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在崇州,路过乡镇时常会遇到车辆行驶缓慢的情况,尤其是穿镇而过的道路,往往人群络绎、热闹非凡。那这一天,你肯定遇到了这个乡镇的“固定活动”,也是崇州人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赶场。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赶场”一词,起源于交通不便、物流不通的年代,百姓们需要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进行自家农副产品的售卖,换取过日子的费用或购买生产、生活等物品。崇州赶场中的“场”,渊源自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先民们互相聚集在一起居住,从而形成了聚落、部落,然后筑起了城墙,拥有了建置。百姓们常常聚集在某一处地点进行这样的物资交换,繁荣了经济,带来了移民,使得人口、范围、建筑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市场”。于是,税务、邮驿、保甲等管理机构也在这里落户,小的“场”后来成了镇,大的“镇”发展为了城。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一个“赶”字,则形象地描绘出百姓们对“场”的重视。清晨天还没亮,散居在乡野、山林之中的人们就点亮了油灯,打理好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的自家出产,把稻米、小麦装进背篼,密密麻麻地叠好采来的牛尾笋、菌子,用棕绳捆好了竹编制品。女人们叮嘱着自家男人,家里的盐罐、油瓶,都需要补充;再扯上一缎布,捎回小小的胭脂,也算是生活有了盼头。男人们答应着,沿着阡陌、山路匆匆而去,都想着早点到占个好位置,“生怕”去晚了卖不上好价钱。一户户、一村村、一乡乡,涌入了有着青瓦白墙、戏台码头、深宅大院的镇,更多的则是有平整的坝子和三五房屋围成的场。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翻看崇州的老地图,在清朝时,现在为人所熟知的乡镇还都以“场”标识着自己的身份。济民场、元通场,还有金鸡彭庙子、西江李板桥。以至于赶场从最开始的生活所需,到现在生活富足后的一种习惯或者乐趣。赶场的习俗在崇州人的日常里代代相传。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赶场得有固定的日子。在崇州,每一个镇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赶场日子,有的一三五逢单,有的二四六遇双,有的看农历初五二十,有的依阳历月初月中。即使在禁止这种商业行为的年代,人们也发挥着聪明才智,“打游击”式的赶场。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赶场时,乡镇上的主要街道自觉地成为了人们聚集、商品荟萃的场所。这边花盆里开得灿烂,那头麻布上菜色欲滴,张家喊着“衣服清仓大甩卖”,李家叫着“厂家直销一律五折”。卖的人起劲,买的人高兴,基层法治宣传、医疗公共服务也利用场期开展活动,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方便。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即使有了正规的市场,但喜好自由、闲逸的崇州人还是习惯赶场,也保留了赶场的习惯。这样的赶场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精神的需求,也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以前,除了各乡镇自己的赶场,以粮食、菜油、家畜、菜叶、木材、中药等为主的专业场集也很盛行。在县城,现在的蜀州广场、中心广场、文庙前坝,都会不定期的根据时节,举办各种场集,交换物资,进行买卖。时间空闲的,次次赶集都不落下;要上班的,逛个夜市也算赶场。

爱上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最爱崇州的理由——每天赶场仍喜爱。

文:强罡

图:新闻中心资料库

因为权威

所以有品

因为专业

所以有料

今日崇州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管: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崇州市新闻中心

主编:夏海英

执行主编:李远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