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为何没有采取行动消除呢?

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就一直是唐朝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也有“元和中兴”时讨伐藩镇的记录,但是其影响与规模与汉景汉武削藩,以及康熙削藩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么藩镇割据如此严重,唐朝为何没有采取大规模行动呢?

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为何没有采取行动消除呢?

实际上,在唐朝中后期,设立藩镇的目的和作用并没有结束,所以即使压服了藩镇,也不会根本上取缔藩镇制度。 牙兵在藩镇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到后来骄兵悍将们直接左右了藩镇的走向,藩帅更谋求与朝廷合作以稳统治,最终瓦解唐帝国。

从唐肃宗到唐宪宗,中间隔着唐代宗、唐德宗跟唐顺宗,除去只在位十个月而且中风不能说话的唐顺宗,代、德两个皇帝都跟藩镇做过艰苦的斗争,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了,其中唐代宗时因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国力大损,外患吐蕃又太强大,几乎没有余力跟藩镇开战,只是在藩镇太嚣张的时候才被迫应战,但尽可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让他们暂时消停,然后积蓄力量留给儿子唐德宗去跟藩镇全面开战。然后唐德宗的削藩战打的那不可谓不轰轰烈烈,结果最后也不了了之了,唐朝自此实力大减。

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为何没有采取行动消除呢?

唐朝的藩镇从制度上来说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隐患,让手头握有数万大军的将领(即节度使)同时兼有了多项权力,这些权力概括起来就是: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军政财大权集于一身,这就意味着,只要藩镇存在一天,就都存在随时转化为割据势力的可能。

唐朝中央政府当然不允许割据型藩镇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又没能力摆平他们,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割据下去。而割据型藩镇如同其他历史时期的军阀一般,其实也想通过相互兼并扩张势力甚至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但一则遭到中央政府打压,二则藩镇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谁也打服不了谁,于是他们也长期共存下去,直到五代时期才有彻底的格局变化。

而要想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从制度上废除这种不合理设置是最好的选择了,但是很遗憾唐朝政府一直都办不到,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从762年安史之乱结束割据型藩镇开始出现,到藩镇制度被彻底废除,用了两百余年,唐王朝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为何没有采取行动消除呢?

唐宪宗时期就是将至少两个藩镇彻底打服了,一个是淮西镇,一个是割据了几乎整个山东地区的平卢淄青镇。军事打击就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这个过程就是皇帝与节度使之间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军队的作战能力,唐德宗的胜利却并没有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末藩镇割据已成惯例,朝廷已无力取消天下藩镇。由于唐朝平叛太过操切好大喜功,唐代宗急于收复长安而不是消灭叛军有生力量,导致香积寺一战虽然收复长安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收复叛军老巢河北山西,只能和叛军讲和,封安史旧部降将继续统治河北,设成德,魏博,幽州三镇节度使,这三镇骄兵强将,不从长安天子,节度之位世袭罔替,称为“河北故事”。

天下其他几个藩镇如平卢,昭义,淮西等藩镇也期望效法河北。这些藩镇动挪联合起来威胁唐廷,唐廷收到强番严重威胁,稍微一有削番措施他们就全面叛乱,如德宗朝的四王二帝之乱,连调去平叛的藩镇泾原军都打进大明宫洗劫天子的私库。唐廷为了应对安史之乱后的一系列军事威胁,只能在中央建立精锐直属宦官的神策军,在地方设制跟多节度使以求维持相互制衡。

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为何没有采取行动消除呢?

唐末由于大势所趋朝廷已不可能取消藩镇,只能保持地方相互制衡,这就需要强大的政治军事手腕,很不幸唐朝中央又有宦官误国把持朝政,所以几个强番只在元和会昌两朝宦官势力被打击并且皇帝较有作为的时代才对长安俯首。而且长安还有依靠和利用藩镇来维持自身统治和抵抗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入侵。总之藩镇的存在有利有弊,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但是唐王朝没有采取行动,不是不做,而且做不到。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