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區位優勢,歷史上綿陽地區幾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綿陽有從北方進入川北後第一塊沿交通幹線分佈的大型帶狀平原(涪江衝擊平原規模是盆地內第一,清晰的綠色帶狀), 金牛蜀道-涪江土門河谷在這裡形成十字交叉的位置. 金牛蜀道不必多說, 陰平道也自有人瞭解, 而涪江上游的土門河谷歷史上是不亞於岷江的重要民族走廊. 古往今來南來北往都把綿陽一帶作為川北的集散根據地.

因為區位優勢,歷史上綿陽地區幾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1.漢代梓潼郡在今金牛蜀道邊的梓潼,是川渝地區最早的漢三郡. 梓潼文化和記憶長期和巴蜀並列, 是川渝地區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中古時期移民外省的四川后裔依然以梓潼祖籍為共同記憶, 文昌帝君選擇梓潼, 隨後的三臺繼承原梓潼得名潼川.

2.潼川(三臺)承襲梓潼名號, 是川北入川集散地以及水陸交匯之地, 曾作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與成都齊名, 地位遠高於當時默默無名的重慶. 隨後川峽四路時期潼川也是這一片四個省級行政單位治所之一, 經濟只次於成都.此時的綿州也是全國最強的直隸州之一,不過始終稍遜潼川一籌.

3.潼川在涪江水運衰落後,寶成鐵路起到新的蜀道作用. 與以往不同的是寶成鐵路沿著西線大山邊緣而非傳統的金牛道, 沿線的江油綿陽迅速崛起. 綿陽專區一時間成為全國第一大專區,各種軍工戰備科研生產單位雪花般聚集到綿陽.雖然一時間綿陽並非四川第二城,但是當時交通所匯聚的基礎促成了綿陽九十年代的騰飛.

綿陽的區位非但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差,反而是四川盆地內頂級的區位. 有人認為綿陽在高原腳下是死角, 知道為什麼綿陽能吸引那麼多三州乃至甘肅西藏的學生來讀書? 歷史上的綿陽這一線就是往川西北和川北最重要的走廊, 隨著綿遂,成蘭, 綿九, 鹽茂的建設, 綿陽的區位會再次被人稱歎. 不管是梓潼,三臺還是綿陽誰繁華的歷史,都得以捍衛兩千年的第二城光輝歷史.

因為區位優勢,歷史上綿陽地區幾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兩千年漢歷史裡只要在和平時期, 梓潼-三臺-綿陽這個川北金三角三個幾乎一直是輪流坐川渝甚至西南第二大城市的.

1.綿陽漢文化歷史始於梓潼郡(也叫廣漢郡),郡治梓潼.是西南地區最早的三個漢族郡之一(其餘為巴郡,蜀郡). 梓潼人傑地靈,在金牛蜀道沿線,是劍門關南下後第一個大型的河谷沖積平原(梓潼水). 因為上古梓潼的顯赫地位,長期和巴蜀並列. 古代移民外地的川北籍貫人士都把祖籍指向梓潼, 跟巴地, 蜀地一樣是川渝漢族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昌帝君也在此.

2.隨後水陸交通更優越的三臺取代了梓潼的地位, 實際三臺是承襲梓潼的名字叫潼川或者梓州. 三臺位於涪江水道和入蜀蜀道的黃金交叉口, 涪江河谷沖積平原是盆地內最大的河谷衝擊平原, 地跨川盆西北和東南是重要的交通走廊, 沿岸從江油到合川潼南壩區物產豐饒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潼川為東川節度使治所, 和成都並列(當時還沒有重慶). 隨後川峽四路時期三臺也保持省級行政區駐地的地位. 近乎是作為盆地從盛唐到近代延續千年的第二城地位.

3.涪江水運逐漸衰落後, 寶成鐵路另闢蹊徑走龍門山沿山地帶江油-綿陽而不是金牛道川陝路的梓潼一帶. 綿陽曆史上第一次成為這片地區的第一城市. 歷史上綿州並不是個小城, 位於涪江安昌河水陸要衝,扼守成都平原北頂點, 但是在三臺和梓潼的歷史面前相對暗淡. 綿陽成為全國最大專區,積累大量科研軍工基礎, 為九十年代爆發式發展成為四川第二城立下汗馬功勞. 綿陽從此坐穩四川第二城的地位.

因為區位優勢,歷史上綿陽地區幾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未來結合蘭渝高鐵,將徹底改變綿陽的區位. 縱觀中國版圖,綿陽剛好在中原-西北-藏區-南方四個節點的交界地帶. 京昆大同道與廣州-重慶-蘭州/西寧的在這裡十字交匯, 後者是一路一帶上最便捷的從華南大灣區工業帶連接中亞歐洲市場的通道之一. @頭條城市圈

因為區位優勢,歷史上綿陽地區幾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