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死后留下的一句遗言令诸葛亮羞愧,他到底说了什么?

羽评郡主


赵云出身在乱世,东汉末年,王室势弱而造成军阀混战,烽火四起,民众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四处哀鸿遍野。赵云有着满腔热血,一手银枪也玩的炉火纯青,纵横四海。在《三国演义》中论武功仅次于吕布,而与吕布“三姓家奴”的声名狼藉不同,赵云在小说里忠义是出了名的,他为救阿斗在敌军部队七进七出,只为保住主公的血脉,可见其忠肝义胆,长相更是身高八尺,浓眉大眼,也是个中年美男子啊!

可是关于他的身世背景也很有争议,有部分人认为赵云家世贫寒,出身平民,与刘备身边的关羽、张飞等出身大家望族不同,所以赵云即使再有才华也无法超越关羽张飞的地位,空有满腹才能却至死也没得到重用。还有一些人认为赵云的武功自学是不可能如此精深的,必有名门望族为其提供资源,能将当时赫赫有名的名将文丑一枪挑了去,身手不凡,一开始两人交战还是不分高下,文丑却没想到赵云功力如此高深,最后不敌赵云,这就是赵云的成名战,自此声名鹊起!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赵云很厉害,可是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却郁郁而终,临死都不甘心没能完成他想要匡扶正义的愿望!现在不少人都是赵云的粉丝,他的事迹有很多,也参加过许多著名的战役,比如长坂坡之战、箕谷之战、汉水之战等等,英勇杀敌,他一人就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

曾经多次斩杀曹操旗下的大将,可是赵云的一生却并不被重用,英雄迟暮,到了年老的时候还争着要上战场,赵云认为战士就当马革裹尸!诸葛亮制定第一次北伐计划时,却并没有让赵云上战场,反而重用马谡当主将,结果街亭失守,赵云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心神大恸之下便一病不起,终日缠绵病榻,这已然成了赵云的心病,犹记当年意气风发之时立下的誓言,满腔热忱终于化为尘土,赵云在临终前还嘶喊“北伐,北伐!”

诸葛亮得知赵云卒以后,痛心不已,昔日的五虎上将都已化为一抔黄土,又知道了赵云想要北伐的心愿,便下定决心誓要北伐,可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并没有他父亲那样有谋略,听信小人谗言,北伐最终也没能顺利进行!赵云可以说是死不瞑目!


奇点历史


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几乎是三国中最完美的将领,在那个军阀以割据、谋士诡辩的年代,赵云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乱世青莲。

赵云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不骄不躁,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将领,在死前说了四个字,诸葛亮听到之后都为其感到不公,同样也让人感到心痛,这件事我们还是要从赵云和刘备说起。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之后收到刘皇叔的拉拢才到刘备的手下,原本赵云以为跟着刘备可以建功立业,为匡扶汉室而尽力,但是赵云没想到的是自己掉坑里面了,掉到一个爬都爬不出的坑了。

赵云在刘备那里从来没有受到重用,反而一直是一个保镖,做刘备的卫队长。长坂坡一战的时候,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自己丢下老婆和孩子就跑了。此时的赵云却深入曹军,七进七出,硬是把阿斗给救了出来。当时的张飞怀疑赵云投降了曹操,虽然刘备还是假仁假义的说:“子龙断不会负我。”但是其实都能看出来,刘备也是半信半疑的。此时刘备并不是很信任赵云。

然在此之后赵云也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刘备讨伐刘璋的时候,赵云只是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的刚投降不久的魏延都能得到重用,而相反赵云要么就是做保镖,要么就是做后勤工作。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赵云也是得到了虎威将军的职位,并没有多大的军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偏将。

就这样赵云仍旧任劳任怨的跟着刘备鞍前马后,等到刘备了,赵云这才有幸带兵打仗,他等到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当时诸葛亮自己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他让赵云自己亲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作为掩护北伐军的疑兵。但是此次诸葛亮用人失败,让马谡守街亭,结果丢失了蜀汉重要据点街亭,此次北伐就此也宣告失败。

赵云在北伐撤退之后就一病不起了,临死之前赵云用尽自己的全力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听到之后也为赵云感到不平,原本一个一心匡扶汉室的将士却成了刘备的贴身保镖,而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刚刚开始就又破灭了,赵云是把刘备当主公看,但是刘备却因为自己的私心彻底的埋没了赵云。


书香茗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中,赵云都没有留下遗言。至于一些答主所说的临终大喊“北伐,北伐”,很明显是盗版北宋名臣宗泽临终大呼“渡河!渡河!”

至于说诸葛亮羞愧,就更是信口胡扯,诸葛亮执政之后,六出祁山,屡屡北伐。至于失败,那更多的是天命不在蜀,大势所趋,无可能为。诸葛亮哪里有什么好羞愧的。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描写的十分厉害,在读者中影响极大,赵云与关羽俨然成为读者心中两尊神。

只是,赵云在历史上其实并不是一位统兵大将,他的职责更贴近一位侍卫长。

从赵云跟随刘备之初开始,赵云就奉命保护刘备的家眷。因此,在正史中才会有长坂坡赵云救阿斗的场景。《三国演义》将其演绎成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还杀了五六十位曹军将领,已经是战神转世一般。

赵云一生第二大功业,同样源自救护阿斗。

刘备迎娶孙夫人之后回到荆州。 因甘夫人去世,便由孙夫人照顾阿斗。之后,刘备率军前去西川,抵挡汉中张鲁。

孙权送信来,让孙夫人带阿斗去东吴。赵云得知,立刻阻拦,于是发生了截江救阿斗故事。

后来,关羽去世,刘备愤然起兵,赵云进言劝阻,道理说得很好,可是,刘备并没有听。在刘备心中,赵云就是一个卫士,一个高级保镖,既然是卫士,那就做好卫士的本份就好。至于军国大事,不是赵云能够掺合的。

其实,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平生几乎没有看错过人。赵云武艺高超不假,但并无统兵之才。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终于有了一次带兵机会。这一次诸军大败,因为赵云严谨,赵云所部几乎没有伤亡,因此赵云得到诸葛亮奖赏。

纵观赵云一生,堪称忠勇,不过,历史上的赵云远没有演义中那么传奇。赵云的许多事迹,不少出自蜀汉名将陈到。这就如三国演义中把不少人的事迹加在诸葛亮身上一样。


宛如清扬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一匹白马战沙场,一件白袍留英明”的形象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总是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英雄气概。他不仅武艺出众,威震敌胆,兼且性情温和,不骄不躁,忠心耿耿。

据说,他在临死前留下一句话,却让诸葛亮极为羞愧!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来随有书君了解一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关系。

一、忠心辅佐主公,始终未得信任。

据说,赵云原是公孙瓒的部下,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一心期望以自身的本领建功立业,为恢复汉室的荣光鞠躬尽瘁,但是刘备从来没有把赵云当成自己的亲信。


如三国时期著名的七进七出的典故,说的就是赵云的英雄事迹。



话说在长坂坡一战中,数十万曹军对刘备紧追不舍,刘备一行慌不择路,最后连夫人和儿子刘禅都丢了。

赵云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单枪匹马杀入百万曹军,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才将小阿斗救了出来。然而赵云在曹军中奋勇冲杀的时候,张飞却在怀疑赵云已经投降了曹军,刘备也是似信非信,迟迟疑疑。

二、任劳任怨服侍,始终未得重用。

自从长板坂战役后,赵云再未得到重用,要么就是做保镖,要么就是做后勤工作。据说,刘备对投降过来的魏延,都委以重任了,而赵云跟随刘备打拼这么多年,地位还不如一名降将。


即使在片伐刘璋时取得胜利,最后论功行赏,也只给了赵云虎威将军的职位,在汉代,虎威将军类似于偏将的地位,这对出生入死的赵云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虽然刘备如此对待赵云,但赵云始终都是不恼不怒,任劳任怨,鞍前马后、三十年如一日的服侍刘备。

三、胸怀广格局大,至死不忘北伐。

刘备死后,由诸葛亮当权,统领了蜀汉军队,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蜀军进行了第一次北伐!赵云终于等到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虽然年事已高,依然主动请缨,而且抱着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英勇气节。于是,赵云总算实现亲自上战场的梦想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虽然只给了赵云5000余人对抗曹真10万人,但赵云顽强抵抗,奋勇杀敌,固守住了箕谷,对于蜀军而言没有造成大的损伤!然而最终因为错用马谡而不得不退军!


退军之后赵云就病倒了,临死之前赵云依然心忧蜀汉,全力大喊:

“北伐!北伐!”


诸葛亮听后,不禁为赵云的一片赤胆忠心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行动容不已。



心里百感交集,想着对赵云的不公平,想着当初跟随先帝一起打天下的五虎上将如今最后一位也离自己而去……,所以,使得诸葛亮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失声大哭,几乎晕厥,而且对自己没能帮助他完成遗愿而羞愧不已。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他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一己私心,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失败而归。


可以说是刘备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终生未能如愿。诸葛亮怎能不为之痛惜扼腕,又怎能不为之感到遗憾不平。


有多少不平愤懑埋在心底,可赵云依然任劳任怨辅佐刘皇帝,一生忠义。到头来只能是壮志未酬空悲切叹息。


“北伐—,北伐—”临终仍在惦记,慷慨激昂感动天地,让多少后人为之感到不平和扼腕叹息。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最终被默默埋在尘土里,遭到冷落与遗弃!就算黄河咆哮决堤,就算长江流泪哭泣,也无法完成英雄的一生遗志!!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里提到赵云留下的遗言,大概是指的这个: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担任佯攻的赵云虽然也打了败仗,但撤退及时,损失很小,受到诸葛亮的赞扬肯定。当时赵云军中有不少富余的绢帛,诸葛亮让赵云拿出来分赐给部下,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意思是打了败仗,还要什么赏赐呢?诸葛亮对赵云说的这些话“大善之”,不久之后赵云就去世了,后主刘禅也下诏褒扬。

赵云能说出这些,不是故意说的漂亮话,而与他一生的言行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敬重赵云,不仅因为他作战勇猛,更因为他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是一个“

完美军人”。

一、赵云是一个重信守诺的人,追随刘备不离不弃

赵云早年与刘备相识,情投意合,后来因为兄长的丧事,赵云不得已离开刘备回到家乡,此后在很多年里都与刘备失去了联系。

赵云与刘备分手时,承诺办完事情就回来找他,赵云没有忘记向刘备临别时做出的承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听着刘备的情况,官渡之前前夕听说刘备来到冀州投奔了袁绍,赵云立即动身去相见。

刘备特别高兴,一刻都舍不得离开赵云。刘备交给赵云一项任务,让他召募人马。如果刘备自己出面募兵,袁绍必然会有警觉和疑虑,赵云是个新人,目标不大,悄悄做这项工作很合适。

赵云做得很好,没用多长时间就召募到几百人,赵云私下告诉他们是刘备将军在召人,他们都是刘将军的手下。也许是赵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许是袁绍太忙顾不过来,袁绍对这些事一概不知。

这支队伍成为刘备东山再起的希望,后来刘备找机会果断脱离了袁绍,赵云召募的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算太多,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赵云在作战中不怕牺牲,情况再险恶也都能挺住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忧病而死,儿子刘琮投降,刘备仓促间率众南下,曹操亲自率领一支骑兵追击。

走到南郡所辖的当阳县时被曹军追上,双方在一个名叫长坂坡的地方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刘备的人马被杀得大败。

刘备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围,清点人数时却发现不见了妻子甘氏以及年仅2岁的儿子刘禅。

这时,刘备身边有个人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听了很生气,备用手戟敲打着说话的那个人:“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过了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带回来甘氏和刘禅。混战中,别人都夺路逃命,只有赵云拼命保护甘氏母子,他抱着刘禅,保护着甘氏,居然杀出了重围,使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幸免于难。

三、赵云头脑清醒、坚持原则,任何时候都能经得住诱惑

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块地盘,这就是荆州刺史部的南郡,刘备以此为依托,迅速向荆州刺史部在长江以南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地发展。

刘备派诸葛亮、赵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进展很顺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几个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战败被杀。

刘备提升赵云为偏将军,让他兼任桂阳郡太守。桂阳郡原太守名叫赵范,投降后一心巴结赵云,他的嫂子樊氏长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赵范想把嫂子嫁给赵云,但被赵云拒绝了。

赵云不想伤赵范的面子,推辞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长就好比我的兄长一样,怎能娶兄嫂?”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还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着急。”赵云看人很准,后来赵范果然逃亡了。

四、赵云不看领导和同事的眼色行事,从来一心为公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克成都。在围攻成都时刘备与众人约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库里面的东西都归大家,他自己不要。这条命令造成了混乱,正在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各项工作时,许多人却找不到了,将士们都放下武器,奔向各个官府仓库,自行拿取那里的财物,几天后这种混乱才结束。

当时益州十分富有,刘备下命令置酒大会,犒劳三军将士。刘备拿出城中大批金银颁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刘备赏赐按功劳大小分成不同等级,最高一级赏赐包括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钱5000万和锦缎1000匹,其他人也都受到了不等的赏赐。

跟随刘备一路披荆斩棘的将士们个个兴高采烈,这些年他们吃够了苦,受够了累,现在总算有了回报,但有人还嫌不够,又向刘备提出成都城里还有不少官家的房产地产,城外还有许多公家的园地桑田等,不如把这些也分赐给诸将。

这样的提议一般都会受到大家的强烈欢迎,谁反对谁就是跟大家过不去,但赵云不管这些,直接表达了反对意见:“霍去病当初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的国贼何止是匈奴,还没有到求安稳享乐的时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乡,再谈享受才合适。益州士民初罹兵革,遭受战乱之痛,田宅都应归还其主人,令其安居复业,然后制定差役、赋税政策,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刘备认为赵云说得很对,采纳了他的建议。

五、赵云“一身都是胆”,是一位难得的有勇也有谋的智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展开争夺汉中的战役,双方在阳平关以东、南郑以西的汉水谷地,双方展开了对攻,时任翊军将军的赵云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一次,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倍打击。

刘备派赵云、黄忠一块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便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

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赵云的营寨已被曹操手下占领,曹军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夺回,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

大批曹军随后赶到,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还有不少坠入汉水中淹死,此战可以称为赵云版的“空营计”。

第二天,刘备亲自到赵云营中视察,看到前一天的战场,不禁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刘备下令在营中摆酒庆贺,一直喝到晚上,军中都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六、赵云政治觉悟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来不含糊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近郊的武担山称帝,之后便下令进攻孙吴,以报孙权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之仇。

对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劝谏的人不少,但刘备意志已决,对于任何反对意见一概不听。

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以博学著称,又通占卜谶纬,他认为此时伐吴并不吉利,刘备下令把秦宓抓起来,群臣见此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但赵云生性耿直,他不管那么多,仍然继续相劝。赵云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曹魏,到那时孙吴不用打自会臣服。

赵云进一步建议道:“当前应当进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的上游,从那里征讨曹魏,关东义士必将响应。千万不能把曹魏搁置起来去伐吴,一旦与孙吴交兵,不能马上能见分晓啊!”

但刘备此时已被愤怒充昏了头脑,还是率领大军伐吴去了,此战蜀军大败,损失数万兵马,孙刘联盟也遭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刘备当初听从了赵云的意见,也就不会这样的结局了。

总之,赵云的身上有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如重情义、守信用,既英勇善战,对事物又有清晰的认识,是一个有胆、有勇又有谋的人,同时他还敢于进言、公而忘私,这些都值得人们学习和称道。


南门太守


赵云就是一皇家警卫团团长,他和诸葛亮根本不在层次,他就是要死了,诸葛亮都不一定会去探望,还谈什么让诸葛亮"羞愧"?好比有一家叫做华为的大企业,这个大企业的保安队队长去世了,队长去世之前说任总你哪里做得不好,任总会去搭理他吗?比赵云地位高的高级将领和高级文官,怎么也有几百人,赵云充其量算是蜀汉的中层干部,以这样的身份地位说出来的话,会让诸葛亮羞愧吗?

再说,赵云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查验证实的"遗言"。网络上流传说,赵云去世的时候死不瞑目,高声呼喊:"北伐!北伐!"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小说里面的情节,艺术上的虚构。北伐不北伐,不是赵云说了算,我感觉赵云未必就希望北伐。

当年,关羽被吕蒙黑了,刘备闻知噩耗,一怒之下,发兵3万讨伐东吴。当时赵云就表达了反对的立场,但是他人微言轻,加上刘备盛怒之下要一意孤行,所以说了没有用。结局可想而知,刘备一开始气势很大,最后一把火"火烧连营",蜀汉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赔了血本的刘备也羞愧的死在了白帝城。赵云知道蜀汉国的实际情况,那就是蜀汉实在是太穷了,国力非常弱,休养生息才是上策,而不是去拼命的挑战比自己强大四五倍的魏晋,这样只会无谓的消耗自己的国力。

可见,赵云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人,而是有思想,很务实的将领。所以,赵云未必会在去世之前说什么:"北伐!北伐!"如果,他真要有什么遗言,我觉得,应该是:"回家!回家!"


怀疑探索者


赵云在”五虎上将“中主要是担当刘备的保镖,没有得到真正重用,但他顾全大局,从未表达过不满,只有临终前才留下一句遗言,这句话只有四个字,却令诸葛亮羞愧不已,为之不平。

赵云武艺高强,不骄不躁,忠心耿耿,人气极高,他原本是公孙瓒手下,后来被刘皇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忽悠到麾下,此后不是干保镖就是干后勤,没有得到统兵作战的机会,最后论功行赏得到虎威将军之职,却没有多少军权,不过赵云仍然任劳任怨,没发过牢骚。

赵云唯一一次带兵打仗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统兵北伐时,诸葛亮亲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命赵云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以为疑兵,虽说不是主力,总算圆了梦想,但悲催的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痛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

这时的赵云已经年过七十,他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仍不忘北伐大业,他用尽全力大喊:“北伐!北伐!”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赵云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刘备的私心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诸葛亮为之不平。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赵云一生征战,无一败绩,被后人称之为常胜将军,去世的时候留下的一句遗言让诸葛亮愧疚难当,那么赵云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赵云参与的第一次北伐开始说起,赵云虽说一生征战,但是从来没有过像关羽张飞一样独当一面,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希望自己可以领兵作战,而且还要是大规模的,像入川之战、汉水之战都是几百人,有的兵马还是从其他将军那里调离过来的,更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管辖的军队。

然而诸葛亮了赵云这次机会——箕谷之战,是赵云追随诸葛亮北伐的第一次作战,诸葛亮率领北伐军主力潜藏在祁山,命令赵云率5000军马在箕谷作为疑兵,目的是要吸引曹军主力,确实成功了,让诸葛亮的北伐主力乘机收复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取得北伐的阶段性胜利。

没想到因为诸葛亮用人之错导致街亭失守,全军不得不撤退,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这时赵云在撤退之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知道赵云去世后痛苦不堪,在听到其临终遗言更是羞愧自如,觉得对不起先主对不起赵云。赵云的梦想刚刚实现却因为种种原因又被扼杀了,但是诸葛亮因为赵云的这句话北伐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观看最新动态


羽评郡主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赵云死后留下一句遗言,孔明听后感慨失去知音,刘禅只问如何安葬》:

公元229年,蜀汉五虎上将的最后一人赵云去世,这意味着蜀汉五虎上将的时代彻底终结,对于这件事情,诸葛亮或多或少是由心理准备的,但是等到小兵前来报丧时,诸葛亮还是痛哭到几乎晕厥。而与其说诸葛亮哭赵云,不如说诸葛亮哭的是这物是人非,此时蜀汉的一帮元老,几乎就只剩下个诸葛亮了,蜀中无人的局面令人痛心。

赵云

而赵云死前依然大喊了四个字,这四个字让诸葛亮感到无比的羞愧,此四字就是:”北伐!北伐!”说完这四个字赵云就断气了,这其实不仅仅是赵云的心愿,同时也是刘备、诸葛亮等那一批人共同的愿望,关羽和张飞的毕生目标也是北伐匡复汉室。诸葛亮听完这四个字后,痛哭不已,感慨赵云一死自己又少了个北伐得力助手。

诸葛亮

其实当时赵云年岁已高,那会是什么北伐主将,赵云在的话,诸葛亮可以多一个知己罢了。两人都拥有一片赤心,心里都想着北伐大业。所以诸葛亮如果带上赵云北伐,至少可以有一个说话的人。而其他的人都同诸葛亮差了一个辈分,没有经历过同刘备一起创业的艰难,自然理解不了北伐这两个字在诸葛亮这老一辈中意味着什么。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几乎诸葛亮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北伐大业之中,虽然当时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但是北伐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匡复汉室,更是诸葛亮在践行他们那一辈的梦想。诸葛亮五次北伐,这其中的既有出于战略的考量,更多的就是情怀了。蜀汉的情怀就是匡复汉室,这是当时东吴所不具备的情怀,所以东吴只会偏安一方。

不过刘禅得知赵云死后的做法却有点令人失望,刘禅首先是歌颂了赵云的功劳,并且着重讲述了赵云救自己的事迹。但是刘禅虽然哭了赵云,但是反口就问怎么追封赵云,如何安葬为最妥当。虽然说这些都是需要的,不过刘禅连这点都不能自己拿主意,一点主见都没有,实在令人心寒。可怜赵云临死不忘北伐,刘禅听完遗言后居然无动于衷,真是不懂创业之艰难!


小司马迁论史


看到这个问题,蜉蝣君着实好奇,读三国这些年也没听过赵云有什么遗言,后来问了度娘才知道,《新三国》里赵云是喊了“北伐北伐”的,出处也算找到了,电视剧一部。

对于赵云的死,官方和民间有两种说法。《三国志》记载,赵云是病逝的,这也符合古代常理,毕竟医疗不好。民间说法也是,赵云是笑死的。大体如下,赵云老年在洗澡的时候,发现自己征战半生,全身竟然没有一处伤痕,不由显得很是得意,仰天大笑,一口气没有过来就去世了。这和小说里程咬金的死法是一样的,符合民间的写作套路,只是有些不太真实。



根据《新三国》,赵云喊北伐,是表达蜀军北伐不顺,想要恢复山河却不幸身先死的壮志未遂。这符合赵云的人格特点,毕竟赵云在三国里还是比较完美的。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经典也是经典,我总是不喜欢杜纂的。看到这个题目,我赶忙翻阅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还有许多古人注释,一时没有查阅到,感觉编剧乱造始终不太好。虽然符合赵云的人物形象,没有扭曲,却显得不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