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土地流轉「轉」出新氣象

“我家裡的6畝地原來種小麥、玉米,完全靠天吃飯,年景不好就得賠錢,土地流轉給桃園後,每畝能收入600元租金,還可以在桃園打工,我在這裡幹了五六年了,每年打工能掙兩三千到上萬元。”近日,在西北桃隱莊園的種植地裡,脫坳村村民趙尚星說起土地流轉的好處時,高興得合不攏嘴。

小康路上|土地流轉“轉”出新氣象

近年來,西峰區立足東果、南菜、北畜、西遊四大產業佈局,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進土地合理流轉,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引導農民通過出租、轉包、入股等多種形式,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區有服務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區級仲裁、鄉村調解、司法保障的土地糾紛調處體系,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佈、價格指導、政策諮詢、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規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的管理制度,利用服務站管理平臺,主動邀請符合產業政策的業主、企業參與土地流轉,組織土地流轉雙方進行洽談,實現流入流出的有效對接。今年全區土地流轉累計總面積達89756.81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26%,涉及農戶11770戶。

小康路上|土地流轉“轉”出新氣象

彭原鎮五郎鋪村村民殷雪芳家有30多畝地,以前除了9畝種植松樹苗外,其餘的全部種糧食,今年她家把11.7畝地流轉給了慶陽,她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種小麥,年景好了每畝產五六百斤,按每斤1元計算,一畝毛收入也就500元左右,除去化肥、農藥等費用,算下來,每畝能收入200多元。土地流轉後,每畝能收入幾百元的流轉費,我到合作社打工還能收入五六千元,丈夫外出打工,每年也能收入3萬多元。

小康路上|土地流轉“轉”出新氣象

土地流轉不僅讓群眾得到了實惠,也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激活農業發展活力。西峰區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獎勵制度,整合支農資金,重獎土地流轉大戶、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村土地加快流轉。積極鼓勵有資金、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村人才和經營主體建立農產品基地,開展規模經營,為產業發展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慶陽居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董志鎮流轉土地1600多畝,通過林果、苗木花卉培育,果蔬、農作物的種植示範園建設,促進農業科技開發、技術諮詢、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以及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大連春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玉玲瓏、八月紅兩家本土專業合作社合作,在原有櫻桃種植基地的基礎上,流轉土地2050畝,新栽大櫻桃,建成3000畝大櫻桃基地……

小康路上|土地流轉“轉”出新氣象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千畝示範點7個,培育農業企業65個、農民合作社1095個,建成種植、養殖基地107個。(盤小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