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区位优势,历史上绵阳地区几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绵阳有从北方进入川北后第一块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大型带状平原(涪江冲击平原规模是盆地内第一,清晰的绿色带状), 金牛蜀道-涪江土门河谷在这里形成十字交叉的位置. 金牛蜀道不必多说, 阴平道也自有人了解, 而涪江上游的土门河谷历史上是不亚于岷江的重要民族走廊. 古往今来南来北往都把绵阳一带作为川北的集散根据地.

因为区位优势,历史上绵阳地区几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1.汉代梓潼郡在今金牛蜀道边的梓潼,是川渝地区最早的汉三郡. 梓潼文化和记忆长期和巴蜀并列, 是川渝地区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中古时期移民外省的四川后裔依然以梓潼祖籍为共同记忆, 文昌帝君选择梓潼, 随后的三台继承原梓潼得名潼川.

2.潼川(三台)承袭梓潼名号, 是川北入川集散地以及水陆交汇之地, 曾作为东川节度使治所与成都齐名, 地位远高于当时默默无名的重庆. 随后川峡四路时期潼川也是这一片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治所之一, 经济只次于成都.此时的绵州也是全国最强的直隶州之一,不过始终稍逊潼川一筹.

3.潼川在涪江水运衰落后,宝成铁路起到新的蜀道作用. 与以往不同的是宝成铁路沿着西线大山边缘而非传统的金牛道, 沿线的江油绵阳迅速崛起. 绵阳专区一时间成为全国第一大专区,各种军工战备科研生产单位雪花般聚集到绵阳.虽然一时间绵阳并非四川第二城,但是当时交通所汇聚的基础促成了绵阳九十年代的腾飞.

绵阳的区位非但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差,反而是四川盆地内顶级的区位. 有人认为绵阳在高原脚下是死角, 知道为什么绵阳能吸引那么多三州乃至甘肃西藏的学生来读书? 历史上的绵阳这一线就是往川西北和川北最重要的走廊, 随着绵遂,成兰, 绵九, 盐茂的建设, 绵阳的区位会再次被人称叹. 不管是梓潼,三台还是绵阳谁繁华的历史,都得以捍卫两千年的第二城光辉历史.

因为区位优势,历史上绵阳地区几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两千年汉历史里只要在和平时期, 梓潼-三台-绵阳这个川北金三角三个几乎一直是轮流坐川渝甚至西南第二大城市的.

1.绵阳汉文化历史始于梓潼郡(也叫广汉郡),郡治梓潼.是西南地区最早的三个汉族郡之一(其余为巴郡,蜀郡). 梓潼人杰地灵,在金牛蜀道沿线,是剑门关南下后第一个大型的河谷冲积平原(梓潼水). 因为上古梓潼的显赫地位,长期和巴蜀并列. 古代移民外地的川北籍贯人士都把祖籍指向梓潼, 跟巴地, 蜀地一样是川渝汉族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昌帝君也在此.

2.随后水陆交通更优越的三台取代了梓潼的地位, 实际三台是承袭梓潼的名字叫潼川或者梓州. 三台位于涪江水道和入蜀蜀道的黄金交叉口, 涪江河谷冲积平原是盆地内最大的河谷冲击平原, 地跨川盆西北和东南是重要的交通走廊, 沿岸从江油到合川潼南坝区物产丰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潼川为东川节度使治所, 和成都并列(当时还没有重庆). 随后川峡四路时期三台也保持省级行政区驻地的地位. 近乎是作为盆地从盛唐到近代延续千年的第二城地位.

3.涪江水运逐渐衰落后, 宝成铁路另辟蹊径走龙门山沿山地带江油-绵阳而不是金牛道川陕路的梓潼一带. 绵阳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这片地区的第一城市. 历史上绵州并不是个小城, 位于涪江安昌河水陆要冲,扼守成都平原北顶点, 但是在三台和梓潼的历史面前相对暗淡. 绵阳成为全国最大专区,积累大量科研军工基础, 为九十年代爆发式发展成为四川第二城立下汗马功劳. 绵阳从此坐稳四川第二城的地位.

因为区位优势,历史上绵阳地区几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未来结合兰渝高铁,将彻底改变绵阳的区位. 纵观中国版图,绵阳刚好在中原-西北-藏区-南方四个节点的交界地带. 京昆大同道与广州-重庆-兰州/西宁的在这里十字交汇, 后者是一路一带上最便捷的从华南大湾区工业带连接中亚欧洲市场的通道之一. @头条城市圈

因为区位优势,历史上绵阳地区几乎一直是四川第二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