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 詩經里記載只有八個字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 詩經裡記載只有八個字

小時候我們就在書上學過一個故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為了美女褒姒,謊報敵情濫用烽火臺,最後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不來救援,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因為這個故事記載在歷史書上,很多人把他當成真的歷史來看,但事實上從這個故事本身形成的過程來看,它可能並不符合事實,只是後人演繹出來的故事。

關於褒姒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裡面,關於褒姒的記載只有一句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秉承著事越大,字越少的記載原則,《詩經》和《春秋》一樣,對大事的記載都是一筆略過,不怎麼交待起因經過結果,因此後面才需要學者去解讀和註釋。這首《正月》也是如此,作者只是感覺到了褒姒在西周滅亡過程中起了重要影響,但具體情況如此沒有交待清楚。

到《國語》時,作者才將褒姒滅周背後的起因寫了出來。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於是乎就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 詩經裡記載只有八個字

《國語》的作者認為西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周幽王寵信褒姒,於是廢了原來的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宜臼於是出逃到外公申侯這裡,然後聯合西戎,裡應外合從而滅了西周。

在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基礎建立的西周社會中,周幽王廢長立幼的行為破壞了整個遊戲規則,所謂“禮崩樂壞”,天子都不遵守周禮了,那諸侯自然也沒必要依照分封時的承諾保衛王室。從這個角度來說,《國語》對“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的解釋是說得通的。

到戰國時期,呂不韋的門人編撰《呂氏春秋》時,又將故事進行了進一步的演繹,引入了“笑”的概念。

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呂氏春秋》這裡首次提到了褒姒之笑,但故事的經過結果和烽火戲諸侯還是有區別的。這裡是說戎寇至,周幽王擊鼓,褒姒看到諸侯之兵前來解圍開心得笑了出來。周幽王於是以為褒姒笑是因為看到諸侯之兵,於是多次擊鼓,結果失信於諸侯。這裡並沒有提到烽火,而且褒姒之笑也是因為看到戎寇退去發自內心的笑,主要是批評周幽王的昏庸之道。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 詩經裡記載只有八個字

而到了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時褒姒則成了禍國殃民的“妖精”,同時司馬遷覺得擊鼓的話,不足以引來諸侯之兵,於是他又引入了烽火這個元素。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呂氏春秋》裡說周幽王因為喜歡看褒姒笑所以欺騙諸侯,責任主要在周幽王這邊。等到《史記》裡,司馬遷卻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想說“萬方”,仍然“不笑”,將褒姒描寫成了一個乖張誤國的“妖女形象”,自此,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樣本也確定了下來。後來諸多史書所記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都是源於《史記》,只是細節稍微有些差別。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 詩經裡記載只有八個字

烽火戲諸侯最早源於《詩經》,原文只有“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八個字,卻被後人腦補出了各種不同的故事。從故事本身的合理性來說,《國語》版本中的王子復仇記更符合西周的歷史背景,而後面《呂氏春秋》《史記》版本則過於演繹,將朝代的興衰寄託在一個女子身上。事實上這種將女人“妖魔化”的現象在歷史寫作中也不少見,如妲己、楊貴妃、陳圓圓,都被描寫成了紅顏禍水,為男人充當遮羞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