瑞敏创办海尔可能更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1984年,张瑞敏来到濒临倒闭青岛电冰箱厂。张瑞敏到任后,迎接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为了整顿生产秩序,他推出了13条规章制度,规定贴出后,有一个人大摇大摆扛走了一箱原料,第二天张瑞敏就贴出布告开除此人。

海尔年销售额一个亿,看看张瑞敏是怎么做到的

制度的有利执行,让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的人没有了,生产环境有了改善,抽烟喝酒的人没有了,迟到早退的人也少了很多,工厂有了工作气氛和干劲。

创业初期,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了一条冰箱生产线,海尔团队到德国利勃海尔参加培训,张瑞敏和团队的人,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周六日也不休息,拉着德国的老师问问题,一定要把知识吃透。

海尔年销售额一个亿,看看张瑞敏是怎么做到的

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设备来了,生产肯定会很好,产品也会很好。但是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自从把冰箱砸掉后,冰箱生产的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海尔年销售额一个亿,看看张瑞敏是怎么做到的

80年代,海尔的目标就是国内把冰箱做到第一,为了进驻西单商场,张瑞敏多次邀请商场人员来看产品,对方根本不来。反复邀请,做各种努力,最后好不容易请到西单商场冰箱组组长,他到了宾馆看到十几个人住的简陋的房间,冰箱放在中间唯一的空地,他被这一种创业精神感动了,决定要引进海尔冰箱。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值中国加入WTO的前夕。海尔已经成为中国家电品牌的领军者。但张瑞敏清楚海尔要走出去,只有“找高手下棋”,棋艺才能够提升。当时,中国很多企业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走出去,但很快就转回国内做定牌。只有海尔坚持创牌,而且“先难后易”选择从竞争更激励的欧美国家入手。

事实证明,张瑞敏的选择并没有错,和高手的较量让海尔的产品质量不断上升。而海尔也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好电器,现今,海尔电器每年的销售额都达到了一个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