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有三寶——精氣神,如何養神?

什麼是精氣神?

《黃帝內經》沒有將“精氣神”三個字連在一起說,但是“精氣”和“精神”的概念隨處可見。古代先賢就十分注重精氣神,道家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可見,精氣神是構成生命的的三個要素。

什麼叫精?

精是構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質,包括腎精、血、津液等。我們一般稱精為“真陰”。精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先天之精,父母給的,與生俱來,一個是“後天之精”,出生後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氣所滋養的。

什麼叫神?

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現。廣義上,生命活動的一切外在的表現都叫神,它統領人的精神、意志、直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也包括人體的生命活力和自愈力。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來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比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表現。

《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心是“君主之官”,我們所有的行為活動都是從心出發的,心包含了腦。“心”的主要功能在思維、思考,我們常說“養生先養心”,心安則人安。

什麼叫氣?

“氣”在《黃帝內經》中出現了3000多次,它在我們中國人的話語中幾乎無處不在:生氣了叫“怒氣沖天”,高興了叫“喜氣洋洋”,萎靡不振叫“洩氣了”,人死了叫“斷氣”……

氣實際是介於精(有形)和神(無形)之間的一種狀態,它既是物質,也是能量,還是一種信息。它的運行通道就是經絡。歸納起來,人體的氣分為4種:秉承自父母的元氣、後天的呼吸叫宗氣、流行於血脈的營養之氣和保護人體的衛氣。

精氣神三者有什麼關係?

太極圖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精氣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關係。人身三寶中,神是最重要的,神可以統領精和氣,太極圖是靠白色部分(神)來推動的。

人身有三寶——精氣神,如何養神?

《黃帝內經》對於醫生醫術高低有這麼一個評價:“粗守形,上守神”。就是說粗淺的醫生關注的是形的問題,而高明的醫生守的是神。扁鵲給人看病可以“視見垣一方人”,就是說他一看病人就知道他得了什麼病,彷彿有透視能力,實際上扁鵲看的就是神。神反映在人體的每一個部位和舉手投足,反映在眼睛、舌苔、膚色、毛髮、指爪等等。

如何長養精氣神?

養精需要重視營養均衡,吃的、喝的、呼吸的東西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還要注意節慾保精和經絡按摩。養氣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呼吸養氣,讓呼吸盡量放慢。烏龜的呼吸是最慢的,動作也慢,因此它的壽命很長。

人身有三寶——精氣神,如何養神?

今天我們主要講如何養神,給大家介紹“五心養生法”:

心態平和

蘇東坡被貶瓜州的時候,結識了佛印。蘇東坡當時學佛嘛,他覺得自己的心已經修得恬淡虛無了,於是就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派書童渡過長江送去給佛印批閱。佛印看後批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特別生氣,立即去找佛印理論,佛印見他氣呼呼的不禁哈哈大笑:“你還八風吹不動呢,我寫‘放屁’兩個字你就渡過長江來向我問罪了,我看你是‘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人身有三寶——精氣神,如何養神?

真正的心態平和,得時時處處保持少欲清靜的心態,現代人的一切心靈困惑不都是因貪多造成的嗎?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少”字,越多越困惑,越少越簡單,簡單反而快樂。

心情快樂

養生需要保持快樂、悠閒、自足的心態,《黃帝內經》說“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實是告訴我們,吃任何東西都要覺得味道很好,穿任何衣服都覺得合身,無論居住的地方多大都覺得安穩,對自己的習俗和所處的風俗感到很滿意,保持一種高興的情緒,就能感受到幸福和滿足。

心地善良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不僅包含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人的淳樸、健康的品德在《黃帝內經》看來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善良的本性,多行助人之事廣種福田使我們的內心獲得滋養、獲得健康快樂。

心胸開闊

安徽桐城縣有個人文景點“六尺巷”,講的是清代一個叫張英的大學士收到老家桐城的家書,說家裡和鄰居都蓋房子,鄰居把牆砌得挨著自家了,張英就回信:“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後來雙方都主動讓了三尺,被傳為佳話。忍讓、寬容讓人獲得精神的快樂,身體也會是健康的。

心靈純淨

當今人們過多關注物質生活、追名逐利讓俗物纏身,總喊著心太累。莊子提出的“心齋”和“坐忘”便是要我們拋開慾念使心靈純淨,無以物累,不以形役,迴歸達到。

人身有三寶——精氣神,如何養神?

精氣神告訴我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有形的“疾病”上,而是著眼於人的信息、物質和能量三個層面的全面健康,通過煉養自身的精氣神提高機體防禦能力和自愈力,這也是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的,要內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