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匠強國到製造強國(上)

【世界經濟競爭主要圍繞製造強國競爭展開,而製造強國競爭離不開工匠強國競爭。因而,要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為建設工匠強國提供政策支持】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課題組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製造強國建設。中共中央、國 務院出臺《中國製造2025》,就著眼於排除萬難建設製造強國。在分析和判斷製造強國建設的諸多因素時,習近平多次強調工匠的重要性。比如習近平在談到工 匠精神時,意有所指地強調,“在工廠車間,就要弘揚‘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優質的產品。”在談到世界製造強國建設規律時,進一步明確指 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在談到高技能人才培養時則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在全球各國競爭日益激烈、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的新形勢下,要從理論和實踐上高度重視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工匠強國的實踐支撐製造強國目標的實現。

大國工匠時代已經到來

傳統工匠多指手工業者,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在小範圍內滿足用戶對加工品的基本需求。現代工匠則是工業革命後的產物,與大規模專業化的生產聯繫在一起,製造業因而成為現代工匠最集中展示其技能、專業、手藝與成就的產業平臺。雖然現代工匠與傳統工匠一樣,都必須具有訓練有素、專心致志、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工匠精神,但是兩者的生產環境與生產形態畢竟不同,傳統工匠往往可以依賴個人或者師徒小團體的力量,把訂貨、設計、生產、銷售整個環節組織起來實現一體化經營,而現代工匠僅僅是生產環節的一部分。在工業化階段,現代工匠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工匠與非工匠存在著巨大的技術能力差距;工匠個人的手工技藝能力未被生產線完全取代;高水平工匠可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高精尖水準;有無高水平工匠關係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現代社會,企業競爭本身既是產品的競爭,也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企業家能力的競爭、研發人員能力的競爭、工匠能力的競爭,最終影響到產品的競爭、利潤的競爭與企業地位的競爭。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能力的強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誌。

隨著全球貿易競爭的加劇和國內外競爭條件的改變,應該說,在中國,大國工匠時代已經到來。

首先,工業行業眾多,支撐了製造大國,也為大國工匠的廣大需求提供了產業平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製造行業都涉及生產環節,而每個生產環節都有技能型人才參與。中國是世界上製造業門類最全的國家,也是製造業配套十分發達的國家,無論是產品生產還是零部件生產,都需要專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服務,為各式各樣的大國工匠提供了用武之地。

其次,供過於求的市場壓力,為優秀工匠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的矛盾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存在。在買方市場下,消費者將更加註重甄別和選擇高質量的產品。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產品將更能贏得消費者信賴,而在生產線上的工匠與非工匠、好工匠與差工匠的區別,最終會通過產品端口表現出來。優秀企業以好的產品贏得市場的同時,也是以好的工匠贏得市場。

第三,個人人生價值、目標與利益的實現,成為大國工匠的普遍追求。個人價值實現有不同方式,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贏得讀者,教授以學術成果獲得晉級,高技能人才通常以自己創造的產品展示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既存在著工匠之間的競爭,也存在著企業對優秀工匠的競爭。作為具有逐利需求的個體,技能型人才都力圖以個人努力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有獨門絕技的技能型人才會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顯露頭角,個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流動,在與理想企業結合中實現個人人生目標。同時,好的工匠畢竟是一種稀缺資源,稀缺性會在市場中體現價值所在,工匠身價會因企業競爭而抬升。

第四,教育的全面發展,可為大國工匠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隨著人才需求的變化與教育結構的優化,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是著眼於向國際對標的技術人才培養類院校的成長,為技能型人才數量增加、結構優化、水平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建設工匠強國的作用與意義日益凸顯

經濟學研究生產製造環節時,通常會有兩種模式:一是端口研究,就是投入端與產出端,研究投入哪些要素最終生成什麼樣的經濟效果;一個是過程研究,就是研究通過一個個環節的鏈接,把最初投入的原料轉化為終端產品。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技能型員工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建設強大企業一類的重大目標時,注重分析要素投入和最終產出,投入的要素通常簡化為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投入要素的變化與組合最終會影響到經濟效率。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時,經濟要素的投入中技術、裝備所佔比重較小,而勞動力、種子、畜力、土地等所佔比重較大;在手工業生產模式下,要素投入中勞動工具、勞動力、原料所佔比重較大,土地所佔比重較小,勞動生產過程更多地體現為有技能的勞動力與專業化勞動工具的結合,個人技能在經濟效率實現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工業革命後,技術進步在整個經濟中的影響大大提升,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型工作被生產流水線所取代,生產過程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度越來越高,勞動投入的比重相對下降。但是勞動力的投入數量與強度減少並不意味著勞動力不重要,現代工業生產更加需要大量技能型勞動力投入來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生產。

首先,生產線的運轉需要技能型勞動力看管維護。現代化大生產的工業大大節約了勞動力,但是距離無人看管下的生產還有較大距離。生產過程中的機器維修、安全維護、模塊化生產銜接等,都需要技能型人才操作才能實現;其次,某些生產線上的技能型勞動力不能被機器完全替代。用機器人替代人,可以更好地完成諸如擰螺絲之類的生產工序,機器人擰螺絲的準確度和效率也遠遠好於人工。但是並不是所有生產線環節都能夠被機器取代,而且不同技能型員工操作管理機器的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再次,產品檢驗需要專業化技能型員工剔除瑕疵產品。日本近年來有一個著名企業出現產品質量不合格醜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沒有經過技能培訓的上崗人員,這使得產品紕漏沒有在最後一個環節被移出包裝箱,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聲譽損失。最後,現代化製造過程還會派生出新的技能型工人需求。比如工業設計已經成為現代化工廠的一個重要工種,但工業設計需要專門的技能化培訓,且不同水平的工業設計師產出的作品存在較大的質量差異。

從生產過程來看,技能型勞動力的投入也十分重要。事實上,不同企業家或者學者在研究工業的現代化生產過程時,會提出不同的偏好性觀點。比如臺灣著名企業家施振榮曾經提出微笑曲線,引起學術界與管理界高度關注。施振榮認為,可以按照流程把製造業運營環節分為研發、生產、銷售環節,製造業企業的主要利潤主要來源於研發與銷售環節,生產環節的利潤來源相對較少,表現為兩邊高、中間低的U型模式,恰如人的“微笑”形態,稱為微笑曲線。而武藏曲線是2004年日本索尼公司中村研究所所長中村末廣創立,該研究所對日本的製造業進行調查後發現,在製造業業務流程中,組裝、製造階段的流程有較高的利潤,而零件、材料以及銷售、服務的利潤較低,形成了一箇中間高、兩邊低的形態。一些研究者認為,武藏曲線與微笑曲線是相反觀點,但是應該看到,兩個不同的結論是基於觀察角度的差別,前一個加入研發因素,後一個觀察點在零部件投入上。但還是可以看出,在生產與流通環節上,兩個觀點存在一定的差別。在企業管理領域,這兩個觀點都有一定影響,被不同的學者所引用。筆者倒是認為,上述兩種觀點未必不具有互補性。比如對於新興行業的企業來說,技術創新的作用與意義更加重要,遵從微笑曲線的可能性較大。對於傳統制造業領域的企業來說,技術成熟度較高,擴大創新投入預期不會帶來明顯的效益提高;客戶相對固定,產品銷售渠道可以發掘的潛力有限;穩定挖掘製造環節的潛力,通過節能降耗和技術改造提升效率的空間較大,可能更契合武藏曲線。

但無論是哪種理論解釋現代化製造過程,都離不開對勞動力的分析和評價。現代工業革命,只是更多地強化設備和自動化等先進技術要素,但是在機器投入、運轉、維修、產品檢驗日益體現規模化投入的現代化工廠,先進生產體系都要求代表先進技能的產業工人參與,才使現代化工廠能夠更有效地運轉。技能型人才不會因新工業革命而降低其重要程度,而在新工業革命過程更進一步凸顯其重要性。

從國家層面來看,建設製造強國作為宏偉的國家任務,在推動過程中離不開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參與,在質量效益、量化融合、綠色發展的各個指標實現中,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全方位、多角度參與。所以,《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要“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匠強國,是建設製造強國的基礎性工程。

(課題組組長:周民良;課題組成員:滿明俊、郭葉波、梁娜、褚永傑、陳凡;本文執筆:周民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