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所謂“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
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教材內容有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解答了老師與家長們非常關心的11個問題,對這套教材做了詳細的說明和解讀。
據溫儒敏老師介紹,這套新教材是中央關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領導和組織編寫的,其編寫資源可以說空前雄厚。前後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作家、教研員和編輯,組成編寫組。教材經過三十多輪評審,幾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
這些建議值得每位家長們認真學習!
1 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先認字
再學拼音?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
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
部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
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下馬威,並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
學校和家長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2 “和大人一起讀”是什麼欄目?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所以讓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
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
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老師可以給家長“佈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我們可以先在教室裡面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佈置作業,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
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鬆的閱讀。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
3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部編語文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也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學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是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繁瑣,像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誇張了。“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裡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4 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讀書,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註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
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一些“閒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定“掛鉤”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5 家長要多閱讀,形成家庭閱讀氛圍
最後,專門要再說說讀書問題。
誰都知道,要想學好好語文,就要多讀書。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家裡的氛圍必不可少。可是很多家長會說,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壓力大,沒有時間讀。這是事實,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很忙。但是否可以想辦法擠時間讀書?
不能等待,別指望等到有一個很悠閒無壓力的時段再來讀書。時間如同海綿裡的水,可以擠出來的,每天少看點微信、電視,用這部分時間來讀書,積少成多,就會很可觀。
工作和生活越繁忙,壓力越大,越煩躁,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讀書就是建構精神空間的辦法之一。如果讀書成為習慣,成了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質,讓生活更充實,更有幸福感,這也可以幫助你對抗壓力、減少“職業性倦怠”。
當讀書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氣質風範也會改變,這對每個人來說很要緊。父母不一定要求知識非常廣博高深,但氣質風範必定是傾向博雅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在孩子們眼中成為值得崇尚的人。
在當今趨向物質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圍中,提倡“博雅”是有現實意義的。而化育自己、導向博雅,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讀書。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也在讀書,可惜往往拘泥於“職業性閱讀”,是目標很實際、很功利的閱讀。我們已經很少自由地個性化地閱讀。不是說“職業性閱讀”不重要,而是說光有這種閱讀,很不夠。
過於功利性的或者娛樂化的閱讀,可能還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博雅”相悖。所以還是要恢復和增加自由閱讀的空間。除了讀實用的書、專業的書,應多讀點歷史、哲學、自然科學及其他領域的書,視野拓展了,口味才純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長所愛,讓自己重新進入自由的個性化閱讀境地。
當前社會文化有粗鄙化的傾向,“文化快餐”的閱讀,特別是微信等新媒體信息轟炸式閱讀,已經佔去我們本來就很少的閱讀時間。讀書還是要有毅力的。
有一篇報道說,部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我很讚賞這個說法。
那麼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我說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看就是回到原點,請學校、家長帶頭多讀書。
更多專家視角
閱讀更多 蓉名師課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