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德媒觀點:語言會改變社會嗎?

德媒觀點:語言會改變社會嗎?

德國充斥著關於“公平語言”的爭議。應該用“Heimatland”來替代“Vaterland” 這個詞嗎?應該用“Kundin”而不用“Kunde”嗎?是該寫成StudentInnen, Studierende還是Student_innen?這樣的爭論不僅存在於學術圈裡。

德媒观点:语言会改变社会吗?

今年年初,家庭部女性代表曾經要求實現“國歌裡的性別中立”:她希望用"Heimatland"替換"Vaterland",用"couragiert"替換"brüderlich"。這個要求引起了熱烈的探討,就像法庭判決Sparkassen不必在表格中將女性單獨列為"Kundinnen"的案例一樣。

德媒观点:语言会改变社会吗?

這些探討背後隱藏著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性別平等的語言嗎?文化社會學家Thomas Wagner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關於“語言政治是否是實現男女平等的正確道路”這個問題,他持懷疑態度。但語言學家Anatol Stefanowitsch則是另一種看法:傳統語言可能會使女性隱形,把男性描述成常規情況。

反對者Thomas Wagner

我也期待一個更為公平的社會。若女性因為性別原因遭遇不公,我會覺得非常不好。但我不認為,這些不公平會因為我們引入一門“性別中立”的語言就被消除。

德媒观点:语言会改变社会吗?

即便機構的表格都使用“性別中立”的語言,各種張貼海報也換成了相應的語言,但如何能讓這種語言上的變化傳遞到整個社會中去呢?這難道不是一個小範圍的、使人感覺良好的象徵性舉動嗎?如果這種行為不遭到拒絕,難道不會最終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嗎?人們滿足於形式上的平等,而非著眼於促進現實中的改善。

很多人覺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支持單親媽媽,構建更公平的教育系統等等。我認為,這才更加重要。只有我們在社會政策上達到了一定水準的時候,我們才該去考慮語言的問題。

支持者Anatol Stefanowitsch

性別平等的語言是一個有必要探討的話題,無論人們對此贊同與否。性別平等發展的越快,期待語言改革的呼聲就越響亮。而研究表明,這是合理的。所謂的“通用陽性”,即die Studenten或die Beamten等詞語所表現出的複數形式中,大部分都以陽性名詞為基礎,而非性別中立。已經有不少科學實驗證實,人們在閱讀這些詞彙時,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一組男人形象。也就是說,陽性名詞的複數形式即便用來指代由不同性別組成的群體,也常常被理解為男性群體。要讓人們普遍意識到這些詞也包含女性、甚至只有女性,還需要時間累積。

德媒观点:语言会改变社会吗?

我們可以改變語言。具體怎樣實行還有待探討。最中立的方式就是雙重形式,即同時使用兩個性別的稱謂,如“Studentinnen und Studenten”。還有用斜線、連字符、性別星號等符號來連接不同稱謂的方式,這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文本的美觀,也破壞人們沿襲的語言習慣。但這些都不應該成為我們不作出改變的理由。不好的習慣就一定要戒除才行。

德媒观点:语言会改变社会吗?

很多人從根本上不接受這個發展,認為這樣的舉動過於意識形態化。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對此進行思考。只是不該對此作出官方或法律規定,因為可供選擇的書寫方式不止一種,我們應當鼓勵大家對語言進行合理的質詢。

德語達人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