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他來,你就來;

他去,你就去。

就好像水過無痕,

泛過幾絲漣漪之後,

繁花歲月如常,

只要我還記得。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

金朝:元好問

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

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

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

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

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譯文】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麼,竟會令這兩隻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里,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於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

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後化為一抔塵土。


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賞析】此詞作於金宣宗泰和五年(1205)遺山十六歲時,雖晚年曾經改定,然大體則為原作。詞的上片在小序已敘事情梗概的基礎上追尋殉情成因:前七句以我觀物,放眼於巨大的時空中突出其長久廝守,同甘共苦、相依為命的深情厚感;後四句以我度物,模擬死雁之口,說出其殉情的原因。下片寫憑弔,前三句渲染雁丘所處環境的冷落寂寞;“招魂”二句敘述為雁招魂及雁魂之悽苦;“天也妒”二句論斷為情而死必將流芳千古;末四句點出壘築雁丘的用意。

  這首詠物詩通過對雁的生活和心理體貼入微的描寫及雁丘淒涼環境的渲染,譜寫了一曲悽惻動人的戀情悲歌,歌頌了大雁同生共死的“至情”。擬人手法的運用,打通了人與物的界限,使歌頌的“至情”擴展的世間萬物。詞以抒情為主,多用議論口吻,景因情設,隨意揮灑,將悽傷的愛情悲劇寫得跌宕澎湃,慷慨激越,可謂“婀娜中含剛健”。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