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經過華麗的修飾,才能更容易讓人記住

語言經過華麗的修飾,才能更容易讓人記住

飾言也,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鬼谷子·權篇

對語言修飾是為了藉助語言的力量去打動別人;藉助語言的力量,必須要對言辭剪裁增減,以適合對方心理。

語言經過華麗的修飾,才能更容易讓人記住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的是打動聽話的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增益自己說話的影響力。或是穩固增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為什麼有的人當之無愧地成為眾人的中心,輕鬆地就收穫了成功,而有的人卻鬱鬱寡歡,默默啜泣,總在失敗邊緣徘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者掌握了語言修辭這把變化萬端、奇妙無比的魔杖。

語言是我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我們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掌握了語言修辭的人,說出的話會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懂得運用修辭的人,說出好的話往往枯燥難懂、了無生趣。

語言經過華麗的修飾,才能更容易讓人記住

如果別人不願意聽你說話或者無論你怎麼講對方都聽不明白的時候,你最好不要再一味地灌輸自己的意見、主張,要及時改變說話方法。如鬼谷子所說“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想出兵攻打楚國,他鄭重地向各位大臣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我想現在攻打楚國,你們覺得如何?”

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楚國正處於強盛時期,現在攻打楚國,雖然吳國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卻會冒很大的風險,紛紛勸吳王三思而行。

吳王有些氣憤地說:“這又怎麼了?以我們現在的實力,一定能取勝!況且,打敗了楚國我們就可以多點地盤。”

一個大臣站出來,說:“大王,在攻打楚國期間,我們的兵力將會全部集中在楚國身上,這時如果其他諸侯乘虛而入,我們自然會難以抵抗,導致難以料想的災禍啊!所以……”

還未等大臣說完,一心想稱霸的吳王便怒氣衝衝地打斷了他的話,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厲聲說:“我已經決心進攻楚國,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嚇得大臣們再不敢開口,只好垂頭喪氣地走了。

在路上,大臣們的談話被一位侍奉吳王的衛士聽見了,他認為這次出兵不是正義之戰,很想勸阻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自己又怎麼敢面對吳王直諫,怎麼辦呢?

衛士想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幾天,他一清早就走進王宮的後花園。手裡拿著一把彈弓,轉到東,轉到西,連衣服被露水打溼了也毫不在乎。就這樣,他在那裡轉了三天。他終於被吳王發現了!

吳王覺得很奇怪,就把衛士叫到跟前,問:“你為什麼每天早晨在花園裡走來走去,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溼啦!”

衛士恭恭敬敬地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那你打著鳥了嗎?”

“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衛士有些興奮地說。

“哦!什麼有趣的事情?”吳王臉上泛起了微笑,好奇地問道。

“大王,你看花園的那棵樹上有隻蟬,它在樹的高處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舉著前爪,準備撲上去捉它呢。可是那隻螳螂,也完全沒有料到,在它的身後有一隻伸長脖子的黃雀呢!”

吳王誇獎道:“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衛士笑笑說:“是的,黃雀正要啄食螳螂,但它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正瞄準它呢!”

吳王笑道:“確實很有趣。”

衛士繼續說:“尊敬的大王,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的危險啊!”

吳王沉默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原來衛士在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表達了攻打楚國,其他諸侯會乘虛而入的道理。他笑笑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真是太糊塗了,差點鑄成了大錯。”於是,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重賞了衛士。

如果這名衛士沒有通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生動事例來啟發、刺激吳王,只是用直白的語言赤裸裸地進行勸誡,那麼不僅達不到勸誡目的,而且還會將自己的性命賠上,吳國的歷史或許也就被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