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7月21日,影響京城多日的降雨終於暫告一段落,來自科學通訊社的15名小記者和北京科技報記者一起,深入位於房山區大石窩鎮的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實地瞭解南水北調一線工程的運轉工作情況。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千里調水 造福於民”,步行走過京冀交界的北拒馬河河道,來自竇店二小的陳思羽抬頭望去,一排紅色的大字映入眼簾。講解員阿姨告訴他,大堤後面,就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北拒馬河暗渠工程,也是南水北調工程進京“明渠轉暗渠”的分界點。當然,這也是陳思羽第一次步行來到河北省境內。

入伏後的京城,天氣異常炎熱,居民用電用水量徒增。與此同時,汛期連續不斷的降雨也讓南水北調工程沿途充滿不確定性,防汛形勢嚴峻。7月21日,影響京城多日的降雨終於暫告一段落,來自科學通訊社的15名小記者和北京科技報記者一起,深入位於房山區大石窩鎮的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實地瞭解南水北調一線工程的運轉工作情況。

國內最大臥式單級雙吸離心泵

走進位於北京最西南角房山區大石窩鎮的惠南莊泵站的辦公樓,LED大屏幕上清楚得顯示著一些相關的調水數據——正式供水1317天、每秒流速約43立方米,以及運行調度的事實工作情況。這裡連同不遠處的北拒馬河暗渠工程,組成了南水進京的第一站。

據介紹,源源不斷的南水經過暗渠和泵站的加壓處理,以暗涵和PCCP管道方式進入北京城地下,最終流向位於頤和園的團城湖內,沿途通過分水口進入自來水公司,經過處理後成為居民飲用水。同時,惠南莊泵站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上唯一的一座大型加壓泵站,是北京段實現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壓輸水的關鍵控制性建築物,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物。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科學小記者通過大屏幕瞭解南水北調工程的具體情況

為何要建設這樣一座泵站?為何把它的位置選在京冀交接的惠南莊村?這是因為,單靠水自流,不可能達到規劃中每秒40立方米到60立方米的流量,因此需要有個外力對水有一個‘推流’的作用,讓水走得更快,流量更大。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北京城內的供水需求。

走進惠南莊泵站的主廠房內,頭戴安全帽的記者和小記者,立刻被機器巨大的轟鳴聲所吸引,8臺水泵機組正在“勤奮”的工作著。泵站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看似普通的藍色水泵,其實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臥式單極雙吸離心泵,和變頻空調類似,他也可以自動調整頻率,運行效率高達90%以上。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主廠房內,水泵機組正在運行當中

具體來說,當流量超過每秒20立方米以後,水泵機組就會啟動,此時通過北拒馬河暗渠的來水,從泵站進口閘門進入,在前池彙集,通過8個進水管進入廠房,經過水泵加壓後,以更快的流速匯入出水總管,接著將蜿蜒北上,途經56公里的地下PCCP管道,進入大寧調壓池。

千里南水“由明轉暗”

“快看,河裡有魚!”“這不是魚吧?人喝的水裡怎麼會有魚?”在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前,兩名科學小記者對一隻疑似魚的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實,暗渠節制閘前的生物,的確是河水裡遊動的魚,不過與普通的河魚不同,這些魚是一路從湖北丹江口“北上”來到北京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全長1432公里的中線工程,除了穿越部分河流採取渡槽、隧洞、倒虹吸等方式以外,大部分河段是以地面明渠也就是地面河的方式,利用地勢落差自流到京津,這樣的流水也自然帶來了游魚。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科學小記者參觀北拒馬河暗渠工程,這裡是南水北調“由明轉暗”的分界點

北拒馬河暗渠工程因穿越北拒馬河中支、北支而得名。千年之前,遼宋兩國曾在此鏖戰數年,並最終簽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停戰協議”——澶淵之盟。而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南水北調“由明轉暗”的分界點。彷彿“南水進京檢查站”一樣,閘門開啟放行,水流進京,潛入北京地下後向頤和園流去。

節制閘的高度大約兩層樓,從節制閘前平臺向下望去,這裡的河水流速不快,但水質很好,清澈碧綠,與面前乾涸的北拒馬河形成鮮明對比。渠首防洪堤,在7.21時,成功的抵禦了北拒馬河的洪水,經受考驗,保障了暗渠工程的安全。

記者瞭解到,節制閘的構造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包括進水閘門和攔汙柵在內,設計工作的首要核心就是保障水流的安全可靠,暗渠節制閘由兩道閘門組成,可同時使用,也可互相備用。水流進入節制閘之前,要經過攔汙柵攔截藻類與垃圾,節制閘東側建有“退水閘”,一旦奔騰而來的江水出現問題,水就會被引流到此,排到其他地方處理。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小記者們在南水北調北京段工程沙盤模型前駐足觀看

“冬天河水結冰以後,我們是不是就沒法喝到丹江口的水了?”在工作人員講解的過程中,有的小記者提出了這樣耐人尋味的問題。對此,工作人員表示,冬季天氣寒冷時,儘管河面結冰,但河道中下游的水流還是在正常流動當中,此外,攔汙柵前的明渠安裝了擾冰裝置以及排冰設施,在凌期具有排除河道浮冰的作用。

“解渴京城”但用水仍緊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是流傳於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之畔的名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是從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調水。丹江口調水在滎陽通過隧道穿過黃河以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重點解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地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由於涉及到京津兩大直轄市,特別是首都北京,中線工程從開工一開始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時間退回到4年前,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12月27日,南水首次進京,也標誌南水正式加入了北京水網。“目前,南水北調供水已佔北京城區日供水量的73%以上,天津城區接近100%,”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設計中,進京的南水是輔助供水,但現在南水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主力軍”。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南水北調北京段線路示意圖(圖片來源:新華網)

南水進京,除了緩解了京城用水壓力外,還明顯改善了北京飲用水的水質。相關監測數據顯示,使用南水後,北京自來水硬度由原來的每升380毫克下降至每升120毫克至130毫克。北京地下水水位也在16年以來首次回升。

此外,進京的南水還有效改善了北京的生態環境,部分南水補充到北京的河湖水系,使北京呈現水清岸綠,生態向好的良好勢頭。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係數由1.0提升至1.2。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親自動手實驗,小記者們瞭解中線工程渡槽的工作原理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北京從此告別“缺水”的局面。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國際公認的缺水下線年人均水資源量為1000立方米,北京的數據在提升以後,距離1000立方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隨著北京城市發展的加速,用水形式依然十分嚴峻。

來自良鄉二小的科學小記者侯斯昱在參與採訪活動以後頗有感觸,她表示在科學課上學習了自然河流等相關知識,也經常在新聞中聽到南水北調四個字,但這次來到工程現場,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意義和作用,水資源是寶貴的,每一滴南水都來之不易,未來在生活中,要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愛護資源。

在這裡千里南水“明轉暗”,科學小記者走訪南水北調惠南莊管理處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