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歡迎點擊關注,一鍵關注“未來歷史”頭條號,和歷史君一起了解古今中外!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未來歷史 中華陵墓系列第001站 南京明孝陵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圍觀本期的未來歷史(中華陵墓系列),本期將要給大家介紹的陵墓是歷史君不久前剛剛參觀過、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朱元璋像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馬皇后像

背景故事:

明孝陵開始修建於朱元璋54歲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建後的第2年馬皇后就去世了,於是在9月入葬,定名為“孝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71歲時在應天府駕崩,於是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直到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之後,整個孝陵才算建成。整座陵墓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長達30餘年!

明孝陵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總體佈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歷經200多年的明朝,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勳戚大臣祭告。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山中美景

建築佈局:

明孝陵地處於南京城東北方向的紫金山之上,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有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洗禮,地面上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早已不存,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

第一部分是神道部分,自下馬坊至孝陵正門(文武方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橋等部分。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下馬坊

1,下馬坊:

下馬坊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面闊4.94米、高7.85米,坊額上刻“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書字,告示進入明孝陵的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尊敬。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烈山碑

2,神烈山碑

神烈山碑位於下馬坊東邊36米處,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立,正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鐘山為神烈山時而立的。再向東17米處有一塊臥碑,為“禁約碑”,是明崇楨十四年(1641年)所立,碑文上刻了禁止損壞孝陵及謁陵的有關9條禁約。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大金門

3,大金門

大金門位於下馬坊西北750餘米處,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也是如今景區買票的一個入口)。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簷式建築,現存磚石砌築的牆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面闊26.66米,進深8.09米,牆壁闢有3個券門洞,中門較高為5.05米,左右兩門高4.25米。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功聖德碑及碑亭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功聖德碑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功聖德碑

4,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四方城)

神功聖德碑及碑亭,位於大金門正北70米處(如今在大金門和碑亭之間修建了一條馬路,遊客需要穿過一座小橋抵達碑亭),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頌德碑及碑亭。神功聖德碑亭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外觀如一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功聖德碑背面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功聖德碑正面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功聖德碑側面

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頂已毀。原碑亭為磚石砌築,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結構頂部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太祖一生功德。馱碑的龜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區最大的碑刻,看上去非常壯觀(歷史君1米85的身高都被比的非常矮小)。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獅子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獬豸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駱駝

5,神道石刻

離開四方城再向西北行約100米過御河便進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600年來沒有下沉。

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象路”,全長615米。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大象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麒麟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馬

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

獅子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牴觸有罪的人;

駱駝是沙漠與熱帶的象徵,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

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

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龍、鳳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

是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石望柱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武將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神道石刻:文臣

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這一段被俗稱為“ 翁仲路”。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稜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又稱為華表。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18米,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都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欞星門

6,欞星門

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是欞星門,存石柱礎6個,現在已重新修復。從遺蹟看,欞星門應是三開間的建築。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御河橋

7,御河橋

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就是御河橋,也稱金水橋。御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通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從正門遠望御河橋

第二部分陵寢主體建築部分。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即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築有圍牆。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文武方門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文武方門

8,文武方門(正門)

文武方門就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現為五門,黃瓦、朱門、紅牆,正門上方懸掛長方形門額,豎書“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特別告示碑

正門東側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以六國文字書寫,警示保護孝陵的注意事項。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碑殿

9,碑殿

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後被毀。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是一歇山頂,三開間,紅牆小瓦建築,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內立有5塊碑刻。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碑殿內的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碑立於碑殿之內,它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就是頌揚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的。這時清朝剛剛統治中國不久,康熙執政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皇帝深知,光靠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

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享殿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享殿

10,享殿

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位於碑殿之後,用於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的神位。原建築早已經毀於戰火,現存的地表建築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如今的享殿內部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漢白玉須彌座臺基

雖然主體建築早已不存,但享殿還尚存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臺基上有大型柱礎64個。臺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宏大。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甬道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大石橋(圖片下方)和方城

11,大石橋

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方城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方城內部隧道

12,方城

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均用巨型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樓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樓內部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樓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樓斜道

13,明樓

明樓在方城之上,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每扇門上面的門釘為9行,每行9顆,以顯示九五之尊。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寶頂上的刻字:此山明太祖之墓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方城(左)與寶頂

14,寶頂(寶城)

寶頂近似圓形,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周圍砌有磚牆。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於民國時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享殿以北的內紅門

地宮未盜之謎

明孝陵地宮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至今都保存完好,歸納起來原因有許多,比如: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等等。

1,橫穴式設計:

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孝陵春色

2,側墓道:

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象中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3,鵝卵石防盜法:

考古人員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鵝卵石本來應當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它們現在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只有一個原因——這是人們背上來有意鋪設的,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這也是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找到的原因。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孝陵夏雨

4,歷史機緣:

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通過保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

5,地理位置: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孝陵秋葉

後世影響

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佈局,首次按皇宮佈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這種“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既是禮制,更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

明孝陵的開創性地位還體現在其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還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

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影響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孝陵冬雪

旅遊貼士

門票價格:

明孝陵景區是包括在整個鐘山風景區中的,還包括中山陵、音樂臺、美齡宮、靈谷寺等景點。

單獨買票是70元/人,鐘山風景區的聯票是100元/人,歷史君建議大家買聯票,可以在這裡玩一整天。

景區內觀光車景點間、景區單趟10元/人次。

開放時間:

明孝陵景區:3月至11月(6:30——18:30)、12月至次年2月(7:00——17:30)。

明孝陵博物館:(9:00—17:00)16:30停止入館。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明孝陵全圖

用時參考:

2-4小時。遊覽明孝陵,一般是從南邊進入,經過S型的神道後,繼續向北直至寶頂。

公共交通:

可以乘坐南京地鐵2號線在苜蓿站下車。

也可以乘坐南京公交20路在終點站明孝陵停車場站下車。

歡迎點擊關注,一鍵關注“未來歷史”頭條號,和歷史君一起了解古今中外!
南京朱元璋馬皇后合葬墓,保存完好從未被盜,影響皇陵歷史5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