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初心,玉汝於成——探尋神木市醫院升級之路

坚守初心,玉汝于成——探寻神木市医院升级之路

記者 | 安曉雙

來源 | 中國縣域衛生

餘秋雨說:有一個地方,恐龍把腳印留給人類,森林把煤炭留給今天,黃河和長城在這兒相會,成熟和不成熟的文明在這兒流向了最重要的門檻,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都在這兒和諧相處,馬蹄和耕牛幾乎都邁著同樣的腳步,這個地方叫神木。

談到神木,可能大家自然會想到神木的醫改,早在十年前神木醫改就是一個神話;十年後憑藉著不斷進取的精神和持續改革的決心,神木市醫院完成了自己的提質升級之路。2017年11月,神木市醫院正式通過的三級醫院現場評價,也是目前陝西省唯一一家縣級三級醫院。

坚守初心,玉汝于成——探寻神木市医院升级之路

1

不懂,那就學

“不懂,一點都不懂,就像是個小學生一樣一點一點的啃書”,神木市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陳延芳,在描述創建三級醫院的初期時這樣講到。三級醫院的創建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神木市醫院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

從2014年起,神木市醫院開始為創建三級醫院而籌備,然而一開始就難住了大家。“標準該怎樣理解?怎樣解讀才算是對的?我們的差距還有多少?”這些問題困擾著醫院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完全說清楚這件事到底應該怎麼做。

既然不懂,那就學!醫院領導帶頭研習評審標準,把準則讀熟讀透,並時時刻刻按標準規範自己。至今,神木市醫院院長王強對一些條款仍然記憶猶新。不僅如此,神木市醫院全體醫護人員為不影響患者診療工作及正常治療秩序,利用下班時間來學習規章制度,每天一到各兩個小時,持續時間達兩年之久。通過一點一滴學習,通過對評審標準的仔細揣摩,由不懂到懂,由不知如何做到知道該如何做。

與此同時,神木市醫院還邀請國家級、省級的評審專家來醫院指導工作,以促進全院醫務人員對等級醫院評審的認識,醫院質量持續改進。2015年8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務部蓋曉紅部長,來到神木市醫院進行指導和督查,給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讓大家重新認識了新評審標準的理念和要求,對如何做好評審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類似這樣的專家指導前前後後有十多次,每一次都讓醫院的醫護人員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原來工作應該是這樣做的,原來這樣才符合規範,原有的一些疑問消除之後,大家對三級醫院的創建有了更多的信心,也更願意投入自己的精力。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觀摩,醫院等級創建思路逐漸清晰,工作開始有了方向。從大的框架結構到小的環節設計,像搭房子一樣,是一個從外在條件的改變到內涵建設的過程,明白了怎樣的佈局結構更符合規範,如何分配資源更加合理,工作做對了,效果就能體現出來了。”神木市醫院評審辦相關負責人說道。

坚守初心,玉汝于成——探寻神木市医院升级之路
坚守初心,玉汝于成——探寻神木市医院升级之路

2

懂了,然後該怎麼做?

“懂了是一回事,該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陳延芳告訴記者,去年一年,她吃的最多的藥就是清火藥了。因為急診科科室本身的特點,每天面對的情況特殊且複雜,對醫院等級創建的工作又在摸索之中,這期間陳延芳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在醫院等級創建的過程中,陳延芳不止一次情緒崩潰。至今讓她難以忘懷是被全院批評的“紙杯事件”。

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一位患者找到值班護士,想借用一個一次性紙杯接杯水喝,但是由於當時在值班室沒有找到一次性紙杯,值班護士便想讓患者用自己的杯子喝水,但是患者堅持要用一次性紙杯喝水,沒辦法值班護士找來一個乾淨的尿杯,希望能暫時替代一下,結果被患者投訴。因為這次的“烏龍事件” ,急診科在評審工作研討大會上被領導批評、被全院笑話。

“會議結束後我們都是低著頭離開的,回家的路上我嚎啕大哭,一夜無眠。那些護士大多是20多歲的娃娃,做事情的時候也沒考慮太多。”陳延芳雖覺得有些許委屈,但是第二天,她便組織召開全科護士會議,研討如何提升科室的醫療服務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急診科用最短的時間展開急診便民需求調查統計、落實措施,最快的速度完成PDCA改進,考慮到急診科的患者大多都比較急,半夜三更來的也是常有的,很多生活用品來不及準備,他們便用護理基金購買了很多的充電器,一次性水杯,吸管,拖鞋,毛巾,針線包等,以備患者的不時之需。“提高對患者的人文關懷,真正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這叫‘吃一塹,長一智’。”陳延芳說。

因為對醫院等級創建的工作處於一種一路前行,一路摸索的狀態。對醫院的人員管理、環境管理、院感管理、工作質量管理等每一件事,醫院的醫護人員都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為了做好工作,大家整理了無數的資料,做了無數個制度流程、無數次培訓、無數次執行、整改……無數次被否定,之後又無數次從頭再來……”

為了進一步做好醫院等級創建的工作,神木市醫院還特地請來國家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院的王吉善、陳小紅等專家前來指導。

“專家來的第一次,就給所有的人潑了一盆冷水。”陳延芳回憶:“專家指出我們的很多不足,基礎很差,到處都是問題,甚至我們聽不懂專家在問什麼,回答問題時更是風牛馬不相及,哪裡有什麼管理可言?”

痛定思痛,雖然問題很多,但是這次專家的到來,卻讓陳延芳他們的內心有些興奮,因為終於知道工作該怎麼做了。

在專家反饋會上,全院的醫護人員認真的記下專家說的每一句話,不肯漏掉一個字,跟著專家認真學習PDCA循環(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djust)循環)的運用,詳細的向專家請教,從評審準備的思路,細節,相關資料,常見問題到各環節流程的設計,每一個問題都不放過。“直面最糟糕的一面,下定決心,我們要改,科學的改。”

通過幾次專家的現場指導和全院醫護人員的不斷努力,神木市醫院的等級創建工作慢慢地走上了正軌。各方面的制度越來越完善,相關設施也越來越符合標準。“我們確實走過一段彎路,但是最終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陳延芳說。

坚守初心,玉汝于成——探寻神木市医院升级之路坚守初心,玉汝于成——探寻神木市医院升级之路

3

結果,不過是水到渠成

三年的時間裡,全院的醫護人員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每天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他們自願延長到十個小時甚至更多,加班到一兩點也是常有的事。除了組織模擬評審,他們做的最多的就是自評自查,“天天查,一次不能漏,一個人都不能錯。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知道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才不會犯錯。”王強院長說。

“期間醫院舉辦了幾次大型全院演練,又處理了幾次突發重大群傷事件,重大搶救,當時真是沒日沒夜,也不知道怎麼挺過來的。我們醫院評審底子差,以前可以形容為土八路,現在敢說自己是正規軍了。這次我們打了一個勝仗。”神木市醫院影像科張繼榮說。

為順利完成醫院的等級評審工作,全院的每一個人都付出著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絕對不能給醫院拖後腿是他們每一個人的信念。基建施工時,陳延芳因為突發急性過敏,經久不愈,醫生建議住院治療,可是她卻像著魔了一樣停不下來,也不敢停下來,怕關鍵時期給大家的情緒造成影響,一隻手打著吊瓶輸液,一隻手在電腦鍵盤飛馳,有重要會議、重要培訓,馬上就拔掉吊瓶,開了中藥根本沒時間熬,沒時間吃。

“沒有人理解三級醫院創建的工作為什麼必須這樣做,但是當危重患者終於順利入住新搶救室,當我們的工作得到了相關專家和患者的肯定,當我們的科室越來越標準化,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陳延芳說。

2017年11月21日,評審工作正式開始,因為各種原因,原定於3月的評審時間被推了一次又一次,而這次,神木市醫院終於迎來了三級醫院創建正式評審的這一天。

兩天的正式現場評審結束後,反饋會上,專家發言之前,大家都不知道結果如何,非常忐忑。王強院長給大家深深的鞠躬,他提到了全院醫護人員3年來不懈的努力、辛苦和對家人的歉疚……那一刻全院的醫護人員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流淚了。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每一名醫護人員都為完成目標而互相理解和支持,並付出著自己最大的努力。

閒聊時,陳延芳平靜地跟記者說,“評審結束後我們沒有歡呼,沒有覺得終於解脫,反而非常平靜、異常的平靜。好像知道這一天早晚會來,結果可期,少些驚喜卻多了些平靜。”這大概就是努力付出後面對結果的坦然,知道水夠了,渠自然成。

精選閱讀:

【倒計時16天】8月3-4日,第五屆中國縣域衛生髮展論壇將在西安召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