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軍入關失敗,中國將會是什麼樣子?

金牌提問者


清軍入關失敗的形式有多重,第一種可能,吳三桂打退了清軍的進攻,然後投降闖王;第二種可能,李自成在一片石擊敗吳三桂,並乘勢拿下山海關,然後擊敗清軍的進攻;第三種可能,清軍先和李自成交手,然後吳三桂在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支持李自成,偷襲清軍,並打敗他們。

每種可能性都會演化成不同結果, 咱們就按照歷史的發展軌跡,還原最可能出現的一幕——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戰中擊敗吳三桂,並乘勢拿下了山海關,多爾袞晚到一步,被擋在山海關外,李自成以主力守住山海關。



如果是這樣,天下將是“四國演義”。滿人佔據關外,兵強馬壯;李自成佔據陝西、山西、河南一部分和京畿大地;張獻忠佔據西南;南明朝廷控制著南方大部分土地和軍隊。 這種局面下,經濟上,南明最強;軍事上,滿人佔優;地利上,張獻忠有利;氣勢上,佔據首都的闖王最盛。

可是,如果滿人不和李自成達成協議,李闖王的形勢最差。因為只有滿人一直和李自成對峙,那麼闖軍主力部隊根本不敢離開山海關一線,其精銳會被牢牢牽制在山海關。 另一方面,滿人也不好過,畢竟李闖的部隊戰鬥力不差,能擊敗吳三桂主力就是有力證明。闖軍在野戰中估計不是滿人的對手,但守住天險山海關還是可以的,這就足以擋住滿人的前進步伐,滿人和李闖很大的幾率會兩敗俱傷。

張獻忠機會不大,因為他是流寇式作戰,完全不要後方,很可能是黃巢的下場,可以攪局,但拿不了天下。

最後說說南明,形勢最好的還真的就是南明,當然前提是他們必須團結一心。北方,李闖擋住了滿人,西南,張流寇作戰形不成大的氣候。南京有一整套完整的備用官僚體系,南方的軍隊還算完整,南方的糧食足以供應整個南明朝廷。這一切,讓南明朝廷運作起來毫無壓力,只要勵精圖治幾年,待到北方打成一鍋粥,乘機舉兵北伐,畢竟還有正統的名分,勝算很大。竊以為,南明如果能夠團結,有機會笑到最後。 可惜,歷史並不能假設。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明朝末年出現的巨大危機,其實主要是明朝世族掌握的社會資源太多,而崇禎皇帝卻對此沒有做出相應的改革。當時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明朝的財政還沒有陷入困局,因為魏忠賢打壓這些世家大族,向他們徵收了比百姓更高的稅,這些世家大族背後就是東林黨人。


所以明朝世族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財富,站在了最高層。此時這些世族便可以不看皇帝的臉色,因為聰明的帝王都知道要拉攏他們。可是這時的崇禎卻沒有這個想法,一邊拿世族沒辦法,一邊又叫囂著萬動他們,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而滿清入關之後,為了避免利益受損,這些世族選擇了投靠滿清,滿清也樂於為他們謀取利益以獲取支持,說到底滿清是依靠明朝的力量打敗了明朝。

也就是說就算滿清沒有入關,明朝社會的階級也不會發生改變,雖然當時商業發達,但也不會產生能夠新興的資本階級來對抗世族的力量。所以滿清入關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社會是有好處的,並且滿清的貢獻還是需要正視的,因為滿清在處理一些國內矛盾的時候,確實比明朝要理智的多。而且一改明朝末年的頹廢,能夠穩定下來,自然是得到了民心。

而滿清在乾隆之前的歷代君主,都是值得稱讚的,他們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時代。尤其是雍正的改革,雍正新政是對當時社會的一次重新塑造。雍正知道滿清的皇族後代也在逐步形成階級,所以不願意步明朝的後塵。雍正新政造就了一個真正的盛世,只是後來被稱為了康乾盛世。雍正的改革也沒能進行到底,雍正死後清朝就沒有過鐵腕的改革者。無論滿清入關失敗與否,其實歷史的軌跡都會是如此。


小司馬遷論史


我們可以看看明朝200多年,宗室得到了大發展,如果明朝沒有滅亡,那麼明朝宗室將會繼續發展下去。

(上圖:明朝末年朝野流行"嗑藥" 皇帝被耗盡元氣 大臣也都萎靡不振)

而且,明朝王爺們生孩子的速度,那是非常快的的,比如:慶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長,自封長子外,餘九十九人並封鎮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而人皆隆準,極異事也。

看到了吧,1個就生了100個,長子繼位,其他99個兒子都封鎮國將軍,都是吃喝,都要白銀女子,住宅田地。這些人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用處嗎?陳永福在太原,恐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可以看到完全沒用。

明朝到1644年就有幾十萬宗室了,每年消耗全國一半的錢糧。難以想象再過200多年,需要每年多少錢糧才能養得起。

明朝也一樣是閉關鎖國的,要不為什麼會有倭寇,會有鄭芝龍這些大型海商海盜集團。《大明律》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據日本長崎交易所的統計,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與西方生意更是,從康熙時代開始,每年從歐洲輸入中國的銀元約幾百萬。乾嘉以後鴉片的大量走私入境,使得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開始從出超變入超。,在1700-1840年間,從歐洲運往中國和美國人運往中國的白銀數量約1.7億兩白銀。西班牙從每週運來9300萬兩白銀,合計2.6億兩白銀,而明朝這一數字是7000萬兩。清朝的對外貿易水平遠遠超過明朝,就是軍事明朝到最後,也比不了清朝,實際上到明清戰爭後期,清軍的紅夷大炮和鳥槍比明軍還要多。

明朝也發展不出什麼軍國資本主義,到萬曆時代,就連官營軍馬場都徹底廢除了,太監專權,軍隊糜爛。就是沒有清朝,再過幾十年,還不知道要被準葛爾汗國,浩罕汗國這些對手在17世紀後期,以後怎麼折磨呢!


烽火觀察


如果清軍入關失敗,那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在實際的歷史上,清朝為中國所做的貢獻如下:

一,使國家得以統一,消除了戰亂。

二,把東北地區廣闊的土地重新歸入中原王朝的統治。

三,收服了蒙古,消除了歷朝歷代中原王朝來自於北方草原的威脅。長城從此成為內牆。

四,收復了新疆,臺灣,把中央集權統治擴大到青海,西藏,使這些地區從法理上被中國擁有和歷代繼承。

五,大面積推廣了耐旱高產農作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民眾抗災害能力得到加強,人口大幅度增加。

六,士紳一體,改土歸流,增加了政府收入,消弭了內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控制前所未有的加強。



回到公元1644年,崇禎在煤山上吊,吳三桂向北京進發的那一刻。

得知父囚妻辱的消息,吳三桂返奪山海關,開始與李自成對抗。他向清軍求援,被多爾袞拒絕。

現在的中國領土上存在的幾大勢力:

一,東北大地上的大清政權。

二,處於內外交困的南明政權。

三,剛剛奪下北京的大順政權。

四,川蜀的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五,另外,還有遠遠眺望的蒙古,西藏,新疆各個大小勢力。



大清政權即然入關失敗,就暫時把他們放在一邊。

說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李自成能夠攻下北京,是因為明朝政治和軍事策略的一系列愚蠢的失敗而造成的。李自成的這一群體本身並沒有提出和謀劃更有效的治國方略。我們不但要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還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李自成這個群體即沒有這個策劃,也沒有這個準備,更沒有這個能力,這是由他們的思維歷史侷限性所決定的。他所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和惡劣,我認為,他的統治效果不會比明朝更強。



南明政權偏安一隅,內部文官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諸王互不信任,外敵在側尚且彼此攻擊,武將更是各立山頭,擁兵自重,軍閥思想嚴重,這個政權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張獻忠政權獨處川蜀,殘暴而酷厲,只知道擄掠屠殺,川蜀人民苦不堪言,逃離失所。這個大西政權自己的垮臺也是必然。



這些政權沒有一個具備統一的意志和實力,也沒有消滅掉對方的能力,那麼發展下去,國家四分五裂將成必然。

遼東的大清信奉薩滿,蒙古政權信佛教,新疆諸勢力信奉伊斯蘭,西藏信奉喇嘛,大順政權什麼也不信,大西政權信奉殺戳,南明信奉儒家思想,中國的文化信仰和民族也四分五裂。



隨著歷史的前行,當西方的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這裡和印度沒有太大區別,中國面臨的命運也當如此。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將徹底淪為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每一個朝代都肩負的它所需要完成的歷史重任,清朝也不例外,統一中國,統一思想,擴大領土,消除邊患,就是清朝的任務。



清朝完成了這個任務,但不能夠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更高的階層,雄立世界,所以也必將被淘汰。

中華民族復興的新的歷史重任將由共和國來完成。


饞嘴肥貓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們先說說歐美等國的特點。歐洲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商業文明,資本佔據政治的主導地位。而資本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為了獲取更大的資本,同時也為了轉移廣大被統治階級的視線,必然要對外發動戰爭,以掠奪財富、開闢市場,在充實了腰包的同時給被統治階級以利益,不管是土地、金錢還是工作崗位。所以,近代來華的歐美列強並不是要滅亡吞併中國,畢竟中國的地方足夠大他們沒那麼好的牙口,只要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換取利益,而清政府也很會玩,引入各個列強的勢力維持其在華的平衡,從而達到維持中國獨立的目的。

但是如果清朝不入關的話,那麼沙俄南下的勢頭就不會被阻擋,而沙俄都是很多人忽略的一方面。俄國人是天生的強盜,骨子裡就改變不了強盜的劣等基因。歐美列強雖然也是強盜,但是也是好歹盜亦有道,也會對殖民地進行改造,對原住民也採用西方式的教育,即便是上述行為失敗,也會給原住民留下保留地。而俄國人從來都是明目張膽的掠奪,對於敢於反抗他們的民族都會使用肉體滅絕。如果大清不入關,那麼東北、蒙古和新疆就會被俄國吞併,而以俄國人對土地的野心使得他們也會染指華北。而對於已經在東南亞建立起比較穩固的據點的洋人來說,他們絕對不會坐視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被俄國獨吞,肯定會摻和進來分一杯羹,而那個時候,不管內地是什麼樣的政權,都會在列強的聯合攻擊下被劃分為殖民地,那麼今天就不會有中國的存在,而是一個個說著英語、法語、俄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的小國或者是洋人的海外領地,中國就徹底亡國滅種啦。

而大清入關後,先後吞併了臺灣,打下了黑龍江流域、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大量的土地,並有效的整合本土與邊疆,為中國留下了極大的戰略轉圜空間。同時,爭奪黑龍江流域以及吞併蒙古、新疆又有效的阻擋了沙俄的南下,使其南下得以推遲。也正是因為中國的體量足夠大,可以有效的引入外部勢力進行平衡,使得洋人只能玩以點帶面,即控制一部分港口或者地區成為貿易的橋頭堡,也正因如此中國才能在1840年以後確保自身的獨立性。

所以,大清入關成功,不僅僅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國之大幸。


北洋海軍陸戰隊


南明會和李自成爭奪天下,根據李自成入北京城的表現,他把地主士人階級全都給得罪了,李自成會逐漸失敗。經過幾十年的平叛,南明將統一中國南北方。根據明朝的成長經歷,南明會幾十年後,進攻草原和東北,重新奪回東北,西藏自然收復,駐軍西北。南明的情況將和東漢差不多。

強者總是會在爭鬥中崛起,元末時,朱元璋就是在群雄爭鬥之中出現,統一中國。王朝滅亡後,中國總會鬥上幾十年,然後出現雄才大略的強者,完成統一,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開疆拓土,把中國推向盛世。

西方會派使者來到中國,南明會和西方進行貿易往來,會繼續發展火器(軍事差距不會跟歐美相差太大),改革自身。南明的勢力會向東南亞滲透,繼續發展,依然是東亞的老大(朝貢體系,周圍的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也就是我們有一幫小弟),世界的強國之一,不會有那麼多喪全辱國的條約。利用現代武器,解決北方草原問題,北方草原將屬於中國(草原屬於強者,匈奴、漢朝、突厥、唐朝、契丹、)。

明朝前中期有世界第一的海軍,明末海軍在世界上還是排前幾,隨著科技的發展,明朝海軍將保護南明的海上國家利益。

明末的科技,文化昌盛。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戚繼光《紀效新書》、科學家徐光啟……

永樂皇帝朱棣對海外的小國家的國王都是有禮有貌(尊重外國的外交禮儀,不用跪下),和別人進行正常的外交往來,也沒怎麼把別人是做蠻人(當時明朝海軍世界第一)。清朝有什麼能耐就把別人當做野蠻人,滿清本來就是從野蠻人變成的,還有什麼資格嘲笑別人(動不動就要讓洋人跪下)。(覺得我說的不對,自己看史書去,別把連續劇當做現實,還珠格格里的歷史常識就是笑話)

1585年所著《》出版,門多薩闡述了中國中國人富和教養。門多薩特別提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在致書中寫道:“……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關於明朝那個時期的火炮,在泉洲發現一門明朝嘉靖年間(1521年—1567年)製造的“發熕”來作參考,其“重千斤,彈重二十四斤,遠至四五里”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安靜的池塘


清朝入關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東羅馬而佔據亞歐大陸中央是東西相對的重大歷史事件。沒有這兩個事件,東方文明中華文明發華不會停滯,而亞歐大陸交通不會被阻攔,西方不會有動力尋找去中國的海路,找到了,中華大地也是文化昌明文明活躍而強盛的地區。

歷史沒有假設,人類文明是天地萬物整體運動的一部分。那一段歷史,可以說就是天意讓西方崛起。東方的發展經宋元明的七百年左右已經完成了東方文明發華與東方文明擴散的歷史過程,在全球文明運動中該西方地氣強旺了,該西方走全球文明運動的第二階段了。如果從文藝復興開始論,到目前為止,西方也已經走七百年了,也該走向停滯衰敗了。

全球文明運動該走全球文明運動的笫三階段了,就是全球文明運動的中央運動階段。這樣,宋元明的東方階段,歐俄美的西方階段,匯入全球文明運動的中央階段,全球文明運動融合完成。

如果真的要假沒,那麼,我們就得順中華文明的歷史運動規律來進行大思維推論,就不僅假設清朝入關失敗,也得同時假設西方文明不崛起,全球文明發華的旺點亮點都在中華以及中華周邊的區域。那麼,歷史應該順著分、合的一陰一陽之規律,再進入一個新的更大規模的春秋戰國。

我們觀察春秋戰國以後的歷史,會發現有三個大分合的文明歷史運動。一個是春秋戰國到秦漢,是中華古典文明運動,是中華帝國文明範式形成。一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是中華帝國文明的再度發展和對東方區域的融匯。一個是五代遼宋夏金到元明,是全球文明運動的東方工商文明萌發,或曰全球文明運動的東方運動階段。如果人類文明運動沒有另一個文明進入下一個運動階段,也就是西方文明運動階段,或曰全球文明運動的西方運動階段,那麼,中華就應該不出現清兵入關中國進入滿人這個半開化少民壓抑漢人的統一的狀態,而應該在明末文脈與政治紛爭中走向一個更大規模的春秋戰國。那麼,中華與東方就應該進入列國並存、文化燦爛、諸子爭鳴、變法爭強的時代。而且這個更大規模明後春秋戰國絕不要侷限於大清版圖的中國之內,而應該是大東方範圍,就應該是,中國北方有大順,西南有大西,東北有滿清,東南有朱明,東南亞有華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戴燕王國、三佛齊國、順塔王國等,臺灣可能有鄭氏政權,緬泰有華人政權,加上朝鮮、日本,好一個放大版春秋戰國。則這些中國性質政權,加上東南亞華人政權,加上朝、日,可以相互激盪,出現東方列強的局面。等三百年以後,東方近代文化由新諸子發華成功,科技進步,中華復一統,一個近代民權的“秦國”從西北崛起,二三十年後,一個近代民權共和的“漢朝”再重新統一,新漢朝就比元明擴張更遠,全球盡為新漢朝管轄,西方可以納貢稱臣了。

實際上,從宋代開始也是全球的春秋戰國。只不過,這個文明運動圈轉得太大,大家都看不明白,甚至以為中華不復以往,在西方文明面前輸了。其實沒有。全球文明運動的大運動圈,或者說全球的春秋戰國是這樣的,宋代如春秋之齊國,強盛一時,文化昌明,齊有稷下學宮,宋有書院鳴唱。蒙元如晉,強盛一時,歸於裂解。大明如楚,文化燦爛,強盛時幾乎影響天下之半,滅亡了還有人心支持,有張楚,有復明。東方文明運動到此告一段落,進入西方文明運動階段。

西方文明運動類中國春秋戰國的哪些國家?類戰國時的魏國、趙國、秦國,西北的國家。西方有西方文化發展,魏國時有西河儒學,秦國也有呂不韋門客可以寫就《呂氏春秋》。中國春秋戰國的階段結局是秦強而統一,全球文明運動則是英美主導初步建立全球政治秩序,有了國聯、聯合國。但是,顯然秦國是過度性的不成熟的朝代,那麼,西方主導建立的也是不成熟的全球政治秩序。世界必須必然進入新漢朝階段。只不過,假設清兵不入關中國不太快統一於半開化少民滿清,文明旺點也不西移,是東方大區域的春秋戰國。而明亡,中華文明被滿清帶入艮止而停滯,西方文明崛起,人類在全球演繹大春秋戰國,文明覆歸中華的過程顯得曲折,甚至東西方思想家、政治家都看不明白,只有個別思想家看到一兩分而已。

而中華文明要在這個歷史狀態下完成融匯全球文明的使命,比之在明末基礎上東方直接進入新春秋戰國而有民權之秦漢一統要難度更大。


玄谷真人


看了排位第一的同仁的回答,有些不敢苟同。但佩服他詳實的資料和嚴謹的態度。

我覺得如果完全拋開已經發生的歷史史實,來推理一下的話,也不難摸出歷史規律。


如果大清入關失敗,那中國會重新進入軍閥割據的情況。甚至又會成為三國五代十國那種情況。

當時的情況是,東北的女真,南方的南明政權,李自成,西北、雲南等地的割據勢力。

那中國果然又要亂了,又開始了混戰。具體誰能脫穎而出,或者有新的勢力出現收拾這舊山河,都說不準。


如果沒有大清,可能有大青大慶大輕,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終會有個勢力來統一。

那統一後什麼情況呢?

一,可能更強,畢竟明朝有些好的東西都被清朝拋棄了,比如資本主義萌芽遇上了閉關鎖國,比如火槍的進步被扔進了倉庫,錯過了發展機遇,最後任人宰割。

如果新的統一勢力更強大,可能會避免這種狀況。


吳三桂

二,當然,也有可能更差,清朝畢竟輝煌過,天朝物產豐富。可能新的勢力更爛了,早期統一後治國理政沒能跟上,結果還不如清朝。

假設之事,只能談談,不可太過較真耳。


以史為劍


實際上,這個假設難以成立。

1644年的“大清國”,可不是像一些人說的,就是“二十幾萬滿洲人”;它的地盤也不只是明朝的原遼東鎮(遼東為明朝“九邊”之一,位於遼河以東,比今天的遼寧省還小),清國在征服東部蒙古諸部後,所控制的地域已相當遼闊,相當於整個東北和蒙古的東部,兼有滿洲、蒙古、遼東漢人等族群,人口眾多,軍事實力雄厚。

1644年的大清國,國力當在當年的金國之上。

山海關一敗之後,它將很快捲土再來。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軍從山海關入關,是因為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投降,有這個便利,同時也是為了趁明朝京城失陷,急於到北京“摘桃子”,大兵由山海關進軍路程最短。

假設入關主力被李自成“大順軍”擊敗,以清軍的實力,只會作暫時的退卻,而不至於被擊潰,遭受重大傷亡。大順軍是當年年初從陝西一路“流寇”過來的,經過長途奔襲,多有挾裹之眾,真正強悍的“老兄弟”並不太多,論戰力,實為“紙老虎”,很難與精於騎射、作戰勇猛,且擁有火器的清軍對敵——歷史事實是,大順軍在山海關遭到慘敗,且一敗之後,便無力再戰,被迫放棄北京西竄。

我們假設李自成很僥倖地擊退了清軍,清軍在撤退途中甚至放棄了山海關(山海關城的建設,著力於對外防禦,而難以抵禦從其背後來的攻擊),使得大順軍順利佔據山海關,並迅速加強防守。

但“大順國”並不能迎來一個較長時間的穩定局面。

南方的南明弘光政權(地盤在淮河以南)陷入內爭,根本無力也無志北伐,李自成的最大、最急之敵,仍然是清國。

只消幾個月,待秋高馬肥,經過更為充分的戰爭準備,清軍將以更猛烈地方式來襲。而且清軍進攻的方向不一定就是山海關,從山海關經居庸關、昌平、宣府、大同,原大明的千里邊疆,都有可能成為清軍破關而入的孔道——我們前面說了,清軍在征服東部蒙古後,已有條件利用其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隨時出現在任何地方,令順軍防不勝防。

在當年年初李自成的“東征”中,沿途經過了以上地區,並進行了多次會戰,使得明朝在這裡的防禦體系遭到徹底破壞。李自成部屬於“流寇”,既沒有留兵駐守,更沒能力和時間重建有效的防禦。所以面臨秋天清軍的大勢入侵,京西幾千裡,等於門戶大開。清軍一方面可以派兵在山海關佯攻,以牽制大順軍主力,另一方面可以從今天河北、山西北部的千里邊牆(即長城)的任何一個缺口侵入,攻擊京畿的側背。那時,幾十萬大順軍將被困死在北京一帶。

也就是說,對於沒有後方基地,沒有穩定的地盤,在入京後還大失人心的李自成,絕對不可能抵禦一個強大的鄰國的攻擊,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這一點,沒有假設可言。

退一萬步講,李自成真的做到了阻止清軍入關,由於有強大之清拊其背,令它寢食難安,他也無力去征討南方的明朝殘部,中國必將陷入分裂。即便多年以後,或順滅明,或明滅順,那以後的歷史就難言矣!難言咱就不說了😊(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看到這個題目,我忍不住要怒答一波。

作為歷史迷,我喜歡客觀的看問題,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肯定要給清朝頭上扣屎盆子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討論另一個問題,中國的落後真的需要清朝來承擔全部責任嗎?

14到15世紀,世界大潮流就是商業開始大規模興起發展,歐洲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同時期的中國呢?先看看13到14世紀的元朝,元朝由於統治者對待商業政策很寬鬆,商業延續了宋朝的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海外貿易頻繁,中亞的阿拉伯商人也經常來中國貿易。此時的中國商業手工業遠比歐洲更發達,更何況由於蒙古帝國的存在,所以老百姓極少兵役徭役,元朝老百姓的賦稅徭役只有明朝的六分之一,這就使得手工業和商業有更充足的勞動力和流動人口。雖說是蒙古族統治的中國,但照此發展下去,中國的資本主義多半都會比歐洲更早。

但是,明朝建立了,朱元璋制定了比以往更嚴厲的重農抑商政策,建立更加森嚴的等級社會,掐死了自宋朝以來的繁榮商業,推行八股文進行思想控制等等。

從14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正好是中國的明朝,同時期的西方工商業發展,資本家形成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明朝重農抑商,從皇帝到官員說白了都是地主;西方自然科學發展,文藝復興興起,明朝科舉四書五經八股文;西方崇尚自由,天賦人權,明朝還是封建忠君那一套;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始,明朝封鎖海關,只留一兩個海岸碼頭。到了清朝剛剛建立,英國建立了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之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如火如荼。。。。。。

說白了,明朝時期,西方資本主義開花,清朝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結果。整個明清,西方資本主義都在發展,明朝開始,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清朝只是將封建制度進一步加強,明朝黑暗,清朝更加黑暗。

說了這麼多,我表達的意思就一個,無論明朝接下來是哪個政權,只要他還是封建政權,只能是跟後來的清朝一樣在封建專制制度上越走越遠,誰都逃不掉這個歷史怪圈,不要指望封建專制兩千年的中國皇帝能自覺的推行資本主義,只要他還是中國最大的地主,他依然還會重農抑商。

話說回來,清朝最大的功勞,就是給中國增加了廣闊的領土,明朝時期長城一直是邊關,起碼蒙古不屬於明朝,關寧防線以北,也就是今天的吉林,黑龍江都不屬於明朝,明朝也從來沒統治過臺灣,臺灣第一次歸中國大陸管轄是康熙時期。還有新疆,西藏大片領土,清朝都直接歸中央管轄。


還有,糾正很多大漢族主義一個錯誤,歷史上漢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比如新疆,蒙古,東北,西藏設立什麼都護府等等機構,不代表這些領土就屬於中原王朝,本質上漢人跟少數民族屬於附屬國之類的關係,說白了少數民族承認我漢人是老大就行,漢人王朝中央任何政策都沒有權力管人家少數民族的具體事務。

對於那些大漢族主義者來說,諷刺的是,這些少數民族統一被中央政權直接管轄的,恰好是元清時期,你否認元清,有什麼資格喊叫這些領土是你的?中國敢在國際上說臺灣屬於中國,唯一的法理依據就是從康熙時期臺灣就開始歸屬中國管轄,不承認清朝,你有啥臉面要臺灣?

如果清朝不入關中國會怎樣?說白了明末當時那幾個政權,只要稍微讀那段歷史,我真不覺得李自成,張獻忠,南明等那幾個政權能比清朝強。中國難道幾個政權割據,然後等西方殖民者征服,國家徹底分裂你就高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