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要寫出像《神曲》那樣完整的東西

老舍: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

《四世同堂》面面觀

範亦豪 | 著名老舍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

《四世同堂》問世不久,老舍就在給一位美國友人的信裡說過:“它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這部近百萬字的鉅著從誕生到現在,已有七十餘年,時間、歷史在證明著它的思想文化價值,並且不斷增加著它的分量。在時代的變遷中,結合各自的人生體驗,人們一再地從各種角度發現、感悟出它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尤其是品味出它的憂憤情懷和深遠思慮。

《四世同堂》在老舍的創作史中有它的獨特價值。它是作為獨立作家的老舍最後一部,也是分量最重的長篇。它濃縮著老舍最本真的思想、理念和追求,寫出了對社會特別是民族精神的思索,並且用足了多年的生活積累,展現了他創作高峰期的藝術功力,它應該是“最老舍”的一部。

創作這部長篇是老舍多年的心願,以至簡直成了他的心結。1941年初在縉雲寺他作過一次有意思的演講。縉雲寺是重慶近郊山中的一座千年古剎,古木參天,蒼翠環抱,這裡有一所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那裡修行的都是很有根柢的和尚。面對這些和他一樣以拯救世人靈魂為己任的同道,老舍不由得敞開心扉。他向他們介紹了意大利詩人但丁的偉大作品《神曲》。感憤於眼前世道人心的沉淪,他說出了在心裡醞積已久的豪語:

“中國現在需要一個像但丁這樣的人出來,從靈的文學著手,將良心之門打開,使人人都過著靈的生活。”

責無旁貸,老舍把這樣一個神聖的任務首先派給了自己。以老舍的謙虛和對《神曲》的崇仰,他不會直說自己要寫一部中國的《神曲》,但他肯定是在心裡醞釀、構思,他在尋找一個載體,一個突破口,一個巨大的靈感。

簡直是來自天賜!兩年多之後的1943年11月,夫人胡絜青帶著孩子從淪陷的北平逃出,來到重慶。在兩三個月的時間裡,胡絜青向老舍和朋友們述說了這幾年在北平的所見所聞。老舍默默地聽著,日本統治下的北平,和那裡的人與事,一下子在他腦子裡活了起來。老北京人,老舍熟悉透了,只要提個頭兒,他就能想象出下邊會說的話,要做的事。有如柳暗花明,天地洞開,一部空前的長篇在胸中逐漸成型。終於,有一天他對夫人說:“謝謝你,你這回九死一生從北平來,給我帶來了一部長篇小說,我從來未寫過的大部頭。”

於是,從1944年1月開始,他照著《神曲》的規模構建自己的這個大部頭。《神曲》分三部:《地獄》《煉獄》《天堂》。每部三十三歌,加上序曲,計一百歌。《四世同堂》比照《神曲》的大框架,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每部三十三或三十四段,共一百段。老舍說“我要寫出像《神曲》那樣完整的東西”,他大體做到了。《四世同堂》結構相當嚴整,規模空前巨大。不同的是,《神曲》用的是詩歌體,老舍選擇的是他擅長的小說體。

小說以小羊圈衚衕四世同堂的祁家作核心,呈扇形結構向四外輻射,展示了不同類型有名有姓個性鮮明的六十多個藝術形象,構成了一個北平的全景。老舍把這些人放在八年淪陷的煉獄中,拷問他們的靈魂,檢驗他們的良心。“苦寫”了約五年,老舍的“神曲”才大功告成。

下面,我們選擇幾個視角,聊一聊《四世同堂》。

一、濃縮了各色人等的小羊圈

小羊圈衚衕,這個中心舞臺,就在北京西城區護國寺附近。這條不起眼的小衚衕,在新街口大街有個出口,老舍管它叫“葫蘆嘴兒”,才五六尺寬。拿現在的話說它算是條規劃外的衚衕,所以連個官名都沒有。民國以後,這種地名都經過了“雅化”,現在它叫“小楊家衚衕”,其實並沒有一戶姓楊的住在這兒。

把小羊圈衚衕寫進書裡,還特意讓祁家住進當年的舒家小院兒,自然是緣自老舍對生身之地的眷戀,也因為對這裡的熟悉。遠在重慶的老舍閉上眼睛,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他都清清楚楚。這裡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靈感之源,在這塊生活基地上,老舍可以生髮出所需要的一切。

老舍: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

不錯,在這原本是窮人聚居區的小羊圈裡,讓大赤包、冠曉荷這樣的闊人,牛教授這樣有地位的大學教師,在英國“府”吃洋飯的丁約翰,和這些拉洋車的、剃頭的、腳行、棚匠等等底層市民住在一起,似乎有點兒勉強。可是這麼一來對寫書大有好處。把北平城各色人等都濃縮在這裡,無論是對情節的發展,還是人物關係的設置,都極為有利,寫起來方便多了,集中多了。這麼辦在藝術上不但是允許的,而且真是個好主意。

二、留下了一個活著的老北京城

對老北京愛得深,愛得切,而又能那麼美好地寫出來,恐怕沒有誰能超過老舍了。

寫《四世同堂》給了老舍一個絕好的機會。它是專寫北京的,而且容量特大,可以充分發揮,撒開了寫。老北京的城市景色,四時風光,節令風俗,各季蔬果,衚衕風情,民間禮儀,口語俚語和老百姓的多種性情、多樣人生等等,應有盡有,簡直夠得上百科全書,單就民俗學而言它也是一宗寶典。

今天的北京,經過地覆天翻的多次變革,那種醉人的北京味兒已經所剩無多,給人留下了無可奈何的遺憾。可是,在《四世同堂》裡,老舍用他的筆給我們保存了消逝的老北京,真真切切的老北京,風味醇厚的老北京,而且是活的、有靈氣的老北京。它的文化記憶價值是多少畫作和攝影無法相比的。

老舍的京味兒,還在於他那經過提煉而藝術化了的北京話。他是現代北京語言大師的第一人。寫《四世同堂》的時期,他的語言藝術功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那語言既有老北京的泥土味兒,又不失雅緻。縱然大環境嚴酷沉重,卻又不時閃露出那帶有京味兒加老舍味兒的幽默感。那些操著京腔的各色人物,句句都有自己的個性,顯示出他們各異的身份及性格。老舍尤其注重語言的音樂美,讓句句悅耳,這也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的。

三、忠孝能否兩全

全面抗戰爆發,老舍提上小皮箱,登上最後一趟火車,走向抗戰的大後方。他強忍著別離之苦,把老母,把妻兒留在淪陷區。他最糾結的就是忠孝不能兩全。在當時,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糾結。

老舍: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

這種矛盾的心情,化作了《四世同堂》裡的兩個主要人物:瑞宣和瑞全。瑞宣體現的是孝,瑞全則是忠,加在一起,就是老舍。

瑞宣極其愛國,所以內心極其痛苦。他要去抗戰,他對自己說,“他是個公民,而且是個有些知識與能力的公民,理當去給國家作點什麼,在這國家有了極大危難的時候”,可是他是長孫,是祁家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頂樑柱,他不能不留下來忍辱負重,盡孝,掙錢,照顧全家。但他有一條底線,絕對不要日本人的錢,絕對不給日本人幹任何事,寧可失業。不僅如此,他全力支持瑞全離家去抗戰,他援救抗日軍人王排長,他事事關心,他是小羊圈百姓們的主心骨,他在危難中始終保持民族的尊嚴。逐漸地,他成為地下鬥爭一個積極的骨幹。忠和孝在他身上得到了統一。

瑞宣的人品、修養、風骨酷似老舍。作者可能就是以自己為原型的。

瑞全則逃出北平,走上抗日的廣闊戰場。他激情四射,信念堅定,剛健有力,敢想敢為,他更直接體現著老舍忠的理念。

有了這兩個人物,老舍該不那麼糾結了,忠和孝兩全了,全得十分完美。

四、氣節高於一切

老舍把自己詩人的剛烈之氣給了錢詩人,默吟。

錢詩人敦厚謙和與世無爭,平日吟詩作畫養花飲酒,然而氣節在他高於一切。他說:“我是向來不問國家大事的人,因為我不願談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來亡我的國,我就不能忍受!”

錢詩人的兒子是個開卡車的司機,他拼出自己的命,摔死一車日本兵。這個壯舉早在錢詩人的預料之中。此前他就曾驕傲地表示:“我只會在文字中尋詩,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個英雄!”這是何等的豪情!

因兒子的壯舉錢詩人被日軍逮捕。日軍軟硬兼施,詩人受盡酷刑,凜然不屈。出獄後以他煉就的錚錚鐵骨復仇雪恥,成為一名神出鬼沒的鬥士,他到處點燃著不屈之火、復仇之火。

在《四世同堂》動筆的兩年多前,老舍在詩人節寫過一篇散文《詩人》。他說:

“詩人是中了魔的人”,“這狂士對那些小小的舉動可以因無關宏旨而忽略”,“及至社會上真有了禍患,他會以身諫,他投水,他殉難!”

老舍借錢默吟寫出了自己身上詩人性格的那個側面。

五、藏不住的旗人情結

老舍是旗人,可是他多年不敢公開自己的旗人身份。這不怪老舍,要怪得怪那個時代。

三百多年前,滿族入關,滿人當了皇帝,滿族八旗也就成了統治階級。辛亥革命“驅除韃虜”,它把革清廷的命和反滿綁在了一起。革命後,留下的民族歧視多年來深入人心,旗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所有的旗人臉上似乎都貼上了恥辱的標籤。因此,旗人們常常諱言自己的民族出身。老舍直到1949年以後才公開自己的旗人身份。

但是老舍自小就有很濃重的旗人情結。他的很多作品裡都透著旗人味兒,包含著自己對旗人命運和傳統的關心與思考。《駱駝祥子》裡的祥子沒有姓,正緣於滿人“對外示名不示姓”的習慣。祥子性情裡的愛乾淨、重禮貌、講義氣,也能從旗人的傳統中找到來歷。《月牙兒》和《微神》主人公的遭際反映的也是廣大滿族底層婦女的命運。《四世同堂》祁家的姓跟“旗人”的“旗”同音,是不是亦暗含著某種關聯?

《四世同堂》一個精彩的亮點就是寫到旗人,而且是貴族。小文,地道的準侯爺。夫婦倆那種敗落貴族的“範兒”,那種身居底層又保持自尊的氣度,墮入困頓卻超然物外的從容,對京劇藝術的沉迷,這些都拿捏得精細微妙,那是換了誰也寫不出來的。

冠曉荷迷上了小文太太,動了不少歪心思,都撞在不卑不亢的牆上。而這夫婦倆跟圍著他們學戲的普通百姓可是相處得水乳交融。

一向不問國事的小文,在日本軍官開槍打死他太太的時候,從舞臺上飛身下來,掄起椅子把那軍官的腦漿打了出來。他是烈士。

此時的老舍,不看出身,只看人品,所以才有了小文夫婦這一對兒極其成功而且是絕無僅有的形象。

六、對底層百姓的理解和愛

《四世同堂》的主角是老北京的底層市民。這些傳統的老北京人沒有多高的覺悟,人人揹負著舊文化傳統的重擔,有著各自的種種毛病,可是細看起來又大都有可愛可敬的地方。從這兒也可以看出老舍對國民性的理解和態度的與眾不同。

同是進步作家,很多人對世代被壓迫被奴役的百姓是充滿同情的,然而他們往往是站在高處去俯視。他們更多地注意了那些小人物落後、愚昧、自私、麻木的一面,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老舍的一個可貴特點是,他既不留情面地解剖和批判民眾可悲可鄙的惡德,又深情地發現和展示深藏在民眾內心的美德。

這與他本人是在窮人堆里長大的極有關係。他對窮人們是平視的,近距離的,直達內心深處的。所以,胡適、魯迅、徐志摩、郁達夫雖都寫過人力車伕,卻都止步於採用第一人稱,難以進入他們的內心。只有老舍才能寫出祥子,而且敢於用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視角。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老舍深深懂得,他的親朋、鄰居、夥伴們的人性中,醜和美是以各種不同的關係和形態共存的。

老舍更希望,經過大災大難的洗禮,民眾們能“打開良心之門”,使心得到淨化,靈魂獲得重生。

你們看——

那位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只想用破缸頂住自家大門的祁老太爺,面對特務的手槍,挺起了瘦而硬的胸膛。

那個恪守孝道只想做賢妻良母的韻梅,原本以為日本打進來只為搶盧溝橋上的幾隻石獅子,而今她在敵人和民族敗類面前昂起了頭,覺出自己的硬正。她深懂了瑞全,併為之自豪。

熱心助人的李四爺,甩掉了謹小慎微的處世哲學,向敵人舉起拳頭,壯烈犧牲。

靠拉人力車餬口,把打老婆當家常便飯的小崔,把冠曉荷趕下車來。

剃頭匠孫七,在被日寇活埋的關頭,不再把死放在心上,先親手活埋了賣國求榮的冠曉荷。

……

他們一個個都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老舍借錢詩人的口說出了自己的期望:“這次的抗戰應當是中華民族的大掃除,一方面須趕走敵人,一方面也該掃除清了自己的垃圾。”這些垃圾,老舍稱之為“民族的遺傳病”。這種遺傳病,清除起來比想象的要艱難得多。老舍是不是太天真了?然而一個赤誠的作家,不該有這種天真嗎?

七、不以階層論人,而以道德論人

用什麼標準評價人,是個大問題,敏感的問題。《四世同堂》裡有老舍自己明確的回答。

這裡的人,好與壞,完全不決定於他屬於哪個階層,而決定於他的道德良心。

祁家是正派人家,老二瑞豐就可以是敗類。

作惡多端的冠家,大小姐高第與妹妹招弟走了不同的路。她從一般的善良進而成為抗日的戰士。

白巡長。當警察的常被看作反動階級的爪牙,日軍的狗腿子,他可是處處保護鄉親們,最後走進抗日地下工作者的行列。

靠“吃瓦片兒”(買賣和出租房產)發了小財的金三爺,內心也有善良正義的一面。他架著受刑出獄的錢詩人去教訓冠曉荷的那一段,正氣凜然,身手凌厲,震懾群醜,真是精彩。

祁天佑,一個掌櫃的,應該算小資本家吧,可是他不堪侮辱,為了人的尊嚴,投身湖水。

就連日本人的形象,老舍也沒有一刀切。那個鄰居日本老太婆,她就不同於她的軍國主義同胞。她有正義感,她在親人一個個被徵入伍喪生後更痛恨戰爭,她在感情上站在中國人一邊,盡力地保護中國鄰居。老舍有意讓她來向鄰居報告日本投降的消息。

老舍想讓讀者知道,善與惡也不決定於國籍,人性中必有兩面,總有一種人如《神曲》中所說“獨立直行,不屑走罪惡的道路”。

八、惡有惡報

顯然,對日寇、漢奸這類人老舍缺少直接接觸,所以寫起來難免有點漫畫化。老舍對他們極度地仇恨和憎惡,憑著他出色的想象力,那些人個個活靈活現,各有其醜,各有其壞,淋漓盡致。

老舍雖然入過基督教,而且崇敬《神曲》,但“要愛你的仇敵”(《聖經》),“要愛那些使你們受逼迫的人”(《神曲》),老舍接受不了。他堅持惡有惡報,當世就報,並不等到“末日的審判”。

於是,對那些人一個也不放過,他們的下場也各不相同,死也死得有“個性”,顯示了老舍在人物塑造上的高明。

老舍要的不僅是解氣,更是正義。

九、軟骨頭都有理由,但都不是理由

那個牛教授當上了北平漢奸政府的教育局長。他的原型很可能是北平淪陷後的周作人。他們都有學問,都有不小的名望,都曾經作出過清高的姿態,在捱過槍子兒(不管是從哪兒打來的)之後,都服服帖帖地成了日本鬼子的走卒。為了讓讀者明白牛教授是藝術形象,不能等同於周作人,所以老舍讓牛教授做的是科學家,他的偽職與周作人的教育總署督辦也不一樣。

還有那個野求,在學術界也曾經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敬佩姐丈錢詩人也是真心的,可是幾經猶豫還是在偽政府裡當了差。他並非不知道這麼幹很無恥,沒骨頭,但,八個孩子,一個病包兒似的老婆,怎麼辦?道義節操的底線一旦失守,就會收不住腳,野求後來成了大煙鬼。

艱難、脅迫、哄騙、利誘,都是讓骨頭髮軟的理由,然而在大義和氣節面前,人,該怎麼權衡?那些“理由”還是理由嗎?

這些形象,對人們,尤其是知識人,永遠是警示。

十、核心觀念:愛國和禮義廉恥

此時,作為獨立的自由作家的老舍,現代民主思想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可是《四世同堂》裡的人物都沒有表現出明確的“現代”意識,因為在當年國難當頭的時期,國家至上,愛國是頭等大事。淪陷的八年,首先要用“愛國”這個標尺檢驗每個中國人。

愛國是屬於政治層面的,道德則是它的基礎。《四世同堂》自始至終貫穿著的是禮義廉恥。給祁家看墳地的老農常二爺進西直門時讓日本兵抓住在城門洞罰跪,他感到受了奇恥大辱,痛不欲生。老舍說:“他是個中國人,北方的中國人,北平郊外的中國人。他不認識多少字,他可是曉得由孔夫子傳下來的禮義廉恥。”老舍在這裡點出的就是全書的核心觀念。

道德觀念的歷史頗為複雜,禮義廉恥這些觀念從初起時就雜糅著優劣並存的元素。千百年來歷代的統治者不停地往這裡塞進很多陳腐的東西,可是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優秀代表又像灌溉著祖國大地的長江大河一樣,用無數感天動地的事蹟給它們注入了極其豐富的內涵,從而造就了它們真正的價值,成為中國人靈魂的土壤。

中國人的道德,要更新,要復壯,絕不能從這個基地上把根拔出來。拔出來,移到其他的土壤中,事實證明都活不成。其實,世界文化中的那些好東西都是相通的,都有它們的普遍性意義和價值在,改造中國文化,實現道德重建時,可以借鑑其他文明體系的優秀成果,但更要重視中國優秀的文化及道德傳統。

小羊圈的四世同堂,是一個最傳統的中國家庭模式,一個保守封閉的世界,持有著一個最老舊的觀念,小說以此處為起點,讓一個個在禮義廉恥傳統中養大的老北京人,經過八年的煉獄,登上一個新的層面。淘汰了那些敗類之後,每個人的靈魂都經過了一次大洗滌,光鮮亮麗了許多。

在這個過程中,忠,已經不是效忠於某個統治者,而是忠於祖國,忠於中華大地。義,不再是陳舊的綱常,而是民族的節操和大義。孝,也不再是“父為子綱”和“無違”。老舍並沒有北平淪陷八年的生活體驗,他的這些人物都是在往日積累的基礎上虛構的,唯其虛構才越發體現出他內心本真的追求和企願,自然這也就難免有理想主義的因素。

不過他的理想化也比較有限。由於小說所反映的特定的時代,特定的題材和主題,他的這些人物,包括最進步的幾個人物,離徹底的現代意識,尚有一定的距離。然而因此也使小說顯得更加真實和接地氣。

《四世同堂》百姓們在愛國精神的感召下,經過改造、錘鍊,而終煥發新的生機與光彩。他們對於禮義廉恥的尊崇,他們對於根於內心的善和良知的保存與發揚,都令人感佩,引人深思。在道德滑坡的今天讀之,更覺其彌足珍貴。

因此,這一部抗戰經典,其內涵和啟示意義遠遠超越了抗戰題材的範疇,讓人們感悟到許許多多東西,成為宏大而深邃的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靈的瑰寶,這正是老舍先生期望的。

一個無形的老舍,像《神曲》裡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導引著我們巡視和觀察在血與火考驗中的國人,也導引著我們思索今天的中國和自己。

老舍: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