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在北京的外國人圈子裡

有一家備受歡迎的特殊麵包店

麵包種類少的一隻手就可以數的清

甚至連一個簡單的櫃檯都沒有

全靠工作人員開著車子統一送貨

或者直接端著麵包筐出來售賣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但麵包的口味,卻讓人讚不絕口

歪果仁都說,吃一口,就回到了萊茵河

一口麵包配一口豆腐腦,一個舒適的早晨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其實最令人想不到的是

烘焙出這些美味麵包的人

是一群精神病患者

他們的麵包,就叫做“瘋狂麵包”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在北京朝陽區蘇家屯

有一道常見的紅色大門

門裡,隱藏著一個不尋常的世界

——北京第一家精神病託管中心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儘管社會對殘疾人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但對精神病人的牴觸心理,卻沒有消解

甚至有些人路過這裡,會遠遠的躲開

生怕沾染了“邪氣”,也中了邪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但無論外面的人如何

這裡每天下午都會傳出麵包的香氣

就像病人們鼓起勇氣伸出的橄欖枝

傳遞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渴望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開設麵包房前,託管中心有過很多嘗試

他們曾經在小花園裡開設了康復農場

讓患者們在志願者的幫助下種菜

感受勞有所得的快樂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但是因為季節的原因

在不能種菜的季節

病人們只能在病房裡打撲克

生活依舊毫無色彩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2004年,託管中心來了兩個外國志願者

來自瑞士的心理醫生伊萬(左)

和來自德國的全職太太娜塔莎(右)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看到空曠荒涼的院子

和把自己封閉起來的病人

心軟的她們做完第一天志願者

就偷偷的回家哭了一場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在幾個輾轉難眠的夜晚之後

她們找到了託管中心的負責人

提出要在這裡為病人開一間麵包房

這樣病人一年四季都可以有事情做

可病人們的反應卻給她們潑了一盆涼水

“給瘋子開面包房,你們比瘋子還瘋!”

“我們不會做麵包,也不想做麵包。”

但伊萬和娜塔莎知道

他們怕的,是被人們拒絕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娜塔莎和伊萬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她們給朋友發電郵籌款,積攢了幾千美金

用這筆啟動資金,她們買了幾件必要的設備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還找朋友幫忙設計了瘋狂麵包的logo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她們為麵包房起名為Crazy Bake

希望人們一聽到這個名字

就知道做麵包的人是誰

而且Crazy在英文中

更多表達的是瘋狂的熱情的意思

看到初具規模的麵包房

漸漸有一些患者願意嘗試

但更大的麻煩卻才剛剛開始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因為中西飲食習慣的差異

患者們對烘焙一竅不通

連和麵也不會,常常粘的滿手都是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烤出來的麵包

要麼黑的像木炭

要麼硬的像石頭

自己吃都難以下嚥

更不要說賣給客人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因為學習能力受病症的影響下降

患者們的進步很慢

但為了能把麵包做好

患者還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有一款麵包的造型是麻花狀

患者們就拿著毛巾不停地練習

直到可以熟練做出漂亮的麵包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終於,香甜的麵包出爐了

和麵包一起出爐的

是患者們的新身份——麵包師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他們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麵包師一樣

把自己精心製作的麵包反覆檢查、挑選

把最好的麵包放進精緻的包裝

等待為客人送去一份甜美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麵包師們為麵包製作最後的包裝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辛苦做出來的麵包賣不出去

成了麵包房最大的問題

人們對娜塔莎說:

“我們在減肥,不想吃麵包。”

但娜塔莎知道,事實上

人們拒絕,並不是因為減肥

只是因為做麵包的人,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外界的異樣眼光,患者們也知道

在一次義賣活動中

志願者買麵包送給自己的員工

而在活動結束之後

他的員工們卻轉身就走

一下也沒有碰面包

這件事過去很久後,患者們依舊記得

但他們知道,人們怕他們

並不是怕他們本身

而是怕這個陌生且被妖魔化的群體

更多的人,在給予他們支持和溫暖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好吃的麵包,逐漸打消了人們的疑慮

在最初充滿善意嘗試的訂單之後

慕名而來的客人越來越多

德國駐華使館學校甚至同意他們在學校售賣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聽到瘋狂麵包房的人要來賣麵包

學校的孩子們非常的激動

但買完麵包之後,卻都有點失望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一個買了肉桂卷的孩子跟伊萬說:

“賣麵包的人跟我說英語,

他看起來很正常呀。”

在伊萬心裡,他們本來沒什麼不正常

他們只是病人而已

每個人都會生病

只是我們的病在身上

而他們的病在腦子裡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隨著麵包房的生意踏上正軌

患者們也出現了康復的跡象

有的患者開始嘗試減少藥量

甚至有的患者因為狀況良好,獲准回家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託管中心也做了一項更大膽的康復訓練

讓康復較好的患者組成特殊家庭

居住在託管中心專門租來的小院裡

他們每天早上來麵包房做麵包

下班後回到自己的小院休息

慢慢的,他們適應了與人溝通

學會了怎樣跟小商販討價還價

甚至學會了做家常菜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在一次媒體採訪中

一位患者對著鏡頭說:

別人是一根蠟燭,我們是半根

但半根蠟燭,我們也要為了光明燃燒

精神病人做的麵包,你敢吃嗎?

精神病患者,一直活在沒有光的角落

有時,是他們和家人的主動隱藏

有時是外界刻意的忽視遺忘

在瘋狂麵包的香氣中

他們慢慢找回了自己的角色

將自己的角落點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