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國際教育者更應該是展現這些核心素養的領軍人物。我們堅守的是感性的理解和培育,理性的分析和思辨。我不否認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也同意目前市場上魚目混珠的現象的確令人揪心,但,教育本身就並非快消品,它需要多年的積累與傳承,才能最終沉澱。

如今,我們正處在從本土化向國際化轉變的重要時期,所有人都在努力摸索與完善。不論結果如何,我始終堅信: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因此,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教育,僅僅能夠獲得一時的爽快,卻難以解決根本的問題且沒有實質的意義,更是喪失了國際教育者本應有的敬畏之心與開放思維。

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教育不是“過家家”,教育等於未來

沒有人不希望中國的本土教育走入“先進”的行列。但要想發展,需要的不是別的,正是國際視野。

作為國內第一批被心“很大很大”的父母從公立學校空降到私立寄宿美高的小白鼠,我也曾有過困惑與不解。那時的我還很小,雖然很快地過了語言關,很快地熟悉了美國文化,很快地學會模仿美國學生的行為,甚至模仿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但我依舊感覺自己無法完全融入國外的環境。

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直到我接觸到一個詞——“1.5代移民”(“1.5類人”),我終於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揮之不去的疏離感。1999年,UCLA的人類學家Kyeyoung Park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來描述在美國逐漸增長的韓國移民人口。2004年,Rubén G.Rumbaut博士對在國外長大的美國人的語言能力、教育和職業生涯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他認為,應該有一個更加準確的名詞來描述那些既非第一代移民也非第二代移民的群體。之後,社會學家David C. Pollock提出了“第三文化的孩子”(TCK)這一概念,用來描述在非本國環境下度過了自身重要發展階段的群體。

終於,我有了屬於自己的群體。

在日益全球化的當下,TCK並不少見。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想要在不同文化之間遊刃有餘的生活對於TCK而言並不容易。我經常穿梭在截然不同的社交圈內,國內的朋友會認為我已經變成了一個ABC(美籍華人),美國的朋友則會問我為什麼如此痴迷拉麵和韓劇。有時,評論可能是善意的讚美:“哇,你的英語聽起來像母語一樣地道!“但有時,也有可能是傷害和冒犯。

直到我完成了在美國的學習,在韓國的交換學習,在紐約和香港的工作,我才逐漸意識到自已已經有了可以在不同人面前遊刃有餘處理一切的能力。我發現自己對周遭的一切有了更多的認識,似乎掌握了變色龍的技能,只不過我改變的不是顏色,而是文化。

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的報告指出,在由自動化主宰的未來世界中,最受歡迎且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能是創造力、溝通能力和建立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能力。有趣的是,TCK成長在一個原本就對發展這些核心競爭力大有裨益的環境中。當然,TCK會有遊離和孤獨的感覺,但他們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他們可以隨意選擇,思考自己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去什麼樣的地方,同時,又隨時隨地在內心深處尋找家的感覺。對我來說,TCK才是真正的國際公民。

回頭想想,成為TCK的旅程中,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城市、國家都有功勞。開明的家庭給了我強大的內心,國內的公立學校賦予我核心的身份,美國的高中和本科傳授了西方的思維方式,在不同城市的經歷打開了我的視野和人脈網絡……我知道,國際視野的培養會是一輩子的功課,要用一生去修煉。

迴歸到“耶魯1/3的中國學生不能完成學業”的數據上來,問題不在於美國的教育,而在於孩子本身國際化核心能力的缺乏。如何去培養這些能力,和老師的國籍無關,真正有關的是對核心能力培養體系的不斷鑽研與提升。

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教育不是為了培養CEO,而是為了成就自我

國際教育被詬病的,不光是過程,還有結果——“無非是向國外輸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因為印度向國外輸送的是一些合格的CEO。這是一個屬於“精英”的評判標準——以CEO率論英雄。

事實上,用來評判國際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我是否感覺幸福。

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有這樣一個例子。大致意思是說在餐館遇到一對父女,女孩因為小提琴考試沒有通過而感到非常傷心,但孩子的父親告訴她,“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長大了,爸爸不在你身邊,你覺得不開心了,把琴箱打開,幫自己拉一曲,那個熟悉的音樂走出來,環繞著你,就好像爸爸還在你身邊一樣。”其實,這位父親想要告訴孩子的就是,獲得成就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獲得幸福是人生的全部。這與真正的國際教育想要做的是完全一致的。

當一個孩子走出國門,走進一個非本土化的社會,但是卻可以與周圍眾人侃侃而談,可以獨自生活、工作,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並努力付諸實踐,可以贏得朋友的尊重,可以思念著故鄉併為故鄉做出貢獻,這些才是國際教育想要實現的。因為能夠做到這些,證明國際教育成功培養了一位優秀的國際公民,也教會了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幸福。

換言之,誰說做了CEO就一定幸福?誰說打工者就一定不幸福?教育的目標從來不是培養人中龍鳳,教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讓孩子學會生活,而後反哺社會。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科技發展得太迅速,能夠跟上這種變化的人,才是時代所需要的人。國際教育誕生於這個時代是偶然,但更是必然,因為這是一個最需要國際化思維的時代。我們都是在國際教育領域摸爬滾打的擺渡人。對於教育,我們始終懷著感恩與敬仰之心,始終不敢停止腳步,始終拼命努力著。我們只希望能夠回饋這個為我們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的國際化社會。

認真的國際教育者,他們正在忙於思考問題,沒有時間開玩笑。

認真的教育者,從來不開玩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