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冬小麥單產刷新全疆最高紀錄

昌吉新聞網訊(通訊員謝甜)時下正是夏糧收穫的季節,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奇臺縣,101萬畝的小麥收割工作已全面展開。7月23日,奇臺縣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在該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誕生,首次突破700公斤大關,並刷新全疆最高紀錄。

當天上午,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和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專家組成的小麥高產驗收組,在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豐裕合作社三隊片區小麥綠色栽培模式高產攻關田,按照農業部高產創建的測產程序,隨機選取了三塊田,進行現場實產驗收。經過嚴格的面積核實、機械收穫脫粒、稱量、扣除水分和雜質後,測出其中一塊3.208畝的試驗田,實收畝產達到724公斤。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黨支部專職書記、研究員吳新元表示,這是目前新疆冬小麥單產最高產量。

此次實產驗收的小麥品種為新冬41號。今年奇臺縣種植冬小麥面積48萬畝,其中新冬41號推廣面積達到11萬畝。與其他冬小麥相比,該品種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要素優勢明顯。而對這塊小麥的栽培,技術人員堅持實施的是“綠色”方式,如何在肥料和農藥用量不增的情況下還要實現高產,優良的品種再加上農業技術的創新是關鍵。在加大種子包衣、精量播種、種肥分離和高效節水灌溉、綠色防控及統防統治技等新技術應用的同時,還主要採取了早播、精準施肥和勤澆少澆的技術,對以往的傳統田間管理措施做了很大的改進。奇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馬兆亭是負責這塊地的技術人員,他告訴筆者:“我們從去年9月21日開始播種,在小麥孕穗、成穗的最佳時期以及小麥灌漿最需要肥料的時候開始施肥,每次澆水的時間最長是4個小時,最短澆1個小時,所以今年的冬麥比以往的冬麥都要成熟晚7到8天,這7到8天使千粒重增加了6顆,為今年產量提高打下了基礎。”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湯永祿說:“今年冬麥籽粒很乾淨,角質率很高,品質也好,如果品種和水肥一體化管理再跟上去的話,產量還可以提高一大步。”

據瞭解,自2016年奇臺縣成功實施了國家級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以來,落實關鍵生產技術措施,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正以培育壯大集綠色高質高效栽培實用技術推廣、種植管理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線,推進小麥標準化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2017年,全縣建設整縣制綠色高產高效小麥基地10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430公斤以上。

奇臺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繼續深化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適合奇臺縣的中強筋小麥品種,狠抓小麥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自治區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