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教師張芃:孩子總和你對著幹?家長你有福了!

兒童心理教師張芃:孩子總和你對著幹?家長你有福了!

匯聚成都名校名師 專注學生學智成長

編者按:最近有家長朋友向我們反應,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自己說東,孩子偏要說西,過去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像一夜之間就成了“小惡魔”,自己說什麼,孩子都無情地回應“不”。

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本期《名師訪談》帶著這樣的問題,在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力薦下,我們有幸採訪到了資深兒童心理諮詢師張芃老師。張老師以從教三十餘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答了所謂“兒童叛逆”的諸多疑惑,相信能令閱讀本文的每一位家長獲益匪淺。

兒童心理教師張芃:孩子總和你對著幹?家長你有福了!

張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學校專職心理教師(中學高級)

孩子不聽話是好事,父母讀懂了,孩子就有福了

蓉:張老師,很多家長反應,孩子經常和父母說“不”,和爸媽對著幹,這是傳說中的“叛逆”嗎?所謂的“叛逆”難道不是青春期的特徵嗎?

張:我們的家長喜歡用“叛逆”去描述孩子和自己的摩擦、衝突。當孩子出現不聽話、頂嘴、作對的情況,家長很容易緊張起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叛逆”了。

但作為心理老師,我聽到這樣的現象是非常開心的。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叛逆”,其實是想做自己,這絕對是一種正向的探索。

孩子不服從、叛逆、挑戰、破壞規矩,都是創造力的溫床。如果孩子一切都是順從,其實是在喪失自己的意志。

孩子要做自己,要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就一定會要求自己說了算,如果這個時候被外界束縛,自然而然地想要抗爭、反叛。

蓉:那麼孩子開始表達和父母不同的意見,爭取自己說了算的權力,一般會發生在哪個階段?

張: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有兩個重要的叛逆期,一個是一歲半到三歲。

家長可以觀察到,年幼的孩子會吮吸手指,對孩子來說,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指,在想吮吸的時候自由吮吸,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價值、正向的一步。

而一歲半、兩歲的孩子,最愛說的就是“不”,“我來”,也喜歡扔東西,扔了再撿回來,撿回來繼續扔,這實際上也是孩子在確定和訓練自己的掌控力,這讓孩子覺得可控與安全。

另一個叛逆期是青春期,過去會出現在13-14歲的孩子身上。現在則是普遍提前,出現在10歲左右

當然也存在個體差異,有些孩子整個青春期都沒有經歷叛逆,但實際上這也是非常遺憾的事。

因為孩子叛逆是在尋求自己的空間。在不斷探索中,孩子會讓自己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更有創意、活力。

這樣來看,叛逆本身並不是問題,而且也不是必須要去改變的缺點。

蓉:家長會擔心,順著孩子“叛逆”的趨勢,孩子會不會要上房揭瓦,做出出格越軌的事情。

張:這種擔心其實沒有必要。從教三十餘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是非常願意,也非常主動地尋求規矩。因為有規矩才會有安全感。

況且我們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都是親社會、講規則的,願意和他人友好相處、極具善意,孩子也會有樣學樣,走偏的幾率極小。

蓉:除了開始“不聽話”,孩子還會有哪些表現在提醒家長們,孩子在飛速的成長,在渴望自我的空間呢?

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自己小團體的文化,即朋友、同學間的隱語、暗號,通常都是大人們無法理解的對話。

他們可能在表面上不會和家長髮生衝突,但是自己會悄悄地做點犯傻的事,這種情況反而應該引起注意。

因為網絡時代,孩子的信息渠道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大人根本無從得知孩子會從哪些渠道獲得哪些聞所未聞,甚至是駭人聽聞的消息。例如之前出現過的邪教教唆孩子自殺的案例。

如果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沒有自己說了算的空間,加上有些孩子在學業上又比較受挫,這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會尋求一個滿足自己情感的小團體。

本身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就不再是孩子的中心。這時,孩子會更看重自己的小夥伴是不是認可自己。

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不能給到孩子很好的安全感和引導,而僅僅給孩子制定規則,設立限制的話,孩子就會悄悄地暗流湧動。

這樣家庭的孩子,理想的情況下,可能會看起來正常地度過了青春期。不理想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一些行為、品性上的問題,比如品行不端、攻擊破壞、自傷自殘、傷害他人。

父母要時刻覺察自己的控制慾,適當向孩子示弱,給孩子空間

蓉:家長要如何調整自己的認知,才能更好地接納孩子掌控感的探索,以及平和地與“反叛”期的孩子相處呢?

張:家長要認識到,叛逆是一件好事。 孩子連叛逆都不會,連自我的位置、在世界中的空間都不去爭取,一直是乖乖的,這樣的孩子今後在社會上是沒有競爭力的,永遠都是順從的。從這個角度想,家長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向孩子示弱,是一件好事。這種空間是指孩子說了算的領域。

從物理空間而言,孩子最好能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條件不足的話,至少應該有一張孩子自己的書桌。再不濟,要給孩子一個能上鎖的抽屜,允許孩子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自己說了算,讓孩子自己掌控。當孩子有掌控感的時候,他會為自己負責。

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不斷探索和擴張自己的掌控感。很明顯,家長也會有控制慾,甚至潛意識裡會將孩子劃分到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會對孩子的反叛表示不接受。

張:每個人都有自己掌控感的需求,都需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家長的控制慾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有一部分家長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存在感,比如在事業、職場上很失落,就只能“欺負”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千萬自省,不能在孩子面前找尋存在感,不能在其他領域受挫,回家就在孩子身上顯示自己的控制慾、權威感、駕馭感。

即便孩子在現階段能為你所掌控,那也是年幼無力,甚至是以生命力萎縮為代價。家長的控制慾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三種親子關係形態,幫你判斷家庭關係的健康度

蓉:當孩子出現“不聽話”“反叛”的行為時,家長首先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應對?

張:家長可以首先觀察和反思,家庭關係有沒有出現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再願意聽話。

有三種親子關係形態,可以幫到家長去判斷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健康。健康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更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第一種親子關係為安全型。在孩子接受眾多信息,產生認知混淆的時候,這類型孩子會更傾向於相信父母,因為他對父母是信任的。同時,他也能形成自己的判斷,因為他相信父母的包容度,他可以去定義未知的領域。

第二種親子關係為迴避型。這類孩子不太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他更傾向於聽從他者的話。這樣的親子關係,在青春期裡,和父母作對、反叛的表徵會更明顯。

第三種親子關係為焦慮型。孩子會非常粘父母,無條件地聽從父母,即便父母的說法有明顯的漏洞或者錯誤,孩子也會相信父母。

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很容易成為媽寶男、媽寶女。性格軟弱,千方百計尋求父母的認同,想和父母產生更深的連接。

因為他們通常很焦慮,擔心父母不愛他們。

所以家長在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第一個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親子關係有沒有出現問題。關係出了問題,不聽話就成為必然。

家長要捫心自問,自己的話值得孩子聽嗎?

蓉:父母希望孩子聽話,潛意識裡是將自己的話設定為正確、合理、科學的。

但實際上,家長不願意去承認,他的生活經驗和今天孩子的成長有不相符的地方,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一味的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這其實也非常不科學。

張:對,很多家長會說,孩子怎麼不聽我的話了,我很苦惱。我想說的是,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呢?

家長要反思,自己說的話,值不值得孩子聽從。

據心理學家觀察,兩歲的孩子就已經會察言觀色了。家長如果說話裝模作樣,孩子是能鑑別的。

孩子不聽從家長的話,家長要思考,自己的言論自己是否信服,是否表現得自信。如果自己都不接納不自信,孩子也不會信服。

和孩子鬥智鬥勇中,負面情緒這樣疏導更有效

蓉:那麼家長要如何疏導自己面對孩子時的煩躁、氣憤呢?

張:家長也不用勉力忍耐,甚至裝出笑容可掬的樣子,直到忍無可忍再來表達。這樣非常不好。

家長也可以表達情緒,比如孩子總說“不”,甚至發火,家長也可以生氣、難受,不含敵意地予以表達。比如直接跟孩子說:媽媽很生氣,今天你吼了我,我很難受很難過。”“太生氣了,甚至想動手打你。”

家長的表達一定要以“我”來開頭,陳述情緒,然後陳述理由。

這樣表達的是感受,而不會上升到行為上。

成年人的行為也需要被接納的,家長這樣表達情緒,一方面是健康的疏導,另一方面也給孩子正面的教導,教會孩子如何表達和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

讓孩子看到,憤怒不滿的時候不是一來就動手打罵,或者是自我傷害。以說話的方式表達情緒,是在降低傷害度。

家長和孩子的摩擦中,首先要學會處理情緒,然後要分析原因,最後解決問題,對症下藥,學習新的家庭教育方式。這是家長的終生課題。

答家長問,初二孩子不上學,成為社會青年,怎麼辦?

蓉:最後替我們一位非常著急的家長請教您。這位家長表示自己初二的兒子已經叛逆到不去學校上課,一直要求轉學,現在已經快成為社會青年,任何人的勸說都不聽從,自己作為單身母親不知該怎麼辦。

張:這種處境的家長現在能來尋求專業支持,做得非常好。

孩子想轉學,原因是什麼,家長有沒有了解過?如果孩子理由充足,家庭條件具備,可以滿足孩子轉學的要求。

沒有條件轉學的,家長要多和學校溝通,表示願意配合學校,表達自己無奈的情緒。

家長尤其要關注孩子不願去學校是不是遭遇了校園霸凌。校園霸凌除了身體暴力外,還有冷暴力,孤立、侮辱、謾罵等等。如果存在校園霸凌,可以首先請學校幫忙解決。

如果孩子已經不去學校了,但還能在家吃住,也要感到萬幸,先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那也要向孩子表達,父母是接納他的,無論他有什麼樣的困難,一家人都會一起面對,父母是希望你好的,希望你參與校園生活。但既然你現在不願意去,也一定有你的道理,那我們一起面對。

確定了這個態度,再確保孩子能在家吃住,即便孩子白天出門晃盪,但允諾了幾點回來,的確做到了,就很好。一步一步來,孩子還在家吃住,就表明孩子的行為還在父母的可控範圍內。

如果已經不在家吃住,甚至已經失蹤好幾日了,家長一定要耐心去把人找到,找到後耐心陪伴,不要打罵,先問問吃飯了沒有,冷不冷。打罵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這個時候要用親情召回孩子。

如果家裡有孩子信任、親近的長輩、孩子的摯友、死黨,可以讓他們和孩子進行溝通。

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找到專業的機構進行諮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