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半月谈 第143期」对冲中美经济关系的未来风险

「全球智库半月谈 第143期」对冲中美经济关系的未来风险

Daniel J.Ikenson /文 史明睿/编译

美国特朗普总统近期以双边贸易逆差为理由,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贸易制裁。但双边贸易逆差的理由是片面的,贸易战对双方利益和全球经济造成危害,避免贸易冲突的最好办法是双方列出各自诉求,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达成双边贸易协定。

今年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行动,导致中美经济关系和全球经济陷入动荡。特朗普总统根据三项几乎不曾被援引的贸易法案发起了五项调查,随后他对数千种来自中国的产品征税或宣布征税计划。

北京方面做出了同样的回应。针锋相对且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前景已经成熟,一场有害于双方的贸易战可能打响。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咄咄逼人的姿态也可能缓解紧张局势,改善贸易和投资机会。

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贸易政策已大幅偏离过去85年美国所追求的路线。过去的13位总统,不论民主党或共和党,都认为贸易是一种互利双赢的主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国家间的良好关系。而特朗普则认为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有明显的赢家和输家。对特朗普和他的顾问们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国在贸易中不断失败,而美国失败的原因,是北京方面作弊。因此,特朗普谈到发动并打赢贸易战的理由,是中国人比美国人更依赖美国市场。

所有这些想法都是荒谬的。全球经济中,关注双边贸易赤字是没那么有意义的。以苹果iPhone为例,三分之二的价值来自中间商品,中国只占整体价值的3.6%(然而,最终显示为整体179美元的花费均从中国进口,这种现象加剧了双边赤字)。即便关注双边赤字有意义,赤字在特朗普总统上任之前就已经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

对于贸易不平衡、所谓的违反贸易规则、补贴、国有企业、转移工业政策、对非中国公司进行歧视性待遇等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担忧已经在华盛顿出现了十年。美国逐渐摆脱衰退之后,发现中国已经取代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并且正不惜一切代价在技术上超越美国。奥巴马总统和乔治·布什总统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通过推荐国内贸易行业运用他们熟知的美国贸易法,解决与中国的贸易失衡问题。但是,上述两项措施都没有把“修复”贸易失衡作为美国的政策目标。回过头来看,仅仅谴责中国技术重商主义,迫使中国政府避免强迫技术转让和窃取知识产权的做法可能过于自大。

就特朗普的行动而言,针对太阳能电池和大型住宅洗衣机的201条款保护措施只是小菜一碟。这些行为是愚蠢的、自我损害的经济行为,但不会在两国关系上留下深刻印记。针对钢铁和铝材运用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征税引发了北京方面的一些报复,但依然没有造成严重混战,如果没有长期敌意,冲突很快会被抛诸脑后。

然而,301条款涉及到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让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面临更大的崩溃风险。

听起来特朗普政府很认真地惩罚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受益于多年的知识产权盗窃和强制技术转让政策。但是,如果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制造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中间产品都受到关税打击,那么美国也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中国的报复行为会严重限制并减少美国的出口销售收入。如果美国对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那么其他政府也可能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采取流氓行为。附带损害是广泛而深远的。

特朗普政府官员本周访问北京,希望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中国可能会通过承诺进口更多牛和谷物来寻求和平。美国可能要求获得服务和投资市场的互惠准入及关税互惠。两国关系中持久的摩擦根源是缺乏规则和信任,而规则和信任恰恰是支撑两国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承诺的基础。在过去十年里,高科技贸易的小冲突使高科技领域几乎发展成一种技术自给自足的状态,外国公司、外国资本和外国研究人员都被禁止进入彼此的市场。

美中之间稳定和不断发展的商业关系是全球经济的福祉。对于现有问题,更明智、更有可持续性的方式是,华盛顿和北京方面列出各自的抱怨,将它们摆到台面上,看看能否在双边贸易或投资协定中解决问题。美国和中国还没有认真考虑过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且鉴于目前的状况,谈判也很难开始。但是,除了把问题写入文件,签署文件,让全世界都看到,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避免一场有害的贸易战争吗?

(本文原题名为“Hedging Bets on the Future of U.S.-ChinaEconomic Relations”,2018年5月刊于Cato官网。作者Daniel J. Ikenson为Cato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智库半月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和国际战略研究组承担的编译项目,每半月定期发布。所有稿件均系网络公开文章,由项目组成员依据当前热点编译组稿。文章仅反映原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编译者或所属机构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