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人物史話(之十一)——尊信聖道王斗星

尊信聖道王鬥星

王鬥星,字拱北,敕封儒林郎,誥贈通議大夫,靜升王氏第十四世。

查清乾隆版《王氏族譜》,閱嘉慶版《靈石縣誌》,考靜升村碑石可知:王鬥星生於儒商之家,得祖父王大紀教誨,少年時便“事詩書能識大義,尊信聖道,惡絕謠祠。”在經商歸裡之時,曾為村人之安全有護,為合村生員求學有依,重修村內“左文右武”“聖道”之廟。

靜升古鎮的五里長街之“左文”為天下少有的鄉村廟學之設——文廟,供奉文聖孔丘;而“右武”則是驅邪鎮惡伏魔天尊的棲所——關帝廟,供奉武聖關羽。這“左文右武”兩廟就是王鬥星心中尊信的聖道之廟,絕非“期獲福遠禍,然福未來,而禍即隨之者”的“精剎名藍”之“謠祠。”

康熙八年(

1669),為保家鄉村社之安全,村人共議重修村西關帝廟,族叔王興旺主持,王鬥星以“盤主”的身份參加,盤點建築工料,盤查工程修建,盤詰昏夜過往,並捐銀助善。今廟中仍有碣石嵌於殿壁可考。

關帝廟在村西之端,廟東連著五里長街與居民住宅之區,村人“枕善而居”;廟西出村,過社神壇、茶房、義冢、五道廟,便是尹方村界;廟北恆泰堡層層梯升,背靠鳳凰臺,山高溝深,防護有依;廟前山門連著戲臺,戲臺下“丁”字甕門磚碹而成,這座甕門,東西出村入境,北為進廟甬道,南側封閉,因這“丁”字甕門懸於出村入汾的小水河畔峭壁之上。故《補修演浴關帝廟碑記》雲:“是廟也,門臨孔道,在村之兌方(即西方),一方之保障系焉。”

關帝廟在王鬥星、王興旺等村人、族人的全力經營下,工竣廟新。廟中有“三界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大帝”夜讀春秋,還有關平捧印,周倉執刀,千里駒赤兔馬立於槽頭,哪路邪神惡鬼敢入境?廟周堡前更有家丁武士持刀舞棍來盤查過往細問訊,還有硝磺檑木已備足,一聲令下就行動,哪路匪盜賊寇敢進村?在那兵匪戰火剛剛平息之時,作如此之修建防護守衛,安全得以保證,正是王鬥星等村人重修關帝廟,甕門封鎖嚴的目的。

康熙十四年(1675),靜升文廟雖在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王鬥星的祖父王大紀進行過“增廡”修葺,但因“時久物壞,棟折楹摧。”是時,廟學中有志者曾“聚眾議修”,卻“因費大而止。”當經商於外“慷慨有節”的王鬥星聞聽得知後,立即決定:“繼祖紀志”,“以修復為己任”,“捐金二百”,“獨力重修”合村生員攻讀的家鄉文廟。

說到做到,王鬥星請當地木匠王心悅、泥匠範俊、鐵匠張顯俊、畫匠李養林、張佩紳和石匠韓淑長修建、彩飾、丹青;請族中村中生員王攸寧、王守禮、程士魁等九人督工。很快“其材良,其器備,工善督勤,僅三個月的時間,文廟內的明倫堂、大成殿、東西廊廡、杏壇、大成門、狀元橋、欞星門及街南午壁全都黝堊丹漆,舉以就新。”

靜升文廟位於五里長街中心,且廟前新建的魁星樓側設“鋪廈一十二間”以“安裕客商”,其“地鋪錢”永為廟中收入。然廟前街路“經於午壁之內,頗見促隘。”王鬥星是儒商精英,對於商貿路段之設自有高見。於是又買小水河畔水地四分,改路於“鯉魚躍龍門”午壁之外,使路人行走和商貿經營全都“闊舒稱制。”更兼如此一改,魁星樓與午壁一起倒映小水河溪流之中,壁中魚,河中魚齊躍龍門,齊奪魁鬥,正是美景一處。無論是學子生員在此誦讀,還是商者業賈於此,就是農夫耕作近處,全都會心曠神怡,盡職盡責。誠信之念,忠孝之思,猶然而生。

工竣於這一年的“端陽後五日”,即五月初十。這一天,合村正在靜升文廟攻讀的陳輝、王開泰、藺繼如、王守成等24名生員將新刻的《靜升村重修文廟碑記》樹立文廟東廊殿前。同時又請:離任的、現任的靈石縣知縣燕山李廣生、王屋侯榮圭、天中任楓,靈石縣儒學訓導孫進修、關其生,縣丞馬文元,典吏喬延祚,在城生員田福,還有撰書碑文的邑庠生員張尊美、生員王攸寧,齊赴靜升文廟,參加工竣慶典,祭拜“大成至聖文宣王”孔聖。

也就在這一天,知縣侯榮圭與訓導孫進修揮毫潑墨為王鬥星題匾:“義舉可嘉”、“功在尼山”,給以旌揚。

之後,王鬥星的子孫也都“尊信聖道”,各有進取,因之朝廷敕贈王鬥星儒林郎、誥贈通議大夫。

王鬥星重修文廟,又一次為靜升學子生員刻苦攻讀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直至

21世紀之初,學校方從靜升文廟遷於新址。





王家大院人物史話(之十一)——尊信聖道王鬥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