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读《激荡三十年》之三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在科学史、艺术史和商业史上,当一个流派或国家正处于鼎盛的上升期,便会在某一年份集束式地诞生一批伟大的人物或公司。

在美国企业史上,这个伟大年份是1886年。

这一年,纽约图书推销员大卫·麦可尼用莎士比亚故乡一条河流的名字“Avon”(雅芳)为名,创建了雅芳香水公司;

这一年,“可口可乐”诞生于亚特兰大;

这一年,乔治·伊斯曼研制出第一架自动照相机,并给它取名“柯达”;

这一年,诞生了花旗集团、强生公司;

这一年,卡尔·奔驰在德国发明出世界公认的第一辆汽车。

同样,在中国企业史上,也有一个这样的伟大年份——1984年。

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将之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一、张瑞敏与海尔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

在他上任前,一年内已换了三个厂长,当时他是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如果他再不去,就没人去了。

去之后,欢迎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随便在大院里扔个手榴弹都炸不死人。

为了整治工厂,张瑞敏上任后制定了13条规章制度,其中第一条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张瑞敏作为伟大企业家的魅力在下一年散发了出来。

有个朋友到张瑞敏那里买台冰箱,但挑了很多台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

朋友走后,张瑞敏把库房里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一遍,结果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有人提议把这些冰箱以低价格处理给职工。

这在当时是通用把残次品的“好办法”。

但张瑞敏不这么认为。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他一声令下,76台冰箱被砸成了废铁。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个职工两年的工资,很多职工砸冰箱时都心疼地流下了眼泪。

“张瑞敏砸冰箱”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家电公司的第一个传奇,它跟几年前鲁冠球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的故事如出一辙,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二、王石与万科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这年5月,“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便是万科的前身,王石当上了经理。

秋天,一个叫王春堂的北京人来深圳,宣称手头有3000万美元的出口外汇留成,换汇比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3.7元。

所谓“外汇留成”并非现金,而是一种“配额指标”,它应该属于某个大型国营外贸公司,最终以非常灰色的方式转移到了“倒爷”手上。

当时的市场汇价是1美元兑换4.2元人民币,王石向王春堂预定了1000万美元的“外汇留成”,然后他从中国银行“顺利”贷到2000万元人民币,凑足3700万元汇给王春堂。一倒手,展销中心赚到兑换差价500万元。

三、柳传志与联想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冬天,柳传志决定告别每天读报的清闲如水的生活。

他的公司诞生在一间20平方米、分成里外间的小平房里,这里原来是计算所的传达室。

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找柳传志谈话,问他对公司有什么打算,他信誓旦旦地说:“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在当时的中关村,最出名的是陈春先,最知名的公司是“两通两海”,信通、四通、京海、科海。

柳传志公司真正赚到的第一笔“大钱”,来自每天被柳传志们抱怨和不满的中国科学院。

1985年初,中科院购买了500台IBM计算机,其中的验收、维修和培训业务交给了公司,从而带来70万元的服务费。

也正是通过这个业务,柳传志跟刚刚成立的IBM公司中国代表处搭上了线,成为后者在中国的主要代理公司,为IBM做销售代理成为日后联想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这一渊源可以一直延续到20年后联想以16亿美元收购IBM的PC事业部。

对柳传志来说,另一个最重要的成果是,他说服了中科院出名的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加盟他的公司。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倪光南的加盟彻底改变了公司航向,他的联想I型汉卡当年就销售了300万元,“联想”最终还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新的名称。

需要留存的一个事实是,倪光南的研究成果从实质上来说是属于中科院的,它被柳传志以零的价格转移到了自己的公司中。

三、李经纬与健力宝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尽管很多年后,王石的万科、张瑞敏的海尔与柳传志的联想如日中天,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标杆型企业”,不过在1984年,中国最值得称道的公司却还不是它们,而是一家诞生于广东三水县的饮料工厂。

他听说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孝研发出一种“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而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便找上门去要求合作。

在欧阳孝主持下,一种橙黄色的饮料水被开发了出来,名称很拗口—“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饮料。

3月,李经纬把眼光瞄准了8月即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

他得到讯息,国家体委将在6月份开会决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是什么。而此刻,他手里这款饮料叫什么,商标是怎样的,如何包装,都还没有影子。

那时厂里已经有一个叫“肆江”的品牌,但是李经纬不满意,苦思冥想出了一个新名字—“健力宝”,朗朗上口,还有“保健”的暗示。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为了设计商标,参与产品开发的陈新金自告奋勇,请哥哥将“健力宝”三个字写在一张宣纸上,李经纬又请县里的广告公司设计出一个由中国书法与英文字母相结合的商标图形,这个新商标在1984年的中国商品中如石破天惊。

从整体来看,那个字的形状又如一个做着屈体收腹姿态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

整个商标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它在当时陈旧、雷同的中国商品中简直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此外,李经纬大胆提出用易拉罐包装健力宝。

在当时消费者眼中,易拉罐是高档饮料的代名词,那时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

李经纬四处奔波,说动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同意为他生产代工。

一番手忙脚乱之后,200箱光鲜亮丽的健力宝准时出现在了亚足联的广州会议上,引起了一阵惊叫。

6月,健力宝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跟所有的参评饮料相比,它是唯一的罐装品,品牌形象与体育运动天然有关,而且口感、色泽和质量均无可挑剔。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8月,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奥运会,也是第一次由民间举办并产生了盈利的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在此次运动会上凭借许海峰的射击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最终夺得15枚金牌,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联邦德国,位居第四。奥运会上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全民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健力宝也获得了不可想象的关注。

四、宗庆后与哇哈哈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健力宝的成功,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一群极富野心的创业家纷涌进入饮料食品领域。1987年,几乎同时,在广东和浙江,诞生了两家保健品厂,“太阳神”和“哇哈哈”。

它们将在以后的十年里一起统治中国的保健品市场。

这里说说宗庆后。

在杭州的一个狭小、潮湿的街巷里,47岁的宗庆后办起了娃哈哈儿童食品厂。他长相平和,不擅言辞,很难让人一眼记住。

1985年前后,他开始替一家保健品厂代销花粉口服液,由此看到了保健品市场的潜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悉浙江医科大学有位教授研制出一种儿童营养液,他上门拜访,终获配方。

这是一种以桂圆肉、红枣、山楂、莲子等为原料提取而成的口服液,宗庆后为它设计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那是一个商品短缺而需求日渐旺盛的年代,只要产品质量过得去、包装稍有特色、营销手段稍具创新,便可以迅速得到市场的青睐。

宗庆后日后回忆说,当时打全国市场,跑到一个城市,先是跟当地的报社、电视台见面,签下广告投放合同,然后就拿着这个合同去拜访当地的糖酒食品公司,请他们吃货、铺货、卖货,再然后就是昏天黑地的广告轰炸,不出一个月,一个城市就“打下来了”。

如果糖酒公司对产品没有兴趣,我们就躲在一个小旅馆里,翻开当地的黄页电话簿,给当地的商场、百货店、区经销公司一家一家地打电话,就问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有娃哈哈营养液卖吗?第三天,糖酒公司的人就开始满世界找娃哈哈了。

还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和企业: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史玉柱,在安徽省统计局的办公室里编写了第一个统计系统软件,他发誓要做中国的IBM,不久后,他南下深圳,书写一段高亢而悲壮的生涯。

赵新先,军医大学的教授带着自己的“三九胃泰”在深圳笔架山下开始新的事业;

在惠州,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他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这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

五、潘宁与科龙

广东顺德容桂镇,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做试验品,凭借手锤、手锉等简陋工具、万能表等简单测试仪器,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

那一天雷雨交加,他独自一人冲进大雨中号啕大哭。

10月,珠江冰箱厂成立,冰箱的品牌是“容声”,潘宁出任厂长,这便是在后来统治了中国家电业十余年的科龙公司的前身。

潘宁造冰箱,在技术上靠的是北京雪花冰箱厂的支援,在资金上则是由镇政府出了9万元的试制费,所以,这家工厂成了“乡镇集体企业”,这一产权归属最终决定了科龙和潘宁的悲情命运。

六、任正非与华为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十多年的荒芜岁月,让一代人不再风华正茂,他们被岁月嘲弄,被苦难打磨,在底层社会的滚打历练和理想幻灭,让他们对生活有着近乎残酷的清醒,他们具备起了“狼”一样的素质,如果命运给了一次翻身的机遇,他们会把所有一切都用上,豪情一搏。

1991年,华为公司只有20来个职员,任正非为了贷款四处奔波。

他后来说,“很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下来。”

直到1992年,他研制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面世,命运才开始对他展开第一缕迟到的微笑。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在1984年诞生的这些公司,在今后将相继散发出它们的光芒,不过在那时,它们还非常的幼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们都没有太多资源,创业者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分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和角落,它们所从事的产业大多与人们的日常需求相关,这也是企业能够迅速成长的前提。

跟那些拥有大量设备、技术、人才和资本的老牌国营企业相比,它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微不足道,唯一有的,只是自由。

当然,也是这种自由,为以后的产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江雨更愿意把这些企业与企业家放在一起。因为在这个激荡的年代,很难说谁成就了谁。或者可以说,是企业家成就了一个企业。

从张瑞敏到任正非:中国企业元年与企业家年代


1987年,彼得·德鲁克出版了他著名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第一次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成长的基因。

1989年,企业家第一次出现在《辞海》上。

也是从那时起,企业家在人们的观念中,也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厂长、经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