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古代 “中小學” 教師們收入是多少嗎?

教師這一職業,從古以來就是既光榮偉大、為人師表而又艱難困苦、鞠躬盡瘁的。古代的教師是如何教書的?他們的“工資”、待遇如何?社會地位又是怎樣的呢?

相信看了下面漆永祥老師的這篇文章,你就會更加熱愛自己的老師,理解老師的辛苦,珍惜自己與老師相處的時光。

1

“師”的諸多稱謂

你知道中国古代 “中小学” 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關於“師”,歷代有諸多別的稱謂,例如:

老師,指年老輩尊傳授學術的人。《史記》謂“齊襄王時,而荀子最為老師”。古人常誇讚某人為“老師宿儒”,就是年老輩尊而修養有素的儒者。

師傅,老師的通稱,先秦即有此一說。《榖梁傳》即謂“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再後來將百行各業的高手也叫“師傅”。

師父,教師尊稱。《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師。”

先生,本指頭生子,《詩·大雅·生民》“先生如達”,即民間俗稱老大。《孟子》中“先生何為出此言也”則指老師,趙岐注:“學士年長者,謂之先生。”

教師,我們今天最常用,但此詞出現較晚,在中古以後,本指教授歌曲、戲劇、武術等技藝的人,俗稱“教師爺”。

教授,宋代學官名。明清以縣學為教諭、訓導;州、府學為教授。

另外還有師長、經師、人師、博士、教習、教授、講師、助教、西席、西賓、祭酒、司業、教書匠、臭老九等稱謂,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

2

中國曆代官方與民間對教師的重視

尊師重教,的確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民間俗語稱“天地君親師”,將教師的地位排在第五位,並設牌位供而祭之。《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唐代的《太公家教》一書,就有“弟子事師,敬同於父”之說,“師父”“父師”這樣的詞語也說明人們將教師與父母等同看待,即民間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來甚至有“天地師君親”之說,排到了第三位,置於國君與父母之上,可見對教師的重視。

上古時期,知識不下傳,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能識文斷字的是極個別人。同時,

年長者因為接觸事物多,社會經驗豐富,也大受尊敬,尊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尊重知識和經驗。到了韓愈《師說》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更是將師之功能與重要性擴大化,教師不僅教人以知識,還要承傳道業,釋疑解惑,同時起到蝭拄綱常、維持教化的作用。

孔子是中國興辦私人教育的第一人,被尊為教師之祖。歷代官方也都通過祭孔大典、興學重教等活動,來體現教師的地位。我們可以在古人著述中,隨便擇出諸多關於重教重知與尊師愛師的名言。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荀子·大略》)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呂氏春秋·尊師》)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韓詩外傳》)

師者,人之模範也。(《法言·學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

師道立則善人多。(周敦頤)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朱舜水)

教師節是一個給學生提供感謝老師辛苦工作以教導自己的節日,同時也是全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肯定。早在1931年民國時期,教育家邰爽秋等就發表“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擬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但不了了之。1939年,民國政府以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但在國將不國的抗戰時期,也未能在全國推行。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曾宣佈“五一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人們只記得“勞動節”而忘記還有“教師節”的存在。中經“文革”,改革開放後的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教師節議案,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之所以設在9月,大概主要是考慮到除了9月幾乎每月都有法定的重大節日,同時9月剛好也是新學期的起始月。但21世紀以來,不斷有學者呼籲“教師節”應該有其歷史文化內涵與傳統,以孔子誕辰的9月28日(陽曆)為“教師節”,最為合適。其實,1952年,臺灣就以陽曆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至今如此。另外,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每年10月5日為“世界教師日”,世界各國也多有不同月份設立了教師節,比如我們的鄰國韓國的教師節設在5月15日,這是他們最偉大的國王世宗大王的誕日。

3

歷代社會最底層的教師——塾師(童生與生員)

今天的小朋友在上小學前,先到幼兒園學習;六七歲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正式踏入學校大門,開始了一生學習的萬里長征。古時幼童三四歲時,即可開蒙習字,到六七歲開講時,可請童生為師。童生就是古代科舉考試中自小至老都考不上生員(即秀才)的人,地位低下,僅在不識字的平民之上。而教兒童的童生,多為水平差劣、年老體弱而絕望功名之老童生。十餘歲讀過一兩部經書,可以開講。十四五歲以上,即可開筆擬寫八股文,此時則非秀才不可。有楹聯諷刺老童生的塾師曰:

人生七十還稱童,可雲壽考;

到老五經猶未熟,不愧書生。

此類塾師坐館,雖曰人師,然多家境貧寒,學識無多,主家不尊,童子不敬,束脩所得,不能養家,甚至飢困寒凍,幾同乞兒。蒲松齡曾有《塾師四苦》《學究自嘲》《教書詞》《先生論》及戲劇《鬧館》等,述塾師之清苦,活畫其態。塾師課徒之餘,甚至還要幫主家挑水助灶,忙碌家務,所謂

“放了學飯不熟我把欄墊,到晚來我與你去把水擔,家裡忙看孩子帶著燒火,牲口忙無了面我把磨研,掃天井抱柴火捎帶拾糞,來了客摸桌子我把菜端”。(《鬧館》,見《聊齋俚曲選》,關德棟選注,齊魯書社1980年版,99頁)此與主家僱一長工無異,即《學究自嘲》謂“自行束脩以上,只少一張僱工紙”者也。

塾師生活待遇如此,則其教學效果不問可知。《塾師四苦》述其教學情景曰:

東村及西村,不止二三五。

清晨便教書,口舌都幹苦。

方才教寫字,又要教讀古。

先生偶出門,小子滿堂舞。

據元代程端禮《程氏家塾分年日程》,兒童開蒙之後,自八歲入小學,自此說小學書,即嚴幼儀。至十五歲尚志之年,小學書、四書諸經正文,可以盡畢。此時即可開筆學八股文,此時非秀才授業不可。秀才雖較童生水平為高,然亦五十步與百步之比也。

古代科舉考試,凡縣學考試合格者民間稱為秀才(即生員),獲得秀才資格後,即可去考舉人。秀才已然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是國家的人才,受國法保護。秀才如果考不上舉人,就必須每三年再參加科考,亦稱歲考、歲試(學政在任三年,兩試諸生)。一等可補廩生,四等受飭,五等、六等受罰,七等革除功名。倘一直不中舉,須三年一考而終其生,除非自己放棄,頗似今日英美雅思、託福、GRE之類考試,每次考試分數,只在三年期內有效,可謂“每至考期到,滿園AB聲”,山姆大叔莫非乃“以華治華”耶!

秀才多已成家育子,上下將養,辛苦耕蠶,經文生疏,課業多曠。故每至考期,則惶恐百端,臨時求抱佛腳。故李笠翁有詩曰:

書生原是秀才名,十個經書九個生。

一紙考文才到學,滿城都是子曰聲。

——《憐香伴傳奇》

秀才雖然過著勤苦不堪的日子,但他們在古代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給無數不識字的孩子開蒙讀書,功德無量。其實,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來遍佈全國的“民辦教師”,正是古代童生和老秀才們的翻版,他們的工資每月最少的時候只有6元人民幣(或者記工分),卻為這個國家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4

歷代縣學與州府學教師——教諭與教授

今日我們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一般小學六年、初中三年(學齡兒童必須入學學習,否則就是違犯國法,但由於條件與觀念所限,仍然有不少兒童失學輟學);再經過高中三年學習後,方可經過高考升入大學。

在古代,大約相當於今日初中生的年齡,學子始入縣、府、州學,或入書院課讀,縣學教諭、府州學教授與書院院長(本稱“山長”,乾隆朝改稱“院長”)則幾乎為舉人之專利,其學識自然非秀才可比。然舉子倘尚有功名之心,則仍須勤習時文;若功名無望,則亦怠惰荒疏,濫竽充數者多了。

為了防止教諭、教授們濫竽充數而誤人子弟,古代規定各省學政(相當於今各省教育廳廳長)要輪流到各地巡考教師。教職當歲考之年,定例亦須考試一場。但多數情況下,學政優恤教官,大都臨期散卷,遲數日交卷。教官中年老者居多,多不自作,託學中優等生代為之。若改為扃試,則荒疏諸公,皆大驚恐,懼致曳白,此心搖搖,如懸旌幡。故考教一場,僅為具文。清陳其元《庸閒齋筆記》記載有人作詩諷刺曰:

接談散卷久通行,誰料今番忽變更。

高踞考棚方桌子,俯求優行老門生。

牢籠一日神都倦,安枕三年夢再驚。

共說阿婆都做慣,者回新婦禮難成。

然亦有進士而求為教職者,若清中葉之凌廷堪,中進士後,殿試三甲例授知縣,廷堪投牒吏部,自改教授,曰:“必如此,吾乃可養母治經。”其座師王傑曰:“吾不強子改冷官,子願之,甚善。”又其座師朱皀題其《校禮圖》曰“君才富江戴”,又曰“遠利就冷官”。蓋甚重之,又甚惜之也。(清阮元《蝟經室二集》卷四《次仲凌君傳》)

按校官為冷官(俗稱“吃苜蓿盤”),其稱由來已久。“冷官”本謂地位不重、事務清閒之官,後多指教授、教諭等。清陸以湉《冷廬雜識》稱“學博向稱冷官,以其位卑祿薄,不能自豪也”。雖其俸祿地位,不比知府、知縣等貪殘無度,堆金銷銀,然較之塾師坐館,已是天堂地獄之別。故其苦樂節操,多見於所撰楹聯中。如蘇州教授李恩沛(時庵)自題大堂聯雲:

掃雪呼童,莫誤今朝點卯;

轟雷請客,都知昨日逢丁。

此所謂窮形盡相,大堪捧腹。又聯雲:

案上存三五卷書,雖學難博;

年中食四十兩俸,不養而廉。

蓋以教職每稱學博,而一年四十兩俸外,並無養廉銀也。此類楹聯,嘲謔噴笑,可謂極調侃之能事矣。然雖自嘲,卻也別具身份,稜稜風骨,讀之令人肅然起敬。但稱教諭、教授為“冷官”“吃苜蓿盤”“豆腐官”,則可知其清苦艱困、門庭冷落、食無魚肉之情狀,與今日中學教師課程重、工資低、生活壓力大、社會地位低有著相同的境遇。

5

教師的社會地位亟待提高

教師的職業是崇高而神聖的,在百千行業中,其他行業都有“留一手”的行風,所謂“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只有教師是純粹的不計得失地教書育人,窮盡所能,傾囊相授,而且期望自己的弟子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教師傳道授業,竭盡其誠,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論在清白之世還是汙濁社會,教師都在起著蝭拄綱常、振挽風氣的作用。教師素心潔淨,無愧天地,是天下最光明磊落的職業。

前已述之,我國任教職者,向來虛位尊崇,所謂“天地君親師”,甚至有“天地師君親”之說,但都只不過是虛敬在上的牌位而已。而束脩菲薄,難以餬口,故仲尼周遊列國,缽盂求食,困頓至極,累累若喪家之犬。至元代,以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區人為十等,所謂“九儒十丐”,則師儒之名,反在娼妓之下。故歷代笑話如《笑林廣記》《廣笑林》諸書,塾師必為譏刺的對象。

自孔夫子以降,中國曆代教師從表面看,都受到至高無上的崇禮與重視,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儘管如此,從鄉里塾師到國子監祭酒,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奉獻著自己的才華,這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賴以文化傳承的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尚任重而道遠矣。

你知道中国古代 “中小学” 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上面這篇關於古代教師日常生活的文章選自漆永祥老師的《欲覓金針度與人——語文教育與高考論集》。

漆永祥老師有著學者的慧眼,他連續多年參加高考歷史、語文等科目的評卷工作,在閱卷工作中,總能發現很多問題,包括閱卷中暴露出來的教學和高考命題的問題。他一樣樣去調查思考,寫下很多文章,這些文章影響很大,現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彙集出版——《欲覓金針度與人——語文教育與高考論集》。這裡面收錄了漆老師多年來對於語文教學、高考、閱卷、評分的論述和經驗總結,滿滿都是乾貨。

溫儒敏老師在序言中評價這本書為“實實在在的事情”,教師和學生“能從中獲取很多有利於改進教學和備考的啟示”,以下內容令其印象深刻:

一是對高考作文的研究和建言

二是對北京市高考閱卷工作的經驗總結

三是語文教學不能滿足於 “花式改革”

四是從文獻學者角度看語文教育

顧之川認為“本書彙集了漆永祥教授近年來有關語文教育教學和高考語文的論著,有論文,有訪談,有演講稿,有講義,有序言,有調研報告,可謂精彩紛呈,勝義無限”,“對語文教育和語文高考的許多真知灼見,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設計:任美玲(實習)

主編:吳海濤

你知道中国古代 “中小学” 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你知道中国古代 “中小学” 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