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微信家人羣讓親戚關係顯得越來越冷漠?

現在,似乎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有一個家族親友微信群。和那些同學群、同事群相比,親友群的存在似乎更加充滿溫情,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在同一個城市、天各一方的親人們來說,有一個隨時可以交流的微信群,似乎很能拉近親情。然而,冷冰冰的事實是:在諸多的微信群中,那種動輒二三十人的親友大群,往往成為一種很“雞肋”的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親人之間偶爾傳達的問候與親情,也呈現出一種“虛假繁榮”的熱鬧,在眾人的圍觀中,反而失去了真心。

為什麼微信家人群讓親戚關係顯得越來越冷漠?

中國人素來崇尚中庸之道,習慣抱團群居,對自己人更是喜歡關起門來說話。然而,當真正處在一個群裡的時候,彼此的距離確實是拉近了,但問題也出在“太近了”的距離上。

第一當數養生雞湯,本來在外漂著的孩子們每年也就在家的那幾天要忍受一下父母的嘮叨,還有點兒幸福感。但自從有了親友群,這嘮叨就變成天天在褲袋裡跟著,只能不時地回覆幾聲“嗯嗯”。

第二大類是生活哲理雞湯。這其中最尷尬的,就是那些勸子女們守孝道的。平時說說也罷了,一旦發進親友群,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就似乎變成了給親戚們提供自己在家不孝順父母的八卦素材。要是一不小心各位長輩間還引起共鳴了,親友群就會進入長輩集體“聲討”晚輩的節奏。

第三大類,就是各種不著調的虛假新聞和煽動性文字了。長輩們接受新事物時間較晚,判斷能力不強,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往往聽風就是雨——哪哪的水又有毒啦,某某事件有陰謀啦……有些謠言對中老年人有極強的迷惑性,最後孩子們不得不出手來闢謠,給老人們普及知識,他們卻還半信半疑的樣子。

家人親戚群往往是在激情中組建,在沉默中尷尬。下面要說的就是第四大類,也是最令人無語的。就是當你生活中遇到了一件開心的事或者不開心的事想要跟親人們分享一下的時候,抱著等待回覆的心情發出一些文字圖片,幾分鐘過去了,幾小時過去了,竟沒有一個人回覆,難道這麼多人都沒有看手機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懶得回覆,甚至是看其他人都沒有回覆,索性就默契的統一裝啞巴了。

當然,想要他們開口也容易,一個紅包可以喚醒好些人呢!

為什麼微信家人群讓親戚關係顯得越來越冷漠?

為什麼親人之間會出現如此尷尬的畫面呢?原因在於現如今親友群紛紛走上了大躍進的道路,追求規模龐大、千軍萬馬,恨不得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拉進來,然後冠上個“X氏家族”這樣大氣磅礴的名號,動輒二三十人在裡面待著。這樣的親友群裡,親友們實際上並不完全互相瞭解,有些親友間可能世界觀相左,文化水平差異較大,聊不到一起也實屬正常,現實中碰到面還可以勉強交談幾句,但是在看不到臉的網絡上,大多數人就不想假惺惺再去應付了。

家族微信群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拉近了親情,也方便了家人之間傳遞消息,讓交流更及時有效。但另一方面,親戚之間,有些話並不適合讓所有人看到,而且相互之間年齡差距也比較大,共同語言不多,一起交流難免尷尬。怎麼對待家族微信群呢?最好還是按照生活中和親戚相處的方式,比如七大姑、八大姨平時都是過年過節才聚一次,你不妨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集中問候,多發紅包,告訴他們其他時間比較忙,看微信群的時間少,如果有事一定打電話。說話方式也要注意,尤其是在大家族群,同輩之間能理解的一些話,可能在各自長輩耳中,就有了另外的意思。

為什麼微信家人群讓親戚關係顯得越來越冷漠?

其實,微信群也是有生命的,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群,都可能經歷從剛開始的熱鬧,到慢慢冷場,最後零星有點消息甚至徹底被遺忘的過程。家族微信群也是如此,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真正維繫親戚關係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線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