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村民采摘枇杷

12月22日冬至这天,正是一年中最冷的隆冬时节,在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石林县大可乡水尾村委会大平滩村的山地里,记者看到大片1米见高的花椒树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中生机盎然,长势较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岩子脚村委会满山遍野的枇杷

水尾村委会是石林县的省级档立卡贫困村委会,目前共有各级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贫困人口294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水尾村委会发现村子周边的山上能生长野花椒树,再加上个别村民零星栽种花椒均有收成,就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发展花椒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据村党总支书记张成岗介绍,去年,村委会到昭通彝良购买了7万株“九叶青”花椒苗免费发给农户栽种。今年,村委会成立了水尾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培育30万株花椒苗免费发给农户栽种。刨除死的,目前成活的花椒花树有20万株左右,大约3000亩。特别是村里的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去独人或散失劳动能力外,有115户都种上了花椒。为发展好花椒产业,今年5月底,村委会在相关部门帮助下,组织村里的花椒种植大户和村组干部50人到县农广校进行15天的修枝、打叉、施肥等适用技术培训和昭通实地观摩学习。明年,村委会计划再育15万株花椒苗,使整个村委会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左右。据悉,“九叶青”花椒树一般栽下3年后可挂果有所收成,按照每亩产值4000-8000元估算,3年后水尾村的贫困户均能依托花椒产业脱贫走上致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水尾村委会的花椒产业

与水尾村委会毗邻的岩子脚村委会却是通过发展枇杷产业来脱贫致富。全村委会910户有214户种植枇杷,种植面积达3100亩,其中92户加入了枇杷专业合作社。正在枇杷地里干活的习克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袁蓬书告诉记者,在乡政府的号召下,种了300多棵枇杷树,由于自己管理不善,年收入只在4000-5000元,勉强够维持家用和两个孩子的学费,明年打算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管理技术,同时扩大种植面积,等收入增加了还要盖新房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可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结合全乡实际经多次调研市场后,决定通过实施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再返贫。在实施产业帮扶中,大可乡突出一村一品,注重中、长、短期相结合,形成了以短补长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确保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全乡各村委会认真谋划,找准目标,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首先突破村集体经济空壳现状,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各村委会还先后成立了以村委会领导为负责人的专业合作社,坚持重点扶持、示范带动原则,在抓好示范点、示范户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优质的技术服务,引领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村集体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致富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水尾村委会的花椒产业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通过党员干部带头,一般农户参与,辅射到贫困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最终形成了户户有活干、人人有产业、村村有集体收入的良好氛围。”大可乡副乡长梅爱冰介绍说,下步,大可乡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巩固特色产业帮扶脱贫的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付出,甩掉贫困户帽子,走上致富道路。

结合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经过产业转型帮扶工作,如今,大可乡六个村委会的“一村一品”产业帮扶脱贫发展模式已具雏形:中龙村委会形成了以枇杷为基础,主抓桃子、烤烟产业,辣椒种植为辅的产业发展;大可村委会形成了以枇杷、葡萄为基础,主抓烤烟、辣椒产业,桃子为辅的产业发展;岩子脚村委会形成了以枇杷为基础,突出烤烟、辣椒的产业发展;水尾、南大村村委会形成了以花椒为基础,主抓烤烟、辣椒为辅的产业发展;结胜村委会形成了以枇杷、板栗为基础,突出烤烟,抓好辣椒的产业发展。

随着产业帮扶工作的推进,大可乡计划通过产业帮扶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拥有至少一项脱贫产业,确保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能够稳定达到3200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陈文玲 摄影报道

编审/校对:朱永发、侍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