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國家大劇院“漫步經典”音樂會之柴可夫斯基《F小調第四交響曲》聽感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有幸與“知樂古典音樂”的小夥伴們一道去國家大劇院現場聆聽“漫步經典” 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的音樂會。當天的曲目是:威廉.沃爾頓《約翰內斯堡節日序曲》、貝多芬《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37)、柴可夫斯基《F小調第四號交響曲》(Op.36)。

按照約定,我們是要寫聽後感的,或許是缺乏自信,憋了好幾天也寫不出什麼像樣的文字,頗為沮喪,直到看了同行小夥伴的聽後感——她主要寫的貝多芬,這倒啟發了我——索性寫老柴吧!正好去年歲末看了芭蕾舞劇《天鵝湖》,這就是彼此的緣分,也說不定……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柴可夫斯基,放眼世界都沒幾個不認識他的人吧?但如果我說他是一個斜槓青年,你信嗎?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生於俄國邊境小鎮伏特金斯克,小時候家境較為優渥,父親是官辦鐵礦經理,母親受過良好的教育,彈得一手好鋼琴,母親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啟蒙老師。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對音樂反應極為敏感,會因為一首歌感動得獨自落淚。5歲時,家裡請了鋼琴老師,開始系統學習鋼琴。

儘管少年時期的柴可夫斯基對音樂表現了極大的熱愛,但為了光明的前途和體面的工作,10歲那年,執拗的父親毅然決然把他送到了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法律。畢業後順利進入司法部工作。(此處跑個題,那些明明愛音樂,卻被老父親或老母親逼著學法律的作曲家還有: 亨德爾、舒曼、西貝柳斯.....)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當然,老柴還是奮起反抗了,他說:“我不能忍受為了無意義的事情浪費時間,我只喜歡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這話風還是挺法學生的。他毅然辭掉了司法部的工作,專職進行作曲,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生性內斂的老柴變成了斜槓青年。

1877年是老柴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草率的結了婚,結婚對象是他的瘋狂崇拜者米柳科娃,同樣是這一年他寫出了《第四交響曲》(終於說到正題了),但可悲的是這部交響曲並不是寫給米柳科娃的。結婚後老柴的精神壓力很大,因為他發現妻子過於庸俗,根本不懂音樂,也不懂老柴的音樂夢想,自己無法集中精力搞創作,異常苦悶,甚至嚴重到被醫生診斷為有精神疾病。為了擺脫痛苦的婚姻,他提出離婚,想到自殺,但均未成功,最後只有偷偷溜掉,躲到國外。老柴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我感到自己身上還有很強的藝術力量,還沒做到自己的十分之一。我要用全部的努力來證明這一切。”

現在看來,不幸的婚姻固然給老柴帶來極大的痛苦,但更為痛苦的應是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這一次他要逆天改命。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還好,生命中一位重要的女人出現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是既是老柴的資助人也是紅顏知己,《第四交響曲》就是他獻給梅克夫人的。

他在與梅克夫人的書信中寫道:“親愛的娜傑日達.菲拉列託芙娜,也許我是錯的,但我認為這部交響曲與眾不同。它是我到現在為止寫得最好的一部交響曲。我感到非常愉快,因為它是屬於你的。你一聽到就會知道我是如何經常想著你。如果不是為了你,它能有完成的一天嗎?”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和形式,交響樂創作處於首屈一指的地位,而《第四交響曲》顯然又是老柴很得意的一部交響曲,共包含四個樂章,神奇的是老柴自己對此有過細緻的解讀,所以現在的我們很幸運可以看到作者的創作意圖。

他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是這麼說的: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第一章中,和平、迷人、令人悠然神往,也令人惆悵的圓舞曲和嚴峻、無情的的戰爭號角聲相對立。這種鮮明的對比具有巨大表現力。我把歡樂心情和焦慮不安的情緒交織起來。這種憂慮是想到“命運”而產生的。心靈充滿著對幸福的強烈渴望,但這種渴望卻得不到滿足,繼續與冷酷無情的命運抗爭,但毫無結果。痛苦的心靈在頑強地反抗暴力,它在鬥爭中保存著自己的生命力。

第二樂章描述了痛苦的另一側面。它表現的是:傍晚,我們獨坐家中,厭倦了工作,為解悶而撿起的那本閒書不慎從指間滑落,籠罩我們的是那種憂鬱的心情。一長串舊的回憶從面前閃過。想到多少事已成過往,一去不復返,心裡多麼難過!然而這些青年時代的回憶畢竟是甜蜜的。雖然我們既無勇氣又無願望去開始新的生活,但我們仍對過去感到悔恨。過去,年輕的熱血在周身沸騰,有過使我們生活如願以償的瞬間,也有過悲哀、感傷、遭受無可挽回的損失。如今這一切的一切都已淡去,不再回。沉浸在這樣的回憶中是多麼憂傷而甜蜜啊。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第三樂章沒有明確的感覺,是一些不可捉摸的形象。當你喝了一點酒,微微有點醉意時,它們就在想象中疾馳而過。心裡不是愉快,但也不憂愁。你什麼也不想,只讓意念馳騁,而它又不知為什麼會自然地描繪些奇異的圖畫......突然間,你想起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大老粗,聽見一首街邊小調。之後在遠處有軍隊行列走過。這些畫面都是不連貫的,都是在你剛要入睡時在腦海中疾駛而過的畫面,它與現實生活毫無共同之處:是奇異而陌生的。

第四樂章是熱情的快板,它保持著抒情的創作手法,同時又是一種現實主義精神體現。標題的解釋是假如你自己找不到快樂,那就請看別人吧!到人民中間去看看他們是怎樣享受生活的,完全沉浸在喜慶活動中的。樂曲描繪出一片鄉村節日的景象。我們在被人的歡樂場面中幾乎還沒來得及忘卻自己的痛苦,突然寸步不離的命運之神再一次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別人根本沒有留意我們——連看都沒看一眼,更沒有停下來評論我們的孤獨和悲傷。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所有人都是那麼高興,那麼歡愉;所有感情都是那樣無關緊要,那樣簡單。但你是否人會說全世界都陷入痛苦之中呢!幸福確實是存在的,它單純而且未被迫害。在別人的歡樂中快樂吧!這樣會使你生活下去。

讀完這些,你是否也感覺到樂曲中有一種對幸福光明生活的渴望與窒息人生的黑暗現實間那種不可調和的對立衝突——這構成了《第四交響曲》的悲劇內容,也恰好是老柴當時的人生映射,這種來自生活的的藝術概括,充分顯示了柴可夫斯基現實主義音樂的藝術力量。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我本人非常喜歡第三樂章,這是最充滿想象力的一個樂章。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演繹的非常好,尤其是那段撥絃,太過美妙。絃樂組的陣容非常大,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手們齊心專注地撥動琴絃時,聲音是那樣麼輕柔飄渺,那個瞬間竟然解開了我心中一個未解之謎,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夜歌》,其中有一句,“我眼睛裡的眼淚,我心臟上的絨毛,都到哪裡去了?哦,一切贈與者的孤獨!哦,一切光照者的沉默。”什麼叫心臟上的絨毛?一直困擾我,此時我彷彿明白了,且感受到一些什麼在我心臟的絨毛上輕輕拂過。

我是聽流行音樂長大的孩子,入古典音樂圈還是近幾年的事——這篇聽感寫的真是有種“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擔憂,但也“願有蜻蜓立上頭”吧……不過如今我已經偷偷把歌單換成自己喜歡巴赫、亨德爾……聽他們的音樂總能泛起無法描述的情感共鳴,是一種說不清、非常私密、非常自我的感受。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弦外音

柴可夫斯基被譽為繼莫扎特、貝多芬後人類音樂史上第三個里程碑式的人物。說實話我之前並沒有好好了解過,寫過這篇聽感就是一種學習,讓我有機會與這位作曲家靠的更近。

古典音樂之於我,就是像浩瀚星海。我一直“散漫”地遨遊著,去現場聽音樂會,加入“知樂古典音樂”群聊,這都像是一種神奇的契機,讓我主動去探索、去追尋更多顆閃耀著獨一無二光輝的星星。

注:部分內容摘選自《接觸靈魂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李曉娜編著

文:Betty

編:知樂古典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