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莒口镇焦岚村樟埠自然村,坐落于距建阳区35公里的义宁山下。义宁山虽不起眼,为闽北常见的山绕水聚,惹眼则是1000多年前这里曾书声朗朗,人头攒动,当年这里有一家全省最早的私家书院——鳌峰书院,比福州的鳌峰书院早了近800年。书院创始人是建阳熊氏始祖熊秘(822-899)。据梁杰先生《建阳莒口·中国古代大学城》载:清道光《建阳县志》载,唐乾符年间,熊秘“至义宁,爱其山水,遂卜居焉,名曰熊屯,鳌峰书院,其所建也”。宋时书院发达,登进士第者多达十三人,成就“一门十三进士”的佳话。书院原拟为五进结构,俸祀孔圣人,熊秘后裔熊禾是朱子理学的第三代传人。如今在原址复建的平房书院,孑然而立,十三进士石刻像暨简历依序排列,拱卫着书院,注视着进出书院的人们,村口道光四年(1824)凿刻井沿上的“源远泉甘”依稀可见,古井水涌依旧源源不竭,诉说着书院的前世今生。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焦岚樟布水库

相邻的长梗村小源自然村口,几株千年古樟旁的一条石径,把人引入古建筑群,其中一栋门楼上镶嵌着“屏山书院”的题刻,瑞兽祥禽花卉石刻周围;右厢立着四块清乾隆、道光年间的“家祠碑誌”,记载着家族田产、山林等。“屏山书院”为朱熹恩师刘子翚在武夷山五夫创办,为朱熹的母校,这里的书院为其六世孙迁建。村口的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朝着五夫方位,门楣上雕刻“云峰阳蜀”,寓意思念始祖。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长埂小源村

云谷山,原名庐峰,因朱子《云谷记》写庐峰“峰顶有谷地,上多云”而得名。位于寒泉坞(朱母葬地)与五夫之间,建造草堂,既为朱子往返途中休息,也为栖游讲学静地。朱子庐峰游有七首,在《云谷记》(《晦庵记》)中,详细介绍云谷的26处景点,每景一咏,作《云谷二十六咏》,还作《云谷杂诗二十首》,仅这一座山,朱子写了45篇作品。“一座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朱子对一座云谷山留下如此众多的笔墨,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历史自然生态变化,当年朱子描绘歌颂的景点是否存在,需要寻找、修复、挖掘。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屏山书院

自唐代的鳌峰书院始,莒口“书院林立,讲帷相望”,到南宋时达14所,其中有朱子创建的“寒泉精舍”、云谷书院(也称晦庵草堂),蔡元定创建的西山精舍等。莒口境内为何会有众多的书院,主要因为当时官学衰落,科举腐败;加之,地处麻沙、书坊“图书之府”,宋代建阳刻书业发达,为书院兴起提供了条件。南宋理学渐趋成熟,众多理学大师亲自创办书院,提高了书院的学术、社会地位。特别是得到朱子青睐,与朱子理学有关的书院达67所之多,其中朱子自创四所,两所落户莒口。

「话说古建阳」昔日莒口的书声朗朗

鳌峰书院

莒口书院遗存众多,但至今“养在深闺无人识”,众多书院遗存遗址需要确认、保护、复建;朱蔡论学的“讲帷相望”精彩传奇需要再现。蔡元定与朱子约定,在各自的西山、云谷山书院山顶建造灯塔,夜间悬灯相望,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则表示学有难处,次日往来论学解难。莒口书院之间交通路网建设,莒口书院遗存与考亭书院、五夫书院的脉络关系。

弘扬朱子理学,莒口的书院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