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石林大可鄉依託一村一品實施產業脫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村民採摘枇杷

12月22日冬至這天,正是一年中最冷的隆冬時節,在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石林縣大可鄉水尾村委會大平灘村的山地裡,記者看到大片1米見高的花椒樹在冬日和煦的陽光中生機盎然,長勢較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巖子腳村委會滿山遍野的枇杷

水尾村委會是石林縣的省級檔立卡貧困村委會,目前共有各級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貧困人口294人。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水尾村委會發現村子周邊的山上能生長野花椒樹,再加上個別村民零星栽種花椒均有收成,就結合當地實際決定發展花椒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據村黨總支書記張成崗介紹,去年,村委會到昭通彝良購買了7萬株“九葉青”花椒苗免費發給農戶栽種。今年,村委會成立了水尾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自己培育30萬株花椒苗免費發給農戶栽種。刨除死的,目前成活的花椒花樹有20萬株左右,大約3000畝。特別是村裡的1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除去獨人或散失勞動能力外,有115戶都種上了花椒。為發展好花椒產業,今年5月底,村委會在相關部門幫助下,組織村裡的花椒種植大戶和村組幹部50人到縣農廣校進行15天的修枝、打叉、施肥等適用技術培訓和昭通實地觀摩學習。明年,村委會計劃再育15萬株花椒苗,使整個村委會的花椒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左右。據悉,“九葉青”花椒樹一般栽下3年後可掛果有所收成,按照每畝產值4000-8000元估算,3年後水尾村的貧困戶均能依託花椒產業脫貧走上致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水尾村委會的花椒產業

與水尾村委會毗鄰的巖子腳村委會卻是通過發展枇杷產業來脫貧致富。全村委會910戶有214戶種植枇杷,種植面積達3100畝,其中92戶加入了枇杷專業合作社。正在枇杷地裡幹活的習克丈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袁蓬書告訴記者,在鄉政府的號召下,種了300多棵枇杷樹,由於自己管理不善,年收入只在4000-5000元,勉強夠維持家用和兩個孩子的學費,明年打算通過加入合作社提高管理技術,同時擴大種植面積,等收入增加了還要蓋新房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大可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發展扶持為主、資金扶持為輔的做法,結合全鄉實際經多次調研市場後,決定通過實施產業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不再返貧。在實施產業幫扶中,大可鄉突出一村一品,注重中、長、短期相結合,形成了以短補長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確保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全鄉各村委會認真謀劃,找準目標,充分發揮村黨總支的戰鬥堡壘和示範帶頭作用,通過建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首先突破村集體經濟空殼現狀,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各村委會還先後成立了以村委會領導為負責人的專業合作社,堅持重點扶持、示範帶動原則,在抓好示範點、示範戶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優質的技術服務,引領帶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到村集體產業發展中來,實現村集體和農戶共同增收致富的目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水尾村委會的花椒產業

“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新模式,通過黨員幹部帶頭,一般農戶參與,輔射到貧困戶加入到產業發展中,最終形成了戶戶有活幹、人人有產業、村村有集體收入的良好氛圍。”大可鄉副鄉長梅愛冰介紹說,下步,大可鄉將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在鞏固特色產業幫扶脫貧的同時,加大對貧困戶的教育引導,鼓勵他們自力更生,通過自己的勤勞和付出,甩掉貧困戶帽子,走上致富道路。

結合林業生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經過產業轉型幫扶工作,如今,大可鄉六個村委會的“一村一品”產業幫扶脫貧發展模式已具雛形:中龍村委會形成了以枇杷為基礎,主抓桃子、烤煙產業,辣椒種植為輔的產業發展;大可村委會形成了以枇杷、葡萄為基礎,主抓烤煙、辣椒產業,桃子為輔的產業發展;巖子腳村委會形成了以枇杷為基礎,突出烤煙、辣椒的產業發展;水尾、南大村村委會形成了以花椒為基礎,主抓烤煙、辣椒為輔的產業發展;結勝村委會形成了以枇杷、板栗為基礎,突出烤煙,抓好辣椒的產業發展。

隨著產業幫扶工作的推進,大可鄉計劃通過產業幫扶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讓貧困戶逐步擁有至少一項脫貧產業,確保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能夠穩定達到3200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陳文玲 攝影報道

編審/校對:朱永發、侍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林大可乡依托一村一品实施产业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