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個很愛給我講故事的媽媽。我媽媽也很幸福,因為她有一個很喜歡聽故事、也很會編故事的兒子。

故事要從頭說起,從前——也不是很久以前啦——我媽媽是一個編輯,她呀每天看書採訪,看過的書都變成了墨汁流到紙上變成一篇一篇稿子。有一天啊,她突然發現不知道怎麼寫了,因為她的腦子都被榨乾了,成了一個核桃。

怎麼辦呢?她需要一臺智能寫稿機。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有一天晚上她在床上擺好枕頭,床頭櫃放上香噴噴的牛奶餅乾,鋪好軟呼呼的被子。用這個辦法,成功地捕獲了一隻愛聽故事的寶寶。這個小寶寶就是我。

媽媽說第一次給我講故事,我只有兩歲。聽的第一本書是《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那天媽媽下班很晚,我很不高興。可是,神了,媽媽拿出書給我講故事,我就高興了。聽完一遍,說:“再講一次!”

於是媽媽每天晚上繼續在床上擺好枕頭,床頭櫃放上香噴噴的牛奶餅乾,鋪好軟呼呼的被子。接著就需要給我投食啦,投擲的不只是餅乾點心,還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我吃了故事之後,就會不斷長大,還會自己講故事。

慢慢地,我的媽媽就有了一個最有用的小幫手。會回答編輯媽媽的任何問題;會編輯媽媽的差錯。會給媽媽講解看不懂的故事。接下來我成功升級換代為小作者,給媽媽編故事。我還學會了主動覓食。看科學、軍事、遊戲,自動輸入了好多好多媽媽不知道的知識,還幫媽媽下載軟件。

我問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問我問題呢,我們倆誰是大人?你怎麼什麼都不知道?”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媽媽說:“大人也不是什麼都知道,大人可以上天入地,可是對大腦還是知道的很少。”

我覺得呀,我媽媽是第一次當媽媽,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媽媽,關於孩子的事情她什麼都要問我,而我呢,生下來就是寶寶,所以對孩子的事情,我才是專家呢。

在過去的幾年裡,媽媽寫了很多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文章,其實呢這都是問我的!如果沒有我的話,她把自己揪禿了,也瞎編不出來。

媽媽說,每個大人都是從孩子來的,但是很多大人都忘了自己是怎麼長大的。所以跟我講故事,還問我討論,她就能夠想起自己是怎麼長大的,知道小孩子是怎麼想問題的,也知道了孩子跟大人想的不一樣。

七歲的時候,我們一起讀帕丁頓熊的故事,讀到帕丁頓帶著一個小箱子來到倫敦,箱子上貼著一行字:請帶我回家。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媽媽說:“這是帕丁頓熊的嬸嬸寫的,是要讓好心的人帶小熊回家。”但是我覺得呢,小箱子也想有一個家。媽媽說帕丁頓熊的故事是作者編出來的,當時在倫敦有很多來自第三世界的難民,作者想寫一個難民艱難融入到倫敦的生活的故事,所以就虛構了一隻來自南美雨林的小熊,通過這隻小熊的歷險,寫出大都市如何接納外來人口的過程。

我覺得這種說法太不好玩了,這個故事就是真實的,帕丁頓就是一隻生活在倫敦的小熊。因為倫敦是真的存在在地球上,小熊身邊的人也是真的,所以小熊也是真實的。作者只是把他觀察到的寫下來。不像維尼熊住在百畝林裡,那裡的一切都是一個幻想的世界,那才是一個童話世界。而帕丁頓熊的故事就是真實的生活。

媽媽聽完我的分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笑起來說:“你跟我想的不一樣,非常有趣。”媽媽就把我說的話寫進了親子共讀的故事裡。

我們還在一起看了很多的無字書。媽媽說她小時候沒有看過這種書,所以如果沒有文字的故事,她是看不懂的,她常常要問我這個是什麼意思呀。

我覺得很納悶,沒有字的圖畫太簡單了,怎麼會看不明白呢?

媽媽說:

我的閱讀是從有字開始的,我的觀念裡閱讀是用來學習認字、學習知識。而今天圖畫書很大一部分是關於美育、關於兒童思維的接納和理解。在這方面,是你,我的寶寶開啟了我的新世界。每次都邀請你給我講解無字書,因為你比我更善於把抽象的、看似不相干的圖畫人格化,想象成一個連綴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我們一起看繪本大師杜萊的書,媽媽完全看不懂,一本書有一個洞,媽媽問這是什麼,我說這是一個人的肚子。一個圓圈上畫了好多小紅點又是什麼?我說這是小孩子生病出水痘了。媽媽笑著嘆氣:“你看,我們大人就是這麼沒有想象力。”

還有一本書叫做《不可思議的旅程》。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媽媽讓我和我的朋友都講給她聽,我們說的都不一樣,媽媽說都很有趣,還把我們說的故事記下來,去參加這本書的研討會,她的題目就是《孩子是怎麼閱讀無字書》。

我覺得大人可以給孩子念故事書,孩子也可以給大人講故事。大人認識的字比孩子多,可是孩子腦子裡有很多故事模塊,可以生成新的故事。

通過這幾年一起讀書,我覺得我的媽媽有這麼幾個特點。

她從來不會嫌棄我讀的書低俗,不嫌棄孩子自己選的是垃圾書。

比如同學中間一度流行看什麼查理九世、瘋了桂寶、阿衰,媽媽說這都什麼呀,可是我們孩子喜歡,媽媽就讓我看。

有一次,媽媽很神秘的說:“你想不想去桂寶工作室?”我當然很高興啦。然後媽媽就帶我去了桂寶的工作室,畫家叔叔教我如何畫四格漫畫,怎麼用幾個簡單的線條變成一個滑稽的小人。

我也看到了很多叔叔阿姨在用電腦後期製作,看到了一本漫畫書是怎麼製作編輯出來的。媽媽還帶我去看過好多圖畫書作家的見面會。愛爾蘭的畫家霍頓教我用手撕出來的小紙片組合成有趣的小人。

後來我長大了一些,就不看桂寶了。我把這些書送給了比我更小的小朋友。

媽媽說:“偏食不要緊,只要提供了足夠的食物,孩子慢慢也不會滿足於只吃一種食物的。”

大人就是這麼喜歡用比喻句,其實就是我長大了啊。

媽媽會鼓勵我發展自己的興趣。

媽媽說,很多孩子都有一個喜歡蒐集東西的階段,俗稱“博物學階段”。有的孩子喜歡石頭,有的孩子喜歡植物。我呢,小時候喜歡火車。

我們附近的小公園緊挨著京津城際特快,三歲的時候我就喜歡追隨火車奔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巨大的火車工具書,裡面充滿了關於火車的各種術語。媽媽給我念火車的各種參數、發展歷史,我聽得津津有味,還能倒背如流。

媽媽還帶我一次又一次去火車博物館參觀,還買了很多模型,讓我自己搭火車。我還把托馬斯小火車的圖畫書、動畫片都看完了。我還有一套自己的多多島玩具,可以讓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在鐵軌上飛馳。

可是兩年之後,我就不怎麼喜歡小火車了。小學三年級,托馬斯大電影上映,媽媽帶我去看,那裡面的觀眾都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只能對他們的興奮尖叫報以理解的微笑。

後來我的興趣轉移到了機器人的製作上。五年級後,開始自學計算機編程、數碼攝影、視頻編輯。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這些都不是我媽媽教我的,不過,無論我對什麼感興趣,她都會給我買相關的圖書。

媽媽也會提前瞭解我看的書,如果不合適的話就會不讓我看了。

比如我三四歲的時候,媽媽給我念醜小鴨的故事,我聽了很難過,一直哭。媽媽就再也沒有給我念安徒生童話。一直到我上小學,我自己在學校圖書館看完了安徒生童話選。這次我就不會那麼難過了,反而為醜小鴨的堅強而感動。

還有五年級的時候,我想看《水滸傳》。媽媽和我一起閱讀到《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我覺得太血腥暴力了。媽媽給我講了水滸故事的時代背景,又說,小學生還是更適合看節選的章節,水滸原本還不太適合我看。

媽媽說,好書也不是適合每一個人,也不是適合每一個階段。我三年級的時候可以自己看《金銀島》,《遠大前程》就看不下去。媽媽說沒有關係,很多名著,她也不喜歡。

有時候我也很想知道大人在看什麼書,我每次問媽媽你在看什麼書,她會跟我講一下,如果我感興趣的話,她就會和我一起看。

比如說經濟管理的書,有一本關於樂高企業是怎麼運行的?還有一本談迪士尼的品牌管理,我都覺得很有趣。媽媽很關注心理學的圖書,有一本《棉花糖實驗》談到延遲滿足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我們就是一起閱讀的。

媽媽常常和我交流想法,但是不是那種拷問式的。我們有點像打乒乓球,她會說自己的想法,我也會說我的想法。她說一句我說一句,有來有往。媽媽很喜歡聽我說,常常發出爽朗的笑聲,就像個200斤的孩子。

媽媽喜歡看《冰與火之歌》,迷得要死,但是她說不適合孩子看,就介紹給我看同一個作者寫的《冰龍》,有點像兒童版的《冰與火之歌》。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有一次媽媽給我念了她在看的二戰的歷史書,我就迷上了二戰歷史。我們關注點不一樣,媽媽對歷史中的人物命運特別有興趣,但是我更關注科技進步對歷史的影響。媽媽給我找了很多介紹武器發明的視頻、圖書。六年級的時候,我已經可以獨立準備關於二戰的課程,自己製作ppt、小視頻,給同學們講課呢。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我們過去十年一起讀書的故事,就集合成了一本書《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親子閱讀中的秘密》。

於光|和媽媽讀了十年的書,然後我們一起寫了一本書

作者:李崢嶸、於光 繪者:王焱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

所有不會講故事的媽媽,請每晚服用一篇故事。極度不會講故事的爸媽需要加大劑量。只要你會講故事,你也可以成功捕獲並訓練你的智能寶寶。訓練好了,你就可以聽他講故事了。


(關注【青稞營】微信公眾號:QingKeCamp,參加微課分享,與孩子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